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解開金門莒光樓設計建築師之謎﹗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示霖。
點閱率:2,211

一般文史工作者多引胡璉將軍遺著《金門憶舊》之記載:「設計人是著名建築師沈學海先生」,便將莒光樓的設計建築師認定為「沈先生」。然其相關背景與生平事蹟等資料卻始終遍尋不著,究竟是否真有「沈學海」這個人,似乎已成為莒光樓建樓史中一個永久無法解開的謎團……。
事實上,《金門憶舊》之記載有誤,根本沒有「沈學海建築師」這個人!莒光樓之設計者另有其人──即張靜波先生(一九○八~一九五九)。
由於抗戰時期曾參與南京汪兆銘(即汪精衛)政府部分建築設計案而與後來因漢奸罪名遭槍決處置的外交部部長褚民誼過從甚密,且當時金門為軍事要地,故張靜波建築師的行事十分低調,就連當前仍然在世的臺灣建築界前輩們,也幾乎無人知曉甚至聽聞「張靜波」的名號。但對我而言,靜波先生卻是位既陌生又親近的長者。以下就我所認識的張建築師生平做一簡單的介紹。
張靜波,名取法,靜波為其字,生於清光緒三十三(丁未)年十二月七日(農曆,即民國前四年﹝一九○八年﹞元月十日),浙江省鄞縣橫溪人士。因父親昌翰公在英商老德記藥局擔任「出店」(即外勤送信、送貨人員)一職,乃隨父定居於上海。張家自昌翰公於上海閘北共和路永祥里開設「張順昌雜貨店」並兼營黃包車後,家道逐漸殷實而成大戶。
據建築師之親姪(即胞弟張取耕之次子)張繼虞先生提供的史料,為了靜波先生的「頭班」,昌翰公以約四百銀元為謝禮,請族人張取勤介紹其到上海博物園路英籍萬柯勃房屋設計師處學習建築製圖與設計。滿師後,除於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參與位在當時上海四大百貨公司之一「新新公司」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裝備、俗稱「玻璃電臺」的上海第一家民營廣播電臺「凱旋電臺」之設計外,並曾參與位在上海北京路、西藏路口之「中法藥局大樓」與北京路、河南路口之「國華銀行大樓」的建築設計案。其中,「中法藥局大樓」現為「萬國五金電器批發市場」,外牆已面目全非,只留房頂部分還保持原貌。而落成於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的「國華銀行大樓」現為「上海口腔病防治院」,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優秀歷史建築」。此外,靜波先生亦曾協助白俄斯人魯賓諾維契參加上海「國際飯店」的製圖工作。
抗戰期間,靜波先生舉家遷居南京。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駐守在南京中華門外的日軍高森隆介部隊因擬在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上建造「稻禾神社」,而於興築地基時挖出藏有唐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之石函。日軍本欲隱暱不報並偷運回國,但消息仍遭《國民日報》披露而使輿論譁然。迫於無奈,日本勉強於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二月將頂骨舍利及部分文物交予汪兆銘政府,由當時汪政府之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褚民誼代表接受。由於玄奘法師名聲顯著,各地均想迎請舍利供奉,故於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於南京舉行「分送典禮」,南京汪兆銘政府、北京及日本各得一份。為保存留在南京的玄奘舍利,褚民誼除將一部分留存於雞鳴山下的中央文物保管委員會作為研究之用外,並與日本駐南京政府大使重光葵聯名募款,選定位於玄武湖畔的小九華山興建「三藏塔」,委託靜波先生擔任設計建築師,做為玄奘舍利的安置與供奉之處。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三藏塔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即南京市定古蹟)。
