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娘家是不是靠山﹖

發布日期:
作者: 澄思。
點閱率:2,558

 記得曾看過一篇頗有感觸的文章,名為「娘家不是靠山」,文中的年輕夫妻因為股票失利而大吵一架,女方因為氣不過而跑回娘家哭訴,聽完女兒訴苦後的母親,並沒有加以規勸,只是教女兒在娘家住下,等著男方登門來道歉。
 就這麼一個月過去了,男方果然親自登門來道歉並要求帶女方回家,但當男方滿懷歉意要來請求原諒時,這才一進岳母家的門,就被岳母狠甩了兩個耳光,一旁見狀的女方並沒有出手制止,竟還高興著母親替自己出了氣,目送著男方黯然的離去。
 一回到家中,男方把發生的過程一五一十的告訴自己的母親,而這位婆婆忍住一時之氣,只是教男方出國深造去,如果遇上中意的女子就放手去追,她會替他作主,後來果真讓這男方找到心儀的女子,而這位婆婆就作主讓兒子和媳婦簽字離了婚,而一直待在娘家等著老公再來道歉的女人,最後卻只等到了一只離婚證書,也只能哭哭啼啼的簽了字。
文末有這麼一段話「夫妻之間發生口角在所難免,搬出娘家爭這一口氣,值得嗎?」真的很令人省思,也許這只是一個特殊的個案,男方的母親如此作法也於法不容、於情於理皆不合,但反觀女方母親的作法,也是教人無法苟同的,但拋開這些情理法,就單看女方的心態,婚姻會走上絕路,也是有跡可尋的。
有多少的女人總是扙著娘家的權勢、錢勢來助自己的氣勢、聲勢,把男人的尊嚴給踩在腳下,娘家或許可以是女人的最穩固的靠山,也是最後的保護令,但如此激烈的作為,只會加速兩人的關係更加的惡化與決裂,不時還會被冠上個「壞外家(壞娘家)」的封號,對於女兒的幸福,真的毫無助益。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是比比皆是,芝麻綠豆蒜皮的小事都要搬出娘家來做靠山,再不然就是三番兩回的往娘家討救兵去,兩人的口角,經常爆發出兩家的紛爭來,讓人不敢恭維。當然女人結了婚,也不能忘本的把娘家都給忘了,只是肆無忌憚的把娘家靠山當令牌,那只會讓自己更無知的。
女人一旦結了婚,就不該再如此的任性,從一個女孩蛻變成女人,真的不是簡單的事,而從兩人的事變成兩個家族的事,更不是扮家家酒那樣的孩子遊戲,女人總喜歡回娘家討救兵,無形中就搞砸老公和娘家人的關係,一旦裂痕出現再怎補也補不全。
女人們總天真的認為娘家是絕對挺自己的,所以什麼話都可以說,但人在氣頭上的,說出來的話難免會摻雜著個人的情緒,也許說者純是發牢騷,而聽者卻是當真,而且還認真了起來,找男方出來痛罵一頓,再來個登門找婆家討公道的,一時間,原本只是夫妻間的口角,頓時演變成兩個家族的戰爭,一發更是不可收拾,所以吵吵鬧鬧到最後,最慘的是離婚收場,幸運的是又合好如初,但那吵鬧過後的陰影卻一直存在於雙方的心裡,婆媳間也產生了芥蒂,而岳家對女婿更有著跨不過去的隔閡在,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看完了「娘家不是靠山」的例子,不免也想到了另外兩個例子:頭一例是「娘家給你靠」的版本。話說這家女兒在嫁人之前,娘家的父母給了她一句最是感動也最是幸福的承諾說「娘家是你永遠的靠山,無論你做什麼決定?我們都會支持你」,她就這樣帶著這句承諾與滿滿的祝福嫁人去,婚後也過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日子,但隨著孩子一個個的誕生,從坐月子、教養問題,生活的一堆鎖事,夫妻不免起口角,但這女方就是憑藉著「娘家給你靠」這道免死金牌,小兩口一吵架就搬出娘家父母,而這對父母也不忘當初的保證,給了女兒最大的支持,就是登門的輪番罵女婿,男方在這樣一而再的重覆被訓話下,對於丈人家是退避三舍,但卻又引來了女方和丈人家的不滿,整個家的氣氛就是僵,永遠有吵不完的架。
 看完了「娘家給你靠」的例子,再來看個反差的,話說這家有女初長成,而且是遠嫁到他鄉,雖有萬般心疼與不捨的父母,卻還是滿是祝福的答應這樁婚事,但在女兒出嫁前,這對父母給女兒的婚前祝福語是「你可以當老公的,我就可以當女婿,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負責」,初聞此言,女兒的心先是一酸,委曲的淚是強忍著,心中也不免的犯起嘀咕說著:「我都出嫁在即了,連句貼心的話都捨不得給」,心中不由的起了責怪的心,埋怨父母對自己的不夠疼愛。
 此時父母看出她眼底的失落,便詳加說明了這段話背後的真正的涵意,他們說著這句話並不是氣話,更不是潑出去的水就收不回來,而是要她自己去肯定相信自己的眼光,選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做父母的必能愛屋及烏。自己的人生,要從自己做的抉擇後負責,尤其是女人,你的人生就是在你決定進入婚姻時才真正的開始,你的幸福才能得以延續。娘家,當然都會是你的靠山,這是不變的堅持,但在你做抉擇後,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經營一個家,而不能在嫁人後扙勢著娘家是靠山,在婆家裡指高氣昂的,之所以不想把「娘家是靠山」說的太滿,就是要讓你有自省的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所言所行有所警惕。乍聞父母的用心,這女兒不免慚愧,自私心作祟的她,竟全然不知道父母說段話的深意,而只是莫名的指責,霎時那羞愧的淚水直落而下。
