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擔任講師與戰鬥村坑道整建的回憶

發布日期:
作者: 王清林。
點閱率:825
字型大小:

民國八十一年金馬地區戰地政務解除後,金門褪去戰地面紗,回歸地方自治及和平區域,其發展方向為觀光產業,以農業為基礎,結合閩南人文文化特色,軍事設施,鄉土風味產業,轉化觀光產業的資源,也成為金門戰地之觀光島嶼。
民國九十年元旦金廈「小三通」正式啟動,金門轉而成為兩岸互動的關鍵角色,才開始邁入發展觀光產業的新時代。尤其在前縣長李炷烽任內提示治縣願景─「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以及以觀光立縣的同時,帶領縣政府團隊攜手共進,積極推動觀光事業,不遺餘力,已有所成效,讓金門的未來,呈現觀光願景的契機。
民國九十六年我服務於金門縣林務所,某日接獲金門縣政府函;「主旨:為本府『金門軍事遺跡與民間防禦體系體驗之旅。』觀光解說員訓練需要,敦聘貴單位王清林課長,擔任講師,惠請於課程進行期間(如課程表)准予公假登記,請 查照。」
上述訓練係由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現觀光處)舉辦,其目的:金門戰地政務解除後,仍保留相當多的軍事與民防設施,豐富的軍事地景,每吸引蒞金參訪者的眼光,「金城民防坑道」即將開放參觀,期望透過解說員帶領遊客體驗金城民防坑道設施,同安渡頭蚵管哨,雄獅堡與建功嶼的行程,先期辦理本訓練,使達到遊客體驗金門戰地生活,帶動觀光人潮。招訓對象為觀光解說從業人員,於96年11月5日、29日及12月28日,分三梯次,每梯次三十人,假莒光樓(莒光書院)舉行,課程內容包括:一、金門民防自衛體系及其任務。二、軍事與文化遺跡。
我是陸軍官校工兵科出身於民國五十六年間駐防金門時,曾參與太武發電廠(當年啟用運轉時,先總統 蔣公曾蒞臨駐足)、太武山指揮所及田浦據點等軍事建設。退伍後轉任民防自衛幹部副中隊長等職,民國六十四年至八十一年時,我服務於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部,承辦民防自衛工事(碉堡、防空洞、坑道等)構建、整建(整修)管理、檢查等業務,長達十七年餘,尤其於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二年間,經辦八個年度裡實施十五個戰鬥村工事整建工程,均能順利圓滿完成,歷經艱辛努力而來的成果,實在功不可沒,正是成就「戰鬥的金門」的重要資產。因此縣政府始選派我擔任上述第一項其中之一:「坑道分佈及其構工」的課程,讓我自覺榮幸之至!
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各戰鬥村坑道分佈及其構工
壹、前言:
民國三十九年,成立行政公署,完成金門民防任務隊之編組後,在民國四十三年「九三砲戰」及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金門民防自衛隊即投入保土保鄉保家的戰鬥使命,以及各項民防工事構建,道路維修等軍勤工作,並配合軍事需要,於砲戰時協助國軍至碼頭卸運及補給物質,在槍林彈雨中,犧牲生命,支援國軍作戰,發揮後勤與自我防禦的最大功能,寫下有血有淚的史頁。
民國四十五年七月,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國防部即督導地區加強民防組訓,整建民防工事。健全民防部隊是戰地政務社會建設首要工作,即以民生與國防合一,建設與戰備並重,透過民眾組訓方式,達到人人戰鬥、村村聯防的目標,故民防自衛隊在性質上是一支不能脫離生產的民眾武裝組織。
民國五十七年,先總統 蔣公指示金馬兩地,依戰術需要,以各村既有碉堡為基礎,增建地下坑道,連接貫通,以「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成立「戰鬥村」為最具規模,期望做到生活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組成一個堅強而有體系之戰鬥體,是金門民防史上最值得研究的課題。
