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我的父親楊奕燈於民國102年4月7日走完他人生的旅程,他服務金門教育界凡30年,雖不敢說在金門是桃李滿天下,但至少是作育英才無數。身為長子的我,陪伴父親超過一甲子的歲月,謹以此文來紀念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民國36年6月從福建晉江培元中學高中畢業,與初中同學洪塗南君7月到金門旅遊,經當時救國團主任曾顯祖君介紹,8月到金門私立豐連小學擔任教職,就從此進入金門教育界服務,豐連小學位於現在金城鎮庵前村,學校位置就是現在的陳氏家廟,剛好我外婆家就在隔壁,因此也促成我父親和我母親的姻緣。之後歷任金盤國校、私立浯江小學、行政公署吳厝國校、行政公署后沙國校、私立吳庵小學、后垵國校擔任教師及校長職務。印象中,上述諸學校,父親最常提到的是后沙國校,民國39年金門尚未有公共汽車,因此從庵前到后沙就是步行,每天一大早「天未光,狗未吠」,三、四點時我母親就煮好稀飯,盛兩碗放涼,吃完後就步行到校,大概六點左右就可以到學校,到學校途中必須經過一處營區,營區是六點才開放通行,剛開始衛兵會刁難,後經部隊連長向部隊介紹是學校校長,之後才得通行無阻,后沙國校校址即現許氏家廟。當時也有家長謠傳校長每天8點多才到校,父親也不辯解,直到有一次冬天時,學校尚未開門,一位家長看到父親在早上6點多蹲在學校牆角避寒,說:校長這樣早就到學校。父親說:我每天都是如此。我的父親就是這種只默默做事、不顯耀自己的人。
民國44年,我父親被調到后盤國校擔任校長,這一年我5歲,也開始我陪伴在父親身邊的日子。那時候,后盤國校當時的校舍是在現已頹毀的后盤村55號舊廟,記得學生數並不多,以混合班級上課方式授課;後學生數增加,就換到頂井王氏家廟上課。應該是在民國46年,現已廢校的后盤村42號新校舍蓋好,才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校舍,校舍興建時,依稀記得父親蹲在校舍牆前,一筆一畫勾勒壁畫的情景,后盤雖已廢校,目前斑駁的畫像,依稀可見。父親平時忙於校務,校譽因此蒸蒸日上,民國50年9月獲當時教育部黃季陸部長贈獎狀一幀,也榮獲當時蔣總統的召見與款宴,這是我父親一直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民國45年我們全家從庵前搬到后盤居住,父親在課餘時間就向村人借地耕種,挑糞、澆水,種高粱、花生、地瓜,讓當時后盤村的村民都感到十分敬佩,校長是跟我們一樣的。記得有一年農忙時,因借不到牛來耕田,父親異想天開說:德聲你扶住犁,我在前面拖著犁耕地,當時10歲不到的我,根本扶不動犁,以人耕田的事就因此不了了之。現在每想到此事,眼眶的淚水就忍不住流出,父親這種凡事想辦法解決的處事原則,對我們兄弟姊妹影響非常大。
我小學一共就讀三所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就讀后盤國校,當時后盤國校只有中、低年級的班別,高年級的學生必須到金寧中心學校就讀,所以我五年級是在金寧中心學校度過,這一年也是我小學求學過程中,唯一的一年不在我父親擔任教職的學校就讀。民國50年,父親奉派至金湖中心學校擔任校長,我們全家又搬到山外居住,在金湖中心學校我只就讀一年就畢業,接著進入福建省立金門高中附設初中部就讀。金湖中心學校是金湖鎮地區最大的小學,不但學生數多,校園大,是金湖地區唯一有禮堂的學校;有一次臨近的駐軍要借用禮堂,一位少校參謀到校商議借用事宜,那一天我父親在巡視校園時,看到校園有一處油漆脫落,小事一樁,就自己拿油漆補刷,當軍官在找校長時,老師就告訴軍官,刷油漆的人就是校長,軍官很驚訝說:校長自己在刷油漆!其實我父親就是凡事儘量不要麻煩他人,只要自己可以做到,就親手完成。很慶幸的他的子女也都遺傳到此特性,因此每人在職場上都有亮眼的表現。很遺憾的,年紀越大與父親的互動就越少。民國56年父親被調派至金寧中心國校當校長,民國66年因我和大弟振忠都大學畢業,也都繼承父業,在國中任教職,父親也就卸下肩膀的擔子,從教育崗位退休,總共從事教育工作凡30年。
我們家共有14位子女(8男6女),父母親對我們的教養是採用責任制,大的要照顧小的;我們有做錯事,要我們反省,要我們知道是哪裡做錯?很少用體罰的方式,印象中我長這樣大,被體罰的次數應該不會超過五次。我們14位兄弟姊妹從小彼此間的感情就非常和好,一直到現在雖然大家都各自組織家庭,大家相處的情況還是像以往一般,所有的媳婦和女婿們也都很自然融入其中。我們金城民生路的老家共有六副門聯:面向民生路的是「傳家有道惟存厚 處世無奇但率真」「天地間讀書最貴 家庭內孝弟為先」「四知衍派」。另一邊一樓為「繼祖宗一派真傳克勤克儉 示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和氣致祥」,「天泰地泰三泰 人和事和萬事和」「勤能補拙」。二樓為「兄弟和其中自樂 子孫賢此外何求」「平安即是家門福 孝友可為子弟箴」「詩禮傳家」。每次農曆春節,大掃除是必須的,此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門聯重新描一次,因為字數多,大家要輪流慢慢描;父親真的是用心良苦,在描的過程中要我們子女去體會領悟,而我們也真的做到了。爸爸!我們一定會遵從您的教誨,大家會好好相處。爸爸!我們大家真的好愛您、好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