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今年夏天第一聲蟬鳴開始引吭高歌之際,我們發現原本喜歡在院子裡溜達的黑貓不復蹤跡,以致於左鄰右舍刻意置放的廚餘,隔天依然原封不動還在那裡,不像以往都有大黑貓前來享用!」鄰居大嬸昨天在聊天的時候提到這件小插曲。
雖然那隻大黑貓不知道從何而來?不過記憶中牠好像有些歲數了,因為鄰居的小孫女誕生之前,牠就已經在院子裡逛來逛去,如今小孩子即將就讀幼稚園,所以貓咪的年紀應該也有四、五歲了。
當然在鄉下隨處都可以看到野貓閒逛的畫面,不過大家對於牠的身影特別深刻,因為牠喜歡吃家裡剩下的廚餘,而不是盡職的捕抓宿敵老鼠來過日子,以致於憑著足夠的廚餘當作食物,牠就已經長得極為健壯而且擁有一身黑亮的毛髮呢!
大黑貓既不是自己捕食老鼠當作餐飯,也不是很好命的享用超市的寵物罐頭,而是將廚餘當主要食物的飲食習慣,也許是現代貓咪生存的特色之一,所以不再繼續上演《貓捉老鼠》的主要戲碼,充其量只是用來客串和舒緩筋骨的本質罷了。
不過談到貓吃廚餘的習性,不禁想起以前有人提及奇妙《食物鏈》的關係,因為即使貓咪吃不完魚骨頭等廚餘,卻被螞蟻們看作最為豐富的大餐;至於螞蟻都吃不完的食物,有時候卻是其它更下一個食物鏈生物的佳餚,甚至到最後都可以全部分解而回歸大自然。
因此人們的眼睛所看到的表面意象,也許並不是所有事物的終極內涵與主要層面,如果用另外的層次切入來分析,通常有一些足以讓人驚嘆的意外發現。
假使人們以有容乃大的心態看世界,也許可以轉變許多事物存在之本質,進而能夠達到更舒坦與豁達之境界。日前朋友分享了一則故事,雖然情節平實卻很令人感動,而且和貓食的食物鏈小故事有類似的生活哲理。
其內容敘述一位老師,用兩個空罐子當主體,然後把生命中諸多緩急輕重的事情,以小白球、砂石、細沙以及咖啡等當作比喻,陸續置放在咖啡罐的過程,彷彿天方夜譚一般用層層剝開故事內涵的方式,傳達了極具奧妙人生,而頗富為精采之哲理故事。
當我們順著故事軌跡走下去之際,除了覺得咖啡罐真是神奇之外,更在不知不覺之中發現,生命的真諦竟然如此深奧!
因為原本認為已經裝滿小白球、而且沒有空隙的罐子裡,竟然還可以容納小石子,甚至更細小的沙粒,最後還可以倒入咖啡等液體型態的物質。
小白球、砂石、細沙和咖啡的意象,彷彿是人們各種欲望的縮影,也可比喻成心中的理想與願望;所以看似填滿整個方寸的意念,好像再也裝不進任何一種情愫,可是抱持著一顆寬容的心,卻仍然能夠涵蓋更多的心情。
因此老師似乎要孩子們知道,人們平生所追求生命的意義,到頭來究竟是為了甚麼?在庸庸碌碌而無法停下腳步的過程中,人生得與失的基本價值,應該如何精確的評量才好?
故事所蘊含的隱喻和結局,並沒有像國內教育《制式化》那樣,反而是一連串的問題,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所以任由學生們自由發揮想像力,並且作出具有獨創性的詮釋。
這樣的教育思維與方式,老師可能會得到多樣性的答案,而學生們也多了一些抉擇;因此體會生命的不同面向之餘,更把娑婆塵世各種因緣,妝點了更為多元化與無比之絢麗。
當然故事的內涵,彷彿說明生命的節奏,也許可以是隨緣自在的歡喜人生,也可能宛如無頭蒼蠅般的迷茫,或者是在自怨自艾當中過一生。
也許其主要之關鍵,就在於每一個人心胸大小之別,尤其更能顯示出豁達與小器之區分吧!
不過普羅大眾的生命型態,是不是有了太多同樣性?在小白球到咖啡的形體中,已經呈現了差異性的特質,只是在人們主觀意識中,總會先入為主的予以認定罷了。
也許老師同時更希望,孩子們都能夠真正了解,當面臨挫折而綁住心靈之際,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找出紓解之道?甚至避免在迷濛的逆境中消失自我,就好像人們所丟棄的廚餘,卻是很多生物可以當作美食佳餚的道理一般,那是人生當中一種很有趣的思考方向。
於是當人們自省而思索的時候,是否曾經探究《人生滿了沒》的思維境界呢?或是經常被物欲和外在的煩惱留在內心世界?還是失去了反省的能力而覺得無所謂?
也許當我們更深入探討這些議題時,將會發現在諸多生命的情境裡,人們不要一味的填滿空靈的心胸,才能夠避免被外表的面向所迷惑而失去判斷能力,反而希望能用清澈而感性的方式,來找到真摯、聰慧與空靈的自我,那麼也許不虛此生擁有這麼棒的旅程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