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的店仔
處在交通不便、物資貧乏的年代,出遠門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村民幾乎足不出村,每日生活所需,除了自耕自食外,唯有仰賴村裡的雜貨店,因而雜貨店生意興隆,一家接一家,紛紛開業。
「雜貨店」金門話叫做「雜貨仔店」,簡稱「店仔」,台灣俗稱「 仔店」,由於雜貨店是當年商場中的主體,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故能獨稱「店仔」,其他如洗衣店、照相館、撞球店、剃頭店等專業商店,須用全名,不以此代稱。
所謂的「雜貨店」,即是「無所不賣」的商店,商品種類繁多、項目複雜,尤其是早年的雜貨店,在經營尚未詳分之前,雜貨店扮演著多功能的角色、多角化的經營,為了滿足消費所需,它是各行各業的綜合體。
就以兒時所住浦邊而言,商店中十之八九是雜貨店,近百戶人家的村莊,開雜貨店的就有牆伯公仔、海叔公仔、份叔公仔、源伯仔、坤燦叔、彩英姨,各有各的「轄區」,各有各的客源,彼此公平競爭,平日和睦相處。記得份叔公仔每隔幾天便要挑著兩大籮筐至沙尾「補貨」,當年沒有電話和自用車,自無「叫貨」這項服務,公車也只能搭到斗門車站,六十來歲的份叔公仔挑著笨重的商品、拖著疲乏的腳步,「大粒汗,小粒滴」,一步步地挑回浦邊,為了謀生,實非易事,「挑擔日當午,汗滴身邊土」。
時至今日,每當想起往日的雜貨店,就會喚起兒時的記憶,童年往事一一浮現,茲將兒時對雜貨店的印象,以及雜貨店的特色與它所扮演的角色,分別陳述如後。
一、伯叔姑姨當寶號
昔日鄉下雜貨店,不具商店建築格式,大多用住家老厝的大廳或邊房當店面,沒有懸掛任何招牌,我們也不知其商店名號,全以「稱謂」相稱,母親經常差遣我去跟「份叔公仔」買一盒火柴,或是向「坤燦叔」買一包「新樂園香煙」,從未有人稱「老闆」,就像跟自己的親戚買東西,親切無比,整個浦邊村數百人,無論大人小孩,彼此認識,對於長輩,相遇時都會加上「稱謂」稱呼對方,噓寒問暖,互道安好,感覺浦邊村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二、童玩童趣尋夢園
雜貨店是兒時朝思暮想的地方,當年的白雪公主泡泡糖,除了可以吃泡泡糖,那始終收集不全的畫片,讓我永無止境地買下去,希望有朝一日時來運轉,兌中夢想中的大獎;還有「抽無食 」的軟糖,希望免費吃不完; 彈珠、玩具槍、尪仔標、遊戲機,也曾深深吸引著我;雜貨店的周邊,還可撿拾酒瓶、汽水瓶或是醬油瓶的蓋子,以及大人丟棄的香煙包裝紙,這些都是兒時的收藏品。幾位好友,就在店家門口埕,玩起各類童玩遊戲,一玩就是大半天,雜貨店是許多兒童流連忘返的樂園。
三、醫療藥品販賣處
在交通不便、醫藥缺乏的年代,醫院遠在天邊、醫生住在海角,金門好像沒有專業的藥局,更無有牌照的藥師,一有病痛,只有自力救濟、自求多福,所幸雜貨店內販賣各類成藥,雜貨店也是大家心目中的「藥局」,讓我們暫時紓解一些病痛,運氣好的話,「青瞑雞啄到蟲」,服個一兩次,便藥到病除,若是好不了,才真正大費周章地上醫院、找醫生。
四、日常用品百貨行
鄉下雜貨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別看它小小店面,一般民生所需,應有盡有,存貨不多,但式樣齊全,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不備,它就像一家百貨公司的縮影,倘若這家賣光,尚有別家,兒時的浦邊村,雜貨店「不約而同」地聚集在村莊的中心地帶,形成一條不拘形式的「商店街」,在寧靜的鄉村裡,是村民走動較為頻繁的區域。
五、馬路消息傳播站