抗戰結束後,因褚民誼於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八月以漢奸罪名遭到槍決,為避免因三藏塔設計案遭受牽累,靜波先生決定離開南京返回上海,並於隔年與大舅爺陳家鼎(夫人陳家珠女士的大哥)乘中興輪前往臺灣旅遊。沒想到在船上遇見臺灣土地銀行的宋湘濤課長,交談後即被賦予臺灣土地銀行之行廈設計案。於是靜波先生改度假為商務旅行,請大舅爺陳家鼎隻身返滬,自己留在臺灣進行設計工作。由於當時張建築師所承攬之工程多屬統包,但在臺灣並無熟識的營建工班,故多自上海借調公記營造廠之工班前來臺灣承建。
完成臺灣土地銀行行廈之設計後,由於後續還有工程監造與其他設計案待進行,故靜波先生於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七年)決定舉家遷臺,定居於臺北市寧波東街三號,並逐步擴展至寧波東街五號及七號(三棟故居均已拆除);而與建築師長期合作的結構工程師朱積為先生則住在對門。
認識胡璉將軍後,靜波先生之工作重心轉往金門,先後完成莒光樓、太武山公墓與「毋忘在莒」石碑三項重要工程之規劃設計,以及一些無法考據的軍事碉堡工程。據建築師次子張偉達先生的回憶,當時莒光樓屋頂所使用的琉璃瓦為臺灣鶯歌所產,但當時鶯歌尚無燒製琉璃瓦的技術,是靜波先生親自到鶯歌指導窯廠燒製而成。
由於張家在大陸時家境甚好,故靜波先生為人海派,常資助友人渡過難關。來臺後個性依舊,寧波東街三、五、七號三棟房舍中,除寧波東街七號自住外,其餘兩棟房舍則有許多友人無償借住,其中包括著名的醫學博士兼攝影家耿殿棟先生(一九二二~一九九五)。此外,亦曾有營造廠小包商向建築師借資周轉,但靜波先生慨然資助後,該名包商卻隨即倒帳潛逃。加上與朋友合股開設的七星公司因部分股東人謀不臧,為挽救公司危機,靜波先生乃一肩扛抗起所有責任,終使家產逐漸散盡,所有房舍也逐棟變賣到僅剩寧波東街三號一處。
座落於臺北市吳興街的佛光山松山寺,原為佛教界著名導師──道安長老(一九○七~一九七七)所創建,當時即委託張靜波建築師主持設計,此亦為靜波先生除金門莒光樓外,確定仍留存於臺灣之重要設計案。依據西蓮淨苑所公布之道安長老日記遺作資料(http://www.seeland.org.tw/www/daoan/t2_5.html),我們可自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年)二至三月的日記中長老對於松山寺籌建過程的記載,窺見靜波先生的建築專業與處事行誼:
「下午五時廿五分,張靜波工程師改繪之松山寺立體正面彩色圖,比上次設計得更加完善而美觀,連寺前的廣場與欄杆均加以彩色繪上。真有北平天壇模樣。中殿最高處至避雷針五十尺,壯觀極了。張氏對建築工程只要能早日完成,誰建都無問題,胸懷坦蕩,非有嫉妒者可比也。坐四十分鐘返去。」(二月二十二日)
「十一時,游彌堅介紹大豐行營造廠主人李水及其兒子李長坤來訪。係商介紹建松山寺及佛教圖書館館事者。談了廿五分鐘。我問他:如果款子未籌集前,可否先開工修築?他說:可以。他二人看了看彩色圖樣,非常驚異的說:何人設計?如此精工而佳妙。我告訴他們:為上海大工程師張靜波,他願作監工及施工的顧問。他二人很高興,索施工說明書及平面。關於量地、修路、開山、平地,他們都有機器,是個資本雄厚的工廠。過去紅卍字會,一文錢都沒有,他先建好,然後慢慢收款,松山寺亦將採此辦法,他們來,松山寺已有十分成功把握了。」(二月二十四日)
「下午五時應張工程師靜波之請,到他家晚餐,素菜不但色香味具足,而且非常豐富、老練,非老手素食專家不能也。據靜波說:係其大女兒及其太太所為。席間有林鼎禧、陳子平、吳宗岳、徐性甫等五人,加主人及其女婿計七人。菜多吃不完。飯後,又吃水果、咖啡,張氏有極高的藝術天才,他為他的女婿設計的地板與天花板,用三夾板製成各種不同的圖案,如金山、小金山,他在金門設計的莒光樓、五百病床的大醫院等,均放在天花板上,配以玻璃,加以電燈,分外美麗雅緻。又二廳,一廳天花板為龍圖,一為鳳圖,可名之曰「龍廳」、「鳳廳」。其聰明有如此者。」(三月九日)
