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一種智慧叫以退為進

發布日期:
作者: 王世勤。
點閱率:4,410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所謂『微明』就是初看不易明白,必須細細體會才能曉理。在老子章句新釋上篇有這麼一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幾句的意思是說明天下事理不可以光只看表面,譬如說:將要收縮的事物,不妨先姑且使它弛張,將要使它弱之,不妨姑且使它強之,又將要廢棄的事件,不妨姑且興舉之,而將要奪取的東西,不妨姑且先讓出給它。這是一種至理,表面看起來有點奇怪,一般平庸凡俗之輩根本不會懂也不明白,不是有相當閱歷經世之人是根本看不清,體驗不出的,所以說是『微明』。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一般人只會光顧著往前衝,卻往往忽略了『以退為進』的思量,因為他們認為惟有往前才會有輝煌的業績。才會比別人升遷得快,但雖說進是奮鬥、是勃發、是開創,但退也絕不是懦弱無能,更不是徘徊不前,處處忍讓讓人宰割,退是思考、是隱忍、是謀略,因此以退為進是一種大智慧。
大多在人生週遭沒有遭受到那種銘心刻骨教訓的人是無法領悟出此種深奧的至理。想想對於眼前已經是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豈有拱手讓出的道理,但若明瞭『蹲得愈低才能跳得愈高』;能忍受眼前小利才能挖出後面更大的豐收等至理後,才算是個擁有大智慧的能人。
浯島家鄉,地瘠人貧,早年家家窮困,但小孩卻個個資質聰穎,秉性忠厚,肯上進、能吃苦、能耐勞,貧困的環境卻也塑造我們堅強剛毅耐勞勤奮的性格,因此不管讀書或創業都是全力以赴,奮發向前,也因在島上盡出進士、提督、舉人、將軍及成功的企業家,這種只知努力向前,卻也造就了不少的成功,但在為人處世的道路上卻也缺少了那份以退為進的柔性修為,在堅毅的陽剛性格上少了那份冷靜與沈穩、融通,變化的人格特質,未能臻於完美,殊為憾事。
其實『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思路與思維,是一種逆向思考模式,也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招術、策略,運用在創造自己的事業,或是從政的道路上,抑或是為人處世都十分受用,當遇到瓶頸或阻礙,不妨暫時停一下,冷靜一下,思考問題之癥結所在點,所謂事緩則圓,避實擊虛以迂迴或空降替代正面攻堅突穿,正所謂一直往鍋裡加水,不如來個釜底抽薪,有時候後退幾步,再加上助跑,反而會比原先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與更遠。清朝乾隆年間,和珅權傾一時,賣官鬻爵,無所不貪,乾隆皇帝深明『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種以退為進的至理,當和珅膨脹得富甲天下時,嘉慶皇帝趁太上皇乾隆駕崩時,一夜之間抄家封宅,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其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和珅倒、嘉慶飽』在坊間被傳為戲謔佳言。另外魏明帝曹匹在臨終時,為防止年僅八歲的曹芳政權受到威脅,命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佐,但曹爽狼子野心,勢力不斷擴大,企圖謀反篡位,司馬懿開始裝病,以鬆弛曹爽,並在暗中積極佈署,最後滅了曹爽,為晉朝奠定了穩定基石,此事告訴我們,當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時機還不成熟,宜採取變通策略,以退為進保全自己才能戰勝對方,贏得機遇,不要以為進退兩字簡明易懂,豈知這進與退之間藏著多少無比奧妙哲理,領悟了其中奧妙,將使你在爾後人生事業、職場、為人處世大大受用。
年輕時,在部隊帶兵,囿於自己性情剛烈,個性耿直,行事一絲不苟,總是一味往前衝,遇事不會轉個彎,硬是一條道上走到黑,那種秉直個性,熱心腸子,但別人卻未必能領你的情,或諒解你,因此總是撞得頭破血流,弄得身心俱疲,當時若能體會此一進一步的哲理,那會吃這麼多虧受這麼苦。記取前輩教訓,吃一塹、長一塹,得長點記性,所以一個人在現今社會上想要有一番成就,除了在為人處世必定謙恭禮讓,融通圓潤,內斂沈穩外,更要懂得有以退為進及進退結合的修為,因為圓滿的人生就在這進退之中,瞧瞧這句『手把青秧插滿田,抬頭便見手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退得愈後離插滿秧苗的進度就愈近,此等『微明』至理是何等智慧,領悟了以退為進的人生處世最高哲理,對人生、為人處世、從政、創業必定大有助益且能處處順心、事事順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