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井風情畫

發布日期:
作者: 一梅。
點閱率:905

近年來金門處處大興土木,或新建或翻修,一片欣欣向榮,空前未有。近日裡回娘家,也發現我家門前的那一口井,經過鄉村整建後,終於重見天日,不但保持原有的樣貌,甚且超越了昔日的風采。這一切的一切皆展現了金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讓我們驚艷於脫胎換骨後的新家園,在心隨境轉之下,這番新景象的確帶給人無比的欣喜與雀躍。
經過整修過後的水井,四周鋪上水泥地,且凸起一道約5公分高的「小圍牆」框住水井四周,井圈、井口重新塑造,十分美麗有特色,還安置一個透氣、嶄新、古銅材質的蓋子覆蓋其上,平時都上鎖,以策安全。雖然如今家家戶戶都使用自來水,少有人再去使用水井的水,但主導鄉村整建的當事者獨具慧眼,懂得懷古惜今的保留住此一古井,不但留住了過往的歷史文化,也讓人得以飲水思源、緬懷過去。
大哥憶往情深的訴說當年先父挖掘這一口井的歷歷往事,他說,早先我家門前是沒有水井的,汲水得遠赴下堡東的另一口井,先父心疼家人得大老遠的去取水,既費時又勞苦,且諸多不便,所以就在自家門前、自己的土地上開挖了這一口井。大哥說挖井是相當辛苦的工作,父親獨自一人擔綱開挖的大工程,一鋤一鑿的深入地底下,祖母、母親、伯母隨後亦加入挖井的行列,她們負責將挖開的泥土用水桶自井中一一提上來。就這樣日以繼夜不停地挖,挖到極深,才見到水泉湧冒上來。聽及此,心中油然升起了一股敬意,眼前似睹見 先父揮著汗在幽暗的地坑中除土,一桶桶土石在祖母、母親及伯母的手中流轉著。在那個科技不甚發達的年代裡,開挖水井是件多麼危險的工程啊!極有可能因坍方而釀成不幸,但為了方便大家取水,父親還是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去開鑿生命泉源,這份犧牲、奉獻的膽識與魄力令人不由得要豎起大拇指,稱頌不已。
這口水井,深則深矣,倒是出奇無比的甘甜,和下堡東的舊井相較之下,大家都選擇來此取水了。回想小時候,每逢清晨或是黃昏時分,大家避開豔陽的曝曬,紛紛來此取水,真是熱鬧極了!可謂「一口井養活一方人」,下堡東的鄉親們全靠它了。由於都是宗族親人,所以顯得格外親切,總是藉著汲水的當下聯絡感情,彼此寒暄話著家常,或是討論熱門的話題,即便是一些芝麻小事情,也能藉著「東家長、西家短」的,傳遍於千里之外。而「你幫我汲水,我幫你挑水」,互相幫忙的溫馨畫面也經常可見,在在皆顯現出一片和諧的村民互動模式。夏天,夕陽西下時,來井旁打水最是愜意,每當晚風陣陣送爽,帶來透心的清涼意,真真讓人無比舒暢,較之當今的冷氣房有過之而無不及呢!真是舒爽宜人啊!
在沒有轆轤之前,到井邊打水還真是件苦差事,非得費一番力氣才能把水打上來,對於欠缺「力道」的人來說,這可真令人傷透腦筋啊!難怪當年,在憑媒妁之言的年代裡,一些婚姻大事都因此而受到波及,只要媒人一說是「嫁到盤山」,準無好結果,究其原因,完全是被這困難度頗高的「打水」問題給嚇壞了,因為盤山水井是金門數一數二的深,就因它而辜負了一些好姻緣,即便是天註定的良緣,也要先來個約法三章──嫁過去之後可是不幫忙挑水的哦!不過,話是這麼說,待兄弟分家產,自立門戶之後,一個個媳婦兒上山下海,無所不能,挑起水來還能飛奔前進,勇猛無比呢,如此神勇讓人莫不為之瞠目結舌,佩服之至!
有了轆轤之後,就省力多了。轆轤即俗稱的「加落」,運用定滑輪原理在井口兩旁豎立兩根柱子,兩柱子間架一支橫槓,上穿一具轆轤吊在井口上方,繩子穿過轆轤,兩端各繫上水桶,一上一下,節省了打水的時間和人力,幾乎是省掉一半的力氣,還可兩人同時操作轆轤,那就只須原來四分之一的力量就夠了,為此,叫我深深感恩發明轆轤的人──周朝史佚,他實在是太聰明了,利用槓桿和滑車的原理製成了省力的汲水器具,造福人類,真是功德無量啊!