其中三月九日「他在金門設計的莒光樓、五百病床的大醫院等」之文字記載,不僅可證明莒光樓之設計者確為張靜波先生,還可得知胡璉將軍指示興建並於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年)落成啟用的金門尚義五十三醫院(現為行政院海岸巡防署金門岸巡總隊),亦為張建築師的作品。
靜波先生除在建築專業上頗有建樹外,亦曾培育過不少建築人才。根據建築師胞弟張取耕先生的紀錄(張繼虞提供),靜波先生先後共收了十一位學徒:第一位是陸倉貽先生,曾任北京設計院第八設計室主任。第二位是顧紅楓先生,曾在瀋陽工作。第三位是張耀先先生,曾在鐵道部設計院工作。第四位是取耕先生的妻舅鄭品祥先生,隨張建築師來臺灣後至今失去聯繫。第五位是鄭嘉明先生,曾在自來水公司(中國大陸)工作。第六位是朱山泉先生,曾在出國任務第二室(中國大陸)工作。第七位是湯慶隆先生。第八位是靜波先生的小舅爺陳家鼐先生(夫人陳家珠女士的弟弟),曾在洛陽的機械部第四設計院工作。第九位是建築師祖父卜行公長女之子、靜波先生的表弟秦濟民先生,亦為南京小九華山三藏塔設計案之助理建築師;第十位是金大媛。第十一位是靜波先生的堂弟張根才(張取財),隨建築師來臺工作,後因故離開張家,轉往榮民工程處任職至退休。其中,張根財先生十分清楚靜波先生當年在臺的所有設計/工程案之細節,可惜失聯已久,無法尋覓。
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張靜波建築師因肺癌病逝於寧波東街三號家中,享年五十二歲。為此,道安長老亦特別於該年八月二十三日之日記中寫下悼念的字句:
「張靜波患癌症,已於本月廿一日上午三時四十分逝世了。今上午十一時大殮,下午出殯寧波同鄉公墓,正在講經時,某太太等十餘人來為其安靈,位於報本堂,並向余行禮而去。聞其曾為胡璉在金門及臺北市建房子,損失數十萬元,現負債很多,尚有地皮若干,太太二位,子女一大群。聞此次治喪費用,全為其大女婿所支出者。張氏為古式建築師四人之一,惜其不永於壽。」
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吳秀嬌女士於二○○三年撰寫〈尋找莒光樓設計師〉一文時,曾訪問過胡璉將軍的公子胡志耀與胡志光先生,但兩位胡先生並不清楚莒光樓建築師為何人。事實上,根據建築師長女張麗珍女士的敘述,胡將軍的後人中僅女兒胡之冰女士知曉靜波先生與莒光樓之間的關係。此外,依據建築師三子張重達先生的敘述,二○○八年當胡之冰女士透過友人劉君偉先生(即張重達的連襟)得知靜波先生的公子(即張重達)因中風正在美國洛杉磯劉家休養後,曾專程自拉斯維加斯前往探視,並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電話中告知張重達先生,若將來在莒光樓建築師正名一事上遇到困難,可請任職於金門縣政府觀光處的宋夢琪女士與她聯繫,以提供相關的佐證協助。
也許有人疑惑──我是如何知道張靜波先生即為莒光樓的設計建築師,並取得相關的生平資料?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就是張靜波先生的嫡孫。早在二○○九年即向吳秀嬌女士提及此事,並尋求「正名」的可能。當時吳女士希望我能寫篇文章,將先祖父的事蹟公布在《金門日報》上。亦曾於二○一○年元月底利用陪同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同仁考察金門傳統民居整建成果之機會,與當時協助導覽的金門縣政府觀光特約解說員暨文史工作者莊先生長談,並聆聽家中長輩回憶靜波先生事蹟的部分錄音。但錄音檔中發言者眾多,莊先生無法立即瞭解發言者與靜波先生的關係,故希望能將錄音內容轉成文字後再作進一步的確認。撰文與錄音紀錄整理之事因個人忙於課業而擱置,直到近日遭逢父喪巨變,加上諸位長輩年事已高,且聽聞胡之冰女士亦身體欠安,而特別感受到「為先祖正名」之事的急迫性,乃為此文,以期早日更正現有資料之謬誤,完成先父張偉達先生(靜波先生的次子)的遺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