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家鄉話

發布日期:
作者: 語軒。
點閱率:631

在中國文學大師余秋雨的著作「文化苦旅」,其中一章「華語情節」曾提到:「語言實在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有時簡直成了一種符咒、只要輕輕叼出、就能托起一個湮沒的天地、開啟一道生命的閘門!」我想,此話一點也沒錯!
每當出國旅遊、只要在耳邊響起了熟悉的家鄉話,總會讓我們對這個地方,有著親切的特殊情感,猶記得到台灣的時候,人生地不熟坐計程車,帶點金門腔的國語,總會引起計程車司機的好奇心,詢問是從南部過來的嗎?為什麼說話的腔調有點怪怪的?當我們回答:「我從金門來!」這一回答可就不得了,彷彿打開了司機以前的記憶寶盒,滔滔不絕地道出以前當兵抽中「金馬獎」的點點滴滴:金門天氣非常寒冷、島上管制嚴謹、休假都只能在金城、山外看電影、打撞球,返台時一定要帶高粱酒、貢糖,當作退伍紀念品,更嚴重的是:聽說娶一個金門老婆,就要在島上留十年,嚇得他們只敢「遠觀不可褻玩焉」等種種回憶!
此時,又讓我想起高職時,到高雄小港職訓局受訓,放假和同學一起到高雄市區逛街,其中一位同學特別交代,出門一定要說國語,千萬不可以講「金門話」,因為我們的口音特殊,一來怕被人騙得團團轉、二來總感覺台灣人對於金門,有著落後及偏僻的刻板印象,怕自己會表現的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被大家認為是個「庄腳俗」,但一下子要說起字正腔圓的國語,還真有點彆忸,總忍不住講完國語後,又不自覺地多了幾個語助詞「哦」、「嗯啊」,現在回想實在搞不懂,當初為什麼要這樣強迫自己呢?搞的每個人落魄成「四不像」!
出國時,家鄉話更是十分好用,猶記得初次到香港和深圳旅遊,和同學shopping時,一談到敏感的價錢時,總會先用閩南語討論好價錢,再轉換成國語或英文向對方殺價,這樣的方法還真是屢試不爽,帶著大袋小袋的成果,心中總有著大大的滿足感!當然也有踢到鐵板的時候,金門在開放小三通後,初次到廈門購物或與朋友閒聊時,中間冷不防出現當地人操著閩南語的聲音,被嚇到的可是我而不是別人,原來在這裡「閩南語嘛也通」哦!
記得在國小時,學校嚴格規定不能說閩南語,若是被學校糾察隊或是師長抓到,可是要接受處罰的!沒想到時間一轉,現在每當選舉時,每一位候選人都要講的一口閩南語或是台灣話、客家話,甚至是原住民母語也要會一兩句,希望用「家鄉話」來拉近與選民間的距離,極力搶攻各地區的票源,語言的力量果然不可小看!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鄉話,這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對於故鄉心中總是有一份特別濃厚的感情,那可是自己的根!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不僅僅是他的寫照,更是當今社會的現實面,現在金門的年輕人,赴台讀完書就留在台灣就業,除非和家人交談,不然總是以國語對話,在台灣待久了,說的是台灣話,金門其實還有許多的當地俚語及特有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我們年輕一輩沒有接觸及聽過的,若是沒有加以記載保留,恐怕即將失去這寶貴的「金門閩南文化」!
親愛的鄉親朋友們,無論你現在是身居在哪一個國家,說著哪個地方的語言,最重要的可別忘了自己的根,當別人問起你從哪裡來?請大聲地回答:「那個富有濃濃人情味的地方-金門」就是我的故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