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定之喜〉的絢麗迴響─談寫作的心路歷程
〈文定之喜〉刊登報上之後接獲諸多迴響,讓我無比感動、特別開懷!一位在我印象中不是十分熟稔的朋友來到安仁診所看診,特別對我誇讚有加,她說,她無意中讀到了〈文定之喜〉「下篇」之後,趕緊再去把「上篇」找來看一看;更饒富興味的說,〈文定之喜〉一文可作為將來她女兒訂婚參考之用。雖然我不認識她,然而她卻知悉此篇文章是我寫的,如此看來,想必現在的我也稍稍具有一點點「小名氣」呢,叫人心中暗自竊喜!但開心之餘,卻也多了不少的心裡負擔,往昔只盼望投出去的文章得以快快見報,就心滿意足了,而如今可又多了一項擔憂,擔心自己寫的文章是否夠水準,因為文章乃千古事,豈容大意?若寫得不好,可就貽笑大方了,幸虧有主編、責任主編層層把關,嚴格管控品質,因此,獲刊登是一種鼓勵,令人振奮;不獲刊登亦是一種鞭策,鼓舞你繼續努力、再接再厲;所以,主編先生們在我心中,就像函授作文班的老師一般,時刻琢磨我的文章,使它更趨成熟。而千千萬萬讀者的眼睛更如繁星般的明亮、睿智,明鑑了文章的瑕瑜;支持我在寫作路上不悔地前進著。
與她閒聊過後,方知她有三個女兒,老大、老二皆遵行金門訂婚禮俗,忙得人仰馬翻,她說老三訂婚時就要學我簡化一些。我心想:她還真是聰明人,懂得「見賢思齊」(呵!給自己臉上貼金了),讓我頗為感動!畢竟禮法是人們自訂的,經年累月的傳承下來必有些不合時宜之處,我們大可理智的審慎判斷,該遵守的遵守,該改革的改革,跟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汰舊留新,才能走出一套合乎潮流的新辦法來,何須拘泥、食古不化呢?否則,舊的不去,新的又來了,如此浩繁的禮俗可真讓人應接不暇、疲於奔命了。我們倆一聊,還真是聊到心坎裡,開心不已,聊天不啻是一帖「心靈良藥」啊!
還有一些定居於台灣的親朋好友,雖然人在台灣,卻心繫家園,他們透過報章雜誌、網路新聞,知悉他們魂牽夢縈的故鄉的動靜,於是金門日報成為他們必讀的精神糧食,報上大小事他們不會遺漏,即便是副刊上的作品,也必定是字字句句、鉅細靡遺地拜讀再三,特別是那些熟悉的人、事、物,都能撥動回憶的琴弦,心情隨著思鄉的浪潮起伏,這是微妙的「根」之所在,是維繫他們在外打拚的動力。雖然,因運送的問題,常常要幾天之後才能一次看上幾天的報紙,且往往看到的新聞都已成為歷史,但,他們仍然樂此不疲,津津樂道、傳頌著家鄉的點滴。因此,我在鄉親們的記憶冊裡依然清晰可辨,這都該感謝《金門日報》所搭起的這座遊子與家園的溝通橋樑。所以我這篇喜訊就傳遍千里,帶來了「愛」的迴響。之後,不論在何處,或與朋友相遇、或閒聊中、或電話、或email、甚而是在臉書上,總是聽聞到不絕於耳的「恭喜」聲浪,這一片喜氣充塞滿心房,讓我久久沉浸在迥異於尋常的快樂中,真要感謝《金門日報》緊緊網住我與朋友之間的情誼。
那天好友許老師也特意來電,訝異地說:「 云訂婚了,我是看到〈文定之喜〉才知道的,真是恭喜呀!」說真的,文章能得到一些迴響、共鳴,最是開心不過的了。許老師是金副的忠實讀者,每每發現我的文章上報,讀完之後,總不忘來電讚美一番、鼓舞我要筆耕不輟,讓人無比開心,更思振奮,而期許自己要多讀書才不會言語乏味,要多寫作才不至思慮短淺。
前輩 陳長慶先生曾勉勵我:要養成每天寫作的習慣,不論寫多寫少,總要不斷地寫,持之以恆地寫…。的確,常常寫,筆鋒才會銳利,常寫才能越寫越流暢、越寫越有勁兒。當然,更得多讀書,才能增廣見聞、言之有物,正如黃庭堅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則一切皆能瞭然於心,雖然,現在只要打開電腦,一切盡在囊中,但,一卷在手又是另類的樂趣啊!唯有深入其中,方能盡享呀!當然仍然得有餘暇,但話又說回來,這時間乃是人找出來的呀,此亦說明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相信一切都不成問題的。