貳、戰鬥村的建立及工事構建:
一、民國五十七年元月十九日,先總統 蔣公巡視金門後,指示強化金門民防組訓工作,從戰術著眼加強村落的工事構築,使人人成為戰鬥員,村村成為戰鬥堡,配合國軍作戰,以阻擊敵人,發揮統合戰力,爭取軍事勝利。於是著手建立「戰鬥村」實施計畫。
二、 戰鬥村的工作是每一個民眾保鄉保土,保家保命的工作,所以建立戰鬥村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民眾,保衛自己的村莊、房屋、財產,以及保護自己的生命、家人的安全。
三、從「九三砲戰」到「八二三砲戰」初期,金門民間的防空洞掩體極為簡陋,除了村中幾個土洞外,一般民眾就在住屋內用幾個空的汽油桶,幾塊木板,上面再置幾包海蚵殼就成了所謂「防空洞」,供人員避難掩蔽之用。
四、戰鬥村民防工事的構築是金門地方當局工作的重點。當年即動員民力開始挖掘地下坑道(一般稱為土坑道),每一位民防自衛隊員均要參與是項工作,早期無機械設備,均需靠人力,以簡易工具和雙手一鍬一鋤慢慢挖掘而成,極為艱辛。這些土坑道是根據戰備需要及地形土質等狀況來決定是否開挖。但從資料得知,那時金城四個里,(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以及縣政府都有挖掘坑道,連結碉堡或掩蔽部,另頂堡、下堡等戰鬥村亦均依戰備需要及地形,土質狀況挖掘坑道。這些坑道的功用主要是用來隱密調動兵力,二方面又可為民眾避難掩蔽處所。
五、在戰鬥村週邊地形要點建立堅固據點,建築防禦工事及碉堡,其中部份外貌斟酌採用;交通指揮亭,小廟、小屋、墳墓、土堆等樣式,所謂「偽裝工事」,以免早期為敵人發現,遭受敵人火力攻擊,也使敵人處處懷疑畏懼,即使敢來進犯,亦可將敵人殲滅於村外。並在適宜作戰的民房,開設門窗牆角射口,或樓上平台實施射擊,消滅敵人於村內。
六、「八二三砲戰」以後,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與美國駐華安全分署哈吾德先生等洽商,訂立緊急計畫,籌贈建材,構建學校及民間防空洞,數達一千座,及國防部自六十三年至七十二年間,興建自衛部隊作戰工事等設施,連同歷年來,各機關、學校、社團及民間附建地下室,總計約4000餘座,概略可供全縣民眾疏散,防護與作戰之用。
參、戰鬥村工事整建計畫及構工:
一、遵照先總統 蔣公所提示的全民聯合作戰思想,督導金門地區建立戰鬥村,全縣155個自然村,依戰術需要,視人口、地形,面積,指揮掌握等狀況,併編為73個戰鬥村,以戰鬥村為單元,採軍、政、警、民合一體制。六十五年起,於15個重要戰鬥村實施工事整建,以各村既有碉堡為基礎,增建地下坑道,加以連接貫通,為有效「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之要求。
二、先由自衛總隊部選定重要戰鬥村,再會同大隊(鄉鎮)中隊(村里)及守備區村落指揮官金防部等相關單位人員赴實地勘察,依據戰術需要,地形面積,以現有人員(含自衛隊員) 、武器、裝備及各種工事等狀況,共同研討增建碉堡作戰工事,以坑道相連貫通。所增建各種工事均協請金防部工兵組支援設計。由自衛總隊部行政組擬訂「戰鬥村工事整建計畫」,(內附工事及設施要圖,人員、武器裝備表、施工藍圖等資料),並需向逐級長官簡報,發現有不符要求時,需經多次的修正,最後奉司令官兼主任委員(戰地政務委員會)核可後再予呈報國防部。
三、奉國防部核定後,再函請金防部調派兵工協建,在開工前先會同金防部、守備區、政委會、縣政府、大中隊,施工部隊等相關單位人員實地勘察,並召開協調會,共同研討施工方式及安全等事宜,互相交換意見,期使工程進行順利圓滿如期完成。
四、坑道規格及施工:
1、坑道分為主坑道(寬1.2公尺)及支坑道(寬0.8公尺),牆厚20公分,頂厚40公分,均以鋼筋混凝土施建。
2、施工方式分為「掏挖式」及「掘開式」兩種,係依據地上物建築物等情形而決定。若掏挖式施工是較困難,且安全性較為之虞。
3、因深入地下施工,且係採單面配置模板又未做防水處理(原設計未列入),每逢雨季致部份坑道有滲水、積水現象,但設計有裝置自動抽水機,俾利適時抽水之用,以保持坑道暢通。(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