設若使用「加落」,得先站上井沿,將繩索穿過「加落」,這非得小心謹慎不可,否則一失足準成千古恨,所以,「加落」一安裝好,村人們總是一個接一個的來打水,省卻換裝水桶與繩索的功夫,充分顯露互助合作的精神。
古寧頭沙崗地區的田地則使用「吊烏」取水灌溉居多。「吊烏」即所謂的「桔槔」,這是古代汲水灌溉用的簡單機械,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槓桿似的,打水時,手握細竹竿,拉下或提上非常便捷,加上粗幹下端垂有石塊的重量,還可節省汲水的力量,以此灌溉農作物,省時省力又方便。國中時候,常聽家住古寧頭的同學們談起「吊烏」的傳奇故事:八二三炮戰時,中共派遣偵察機飛到金門上空,看到一根根水泥柱豎著的「吊烏」,還以為是防空高射砲呢,所以,原本要以飛機轟炸金門,因而改為遠距離攻擊,讓金門有驚無險的逃過一劫,這「吊烏」實在是功不可沒啊!如今雖然已功成身退,但在歷史長河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水乃生命之源,不可一日無他,天天都得汲取,因而有關汲水的趣事,時有所聞。一般來說,小孩的力量往往不足以負荷一桶水的重量,所以,汲水時,往往將繩索依附在井沿,喘口氣,再繼續賣力往上提,久而久之,繩子因再三磨擦井沿,終究帶來了斷裂的命運,於是水桶就隨著斷裂的繩索藏身水底,功成身退的逍遙遊去了。這時無辜的小孩哭喪著臉,央求大人來井邊撈水桶,通常是用極長的繩子綁住鐵鉤深入水井,幸運的話很快就撈上來,否則,可得費上一段時日,甚或毫無指望。這類戲碼經常上演,大家都湊熱鬧的來此觀望,說不定還會意外撈到失蹤數月的自家水桶呢。
小時候我也幫忙打水、挑水,記得小五那年暑假,因大嫂生產而開始了我挑水的生涯,我個子小,卻愛逞能,學著大人們一肩挑起兩大桶水,一只大水缸需要四擔水才能裝滿,每天至少得挑滿兩大缸水,再加上一些洗澡用水,如今想來,真是匪夷所思,小個兒的我哪來的這股能耐啊?當年就因為每天、每天的挑,才練出「力大無窮」的本事,雖然累,倒也不覺得苦,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如今再也沒本錢穿迷你裙了,學生總是幽默的笑話我:「老師您身後跟著一群小白兔喔!」猛一聽,還意會不過來,待知曉緣由之後只好聳肩一笑,自我解嘲說:「那可是我一番歷練的光榮成果啊!」
水井的水真是體貼人入微呢!它具有冬暖夏涼的功用,所以一到夏天,常會發現一些媽媽乾脆就在井邊幫小孩子洗澡了,不但省卻提水回家的功夫,還為大自然留下一幅純真唯美的母子圖,讓人感動!到了冬天,水井的水卻是出奇的溫暖,溫度恰到好處,記得小時候起床一觸摸到冰冷的水,哪想洗臉啊?這時母親就會提來溫暖的井水,讓我們開開心心的洗把臉,上學去了。
有些人家把水井開在自家庭院,同學老翟家的水井就是如此,其井之深度約雙手臂展開的長度,平時汲水快速又方便,叫我羨慕不已!靈慧的她們,夏天裡若想吃冰涼的西瓜,就用繩索綁住竹籃,把西瓜放進竹籃裡,再將竹籃置放於水井中,幾個時辰之後,就有冰涼香甜的西瓜可資享用了,真是聰明絕頂啊!
水井也是人們心靈的補給站,村婦們在井邊邊洗衣服邊聊天,生活的苦楚藉著聊天抒發淨盡,不但緩解了身心的勞累,待衣服洗好之後也換了好心情,重新出發。難怪有了自來水之後,還是有人會選擇在井邊洗衣服,大夥兒洗洗刷刷,談談笑笑,不亦快哉!
一口深井養活了百家人,也豐富了人的想像,不知是不是武俠小說看多了,每當我望進水井,總會幻想著水井內別有洞天府地,儼然另一桃花源;或揣想可能暗藏著不為人知的玄機、不可說的秘密;甚或想像裡面藏著千年水怪,護守著無價寶藏…。映照天光的水井總提供我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為我的童年添加了無窮的幻想樂趣。
然而這水井偶而也鬧個小脾氣,並非乖乖牌的任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泉源止息,人們就得再次深入水井,再次挖掘,直到挖出水源方休。這依然是件浩大的工程,當年為了生活,為了安身立命的水資源所付出的心血、代價,豈是我輩得以想像、體會得盡的!
水井的水也不都是時時清澈的,往往在大家大量取水過後,就會出現混濁現象,所以聰明的大人將打好的井水存放家中,靜待沈澱,隔日再用。或在入夜之後,大家不用水時,丟進適量的漂白劑到井裡消毒以改變水質。因為金門當年得水不易,能有一口井讓人享用,已屬萬幸,所以,即便它混濁不清了,大家依然珍愛著它,老一輩的人也許就因走過缺水的困頓歲月,所以更加知曉這一點一滴的水得來不易,而養成了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即便如今家家戶戶皆有了方便的自來水,他們依然節約用度,總是再次的將水回收並多加利用,例如用洗澡水沖洗馬桶,甚或澆花、澆菜、洗衣、拖地…等,或用洗米水來洗碗,更是清潔溜溜又安全,若逢雨季也會用水桶接住雨水並善加利用。是的,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啊!若人人皆能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就不至於「讓最後一滴水變成眼淚」了!
如今每當我來到家門前觀望這一口深具歷史意義的古井,當下總會升起思古之幽情,念及先人為水資源的拚命付出,想到當政者百思千慮地解決金門供水問題:海水淡化、抽取地下水、從廈門引進水源…等等,我輩能不知福、惜福嗎?必當知福惜福、再造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