說到我何以提筆寫作的呢?除了三哥所給予的指令,再來就是三哥傳遞了《金門文藝》邀稿的訊息,以及同事容老師餘暇時總是紀錄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讓我見賢思齊、躍躍欲試,凡此種種皆引發了我想去嘗試寫作的渴望。當我的第一篇文章〈我的三哥〉榮獲刊登在《金門日報》上時,的確帶給我莫大的鼓舞,讓我這寫作叢林裡的初生之犢信心大增、勇氣十足。
又當年 先父曾受到金門日報記者的採訪:「翡翠田園農家樂、豆棚瓜架話桑麻、老農翁金砥種果致富、看桃紅柳綠粒粒辛苦。」這是大哥保存了四、五十年的報紙,再由三哥將它以電腦打字呈現,保存至今,並希望我藉著書寫來光揚父親──翁金砥老先生的偉大事蹟。當年我不知哪來的勇氣,竟接下這艱鉅的任務,卻一擱就是數年,還好最終不辱使命。我想:天才真的是被鼓勵出來的,因為榮獲刊登在報上的這一份鼓勵,勝過千言萬語,就這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漸漸的有了些微的成績表現。由衷的感謝家人及親朋好友在閱讀過登載在報上的文章後所給予的再一次的鼓舞,讓我再次的升起信心,揚帆待發!真的,有了您們的鼓勵,讓我在寫作園地裡更加積極,奮力向上,讓我感恩藏心底,永誌難忘!
況且退休後,我也成了有閒的人了。退休的生活當如何過才有意義?這端看你的安排,有些人退休後一切閒雜事物皆找上門,忙得不亦樂乎,越發凸顯出他存在的重要性;有些人勤練身體,早、中、晚一刻都不懈怠,一心一意為健康著想,一切以健康為前提;有些人琴棋書畫都去涉獵,作息時間表上永遠找不出空檔,又是志工出勤、又是演出彩排…,退休生活真是多彩又多姿;有些人則窮極無聊、無所事事;有些人則踏遍千山萬水、嚐盡珍饈佳饌、走訪奇山異景;有些人則…。這些都是極有意義的退休生活,我則是返老還童、童心未泯地搭上流行列車,悠遊於「開心農場」、「連環新接龍」等遊戲中,快樂似神仙,經常是玩累了才睡,一睡則睡到自然醒,生活型態介於時尚的年輕人與年邁的老年人之間。但是過與不及都不是理想的安排,我想我該做些不一樣的事才對,於是拿起筆來寫下那些積存在我心中許久的感觸。如今想想,好在寫了點東西留存人間,才不至於辜負退休歲月,否則,誠如好友名言:退休了還搞不清楚人生的大方向。唉!人終歸是人,唯有堅毅的使命感方能使人振奮、作息正常。再說,人生諸多閱歷、體驗,若沒有將之訴諸文字,歸檔紀錄,則永遠是腦海中的記憶,終將隨著記憶淡忘、風化而消失。
所以趁現階段得有閒暇便勤於筆耕,沒多久,文章集結成第一本著作──《一曲鄉音情未了》,這給我很大的鼓勵,而心中想說的話似仍源源不絕,感謝《金門日報》、《金門文藝》提供我發表的平台,使得第二本新書《我的開心農場》又即將出版。真是人老心不老,這一大把年紀還擁有年輕人的衝勁兒,如此的「不服輸」精神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呢。
一路走來,我慶幸能在寫作園地裡耕耘,做一個快樂的園丁,且還擁有多位專業「指導員」給予最佳指導,之前有劉卓維老師、陳孝怡老師,如今又多了一位教國文的親家母,他們灌溉我最優質的泉源,讓園地裡花團錦簇、燦爛非凡,此乃我此生最感喜樂又豐收的季節,心中無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