 出嫁前的那一夜,她深有所悟的告訴父母,從今而後,她會帶著父母所贈與的幸福語認真的經營家庭,並告訴自己,娘家不僅是靠山,更是一個讓她增長智慧的好所在。婚後的她,相夫教子,洗手作羹湯,並且把家裡打理的很好,對待公婆猶如父母,尊重丈夫,愛護子女,一家子總是和樂,每每想起現有的幸福的時光,她總不忘感恩出嫁前父母的那番話語的用心,雖說不是最令她期待的「娘家給你靠」的拍胸脯掛保證,但那段滿溢著父母對女兒關懷之情的話語,最是珍貴。
 女人總是在結婚以後,會陸陸續續的聽聞到些有關娘家與婆家的絕對論,有人高喚著「在婆家,媳婦總還是外人,遠不及女兒」。接著又有人酸了幾句「就是嘛!女兒才是婆家的寶,媳婦如台傭」。不時還異口同聲、同仇敵愾的回應著「媳婦永遠不能跟女兒比」的結論。自有歷史以來,不變的都是女人之間的戰爭,從古代的後宮爭奪戰,到家族裡的婆媳、妯娌、姑嫂、姐妹之間的爭寵之戰,往往可以從檯面上的一直延伸到背地裡,表面上大家是彬彬有禮,私底下卻是波濤洶湧的,讓人好是心寒也心煩的。
 或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的說著「女人就是愛比較、愛計較的心理在作祟」,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大多數的女人是成天繞著家庭、老公、孩子轉的,把自己鎖在象牙塔裡,遇事就是愈鑽愈無法讓自己走出來,看待事情的角度也過於偏見而主觀,自然就有了比較與計較的心,此二心一起,那家庭的風暴必是免不了。所以,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專家或是團體,總是苦勸著女人要多愛自己一點,不要成天只顧尪、顧子、顧家裡的那口鼎,要走出去,多接觸人群,多接收新知識,腳步到哪裡,世界就在哪裡,女人的世界就在自己的腳下,但看你是否願意讓自己有個成長的機會?女人們,除了家庭裡的油鹽米,鍋盤碗的,你還有你自己的一片天。
 女人的一生,扮演著多重的角色,她是別人家的媳婦,卻也是人家的女兒,其實這兩種角色的關係是相當微妙的,當她是別人家的媳婦時,深怕睡到一個自然醒就要謝罪,成天忙裡又忙外,卻還是有種做到流汗,被人嫌到口沫紛飛的無力感,但一回到娘家當個女兒,頓時又成了千金小姐般備受嬌寵,好自由也很愜意。
 只是這樣的行為看在別人家的女兒,自家的媳婦眼裡,又成了眼中釘、背上刺了,莫名成了一種原罪,怎麼也抹煞不去,無端的紛爭似乎也在此時一觸即發,總是苦了成了夾心餅的父母,這手心手背皆是肉,一面是出自己生的女兒,一面是愛屋及烏的媳婦,護著誰都是裡外不是人,要說個理似乎也枉然。
 其實家真的是一個不便講太多理的地方,理多了,就成了囉嗦叨絮,理直了又如何?還是不免傷了感情,一個家就要多講「愛與包容」,因為愛、因為緣份,所以能成為一家人,因為感恩、因為包容,讓家更和諧,每個家庭都要保有一個「疼惜別人家女兒」的中心思想,能有如此的共識,自然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事端。
 其實,娘家、婆家全都是家,也都是靠山;娘家是生養、教育我們成長的家,那是一所堅而不催的避風港,多少的感動,多少的期待全都在那個窩裡延續著;而婆家,是女人們後半生的新居,一個最陌生而又有緣份牽動的家,是女人們真正所謂幸福的開端,因為無論你未出嫁前是何等的嬌貴幸福,一旦嫁人,能全家和樂,彼此關心,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它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是心理層面的,一家人能交心相惜,處處可以是家。反之,如果擁有了千萬的豪宅,卻是成天的勾心鬥角,各懷鬼胎的帶著面具渡日,那麼家就成了枷,把人緊緊的鎖住,猶如坐監。
 所以,娘家、婆家、你家、我家,都是家,是一個千年的緣份所牽引而來的際遇,對於娘家,還是要不能忘本的飲水思源,對於婆家,更要滿懷感恩的用心對待,女人的幸福跟「家」絕對脫不了關係,因為家是女人的起點也是終點,它是一個起緣,也是一個圓緣,幸福和喜悅的累積,撫慰與勇氣皆都來自於此,所以多用心去經營,必能擁有你要的幸福。
 至於娘家是不是靠山,就看個人怎麼解讀,婚姻要美滿,娘家也許能出一份力,但要經營還是要靠個人修為,因為有的靠,就目中無人,那無疑讓娘家成了罪人。個性造就命運,能不能幸福也全在於心態問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