當年沒有電視,不准用收音機,很少人在看報紙,若想得知一些新聞時事,不妨走一趟雜貨店,總會遇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士在此高談闊論。雜貨店也是七嘴八舌、議論是非的匯集地,一些「包打聽」的消息靈通人士,總愛在此說長道短,任何村內的大小事情,絕對逃不過他的「法眼」,無論那一方面,只要「到此一遊」,必定包君滿意、不虛此行。
六、茶餘飯後休閒室
鄉下雜貨店,店內空間窄小,光線陰暗,通常會在門口擺上一兩張原木的桌子,加上幾張椅寮或椅頭,一些酒量好的人,乘著農閒之際,相約雜貨店,買了兩瓶白高粱,一包花生米,或切一盤豬頭皮,以瓶代杯,邊聊邊喝,不多時,瓶底朝天,一坐就是大半天,雜貨店不僅是大家的「好厝邊」,也是聊天休閒、聯誼活動的好去處。
七、糖果餅乾零嘴店
當年小孩的零用錢微乎其微,若有一元或五角,第一個念頭便是不知不覺地走到雜貨店,雜貨店用大型的玻璃罐,裝著各式各樣的零食─糖果、餅乾、李鹹、鹹梅仔、橄欖、排仔糕、索仔股,總會買幾個,解解嘴饞,滿足一下口腹之欲,當年無論食品藥品,全無商品標示與有效日期,全是「萬年食品」,只要沒有發霉長蟲,就可食用,怪的是,當年很少人吃壞肚子,也不會找老闆算帳,都是自認倒楣,自行了事。
八、學用文具福利社
小學生的各類文具用品,雜貨店也是一應俱全,當年幣值較大,鉛筆、橡皮擦、墊板、醬糊、米達尺,都是五角或一元,老闆見著侄孫輩的小顧客來,總是笑臉迎童,有時還會逗著小朋友尋開心,印象最深的文具是人手一把摺合式的小刀片,刀鞘上印上一隻手及台灣地圖,鉛筆筆芯寫寫斷斷,一天不知削了多少回;還有「銀行墨水」,鋼筆水寫光了,就得擠著筆肚吸墨水。早年學校未設合作社,雜貨店有如學生的福利社。
九、祭拜用品金紙店
金門民間信仰幾乎都是拜佛燒金,因此雜貨店也販賣祭拜用的金紙、香燭和鞭炮,記得兒時某年元宵節,浦邊村民兩派人馬,分別在臨近的兩家雜貨店,以點燃鞭炮互擲取樂,雙方一來一往,不甘示弱,對峙互擊一段時間之後,煙霧漫天、炮屑滿地,兩店老闆更是開心,不論誰輸誰贏,老闆才是真正贏家,在寂靜無聲的黑夜,帶來響徹雲霄的鞭炮聲,增添新年的熱鬧與趣味,最後不知是否「彈盡援絕」,雙方終於宣布「停戰」,也看出了雜貨店內的「存貨」,說少也不少。
十、先取後付賒帳處
早年大都寒微,手頭不寬比比皆是,賒帳借債形成風氣,幾乎每家雜貨店都有記帳簿,張家欠三元、李家賒什麼東西五元,一一記錄,厚厚的一本帳冊也是雜貨店的特色,鄉下小店,顧客幾乎都是厝邊隔壁,或是同族親堂,一時欠缺,老闆總會通融,難以婉拒,雜貨店讓鄉親賒帳,也是一項「敦親睦鄰」的做法,等到賣了大豬或雞鴨,屆時一併還清。
十一、簡便郵務代辦所
由於電話與網路的便利與普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昔日人與人間的聯絡全賴信件,因而郵政業務顯得繁忙與重要,以前金門除了山外、後浦和沙美設有郵局外,其他各地好像沒有設立,寄信頗為費時費事,後來為了便民,在某些自然村的雜貨店附設「郵政代辦所」,並且懸掛招牌,販賣郵票,代收郵件,郵差再定時定點收取,的確方便許多,對於這間雜貨店,也帶來一些附加性的生意。
十二、電影廣告張貼處
早年某些生意較好、店面較大的雜貨店,門外牆上會張貼電影院近期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讓我們預先知道演出人物與內容情節,兒時最期待的是武俠片與黃梅調古裝劇,只要好片,同學便會彼此通風報信、相招去看,對於資訊不發達的年代,雜貨店又多了一項附帶的功能。
以前有住家的地方,幾乎就有雜貨店,雜貨店無所不在,就像你我的「好鄰居」,走個三兩步,就能滿足你的需求,它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商店,然而隨著交通的發達、生活的富足、大賣場的崛起、便利超商的現代化,人情味濃的傳統雜貨店逐漸乏人問津,一家家地關門倒閉,不僅金門如此,台灣也是,取而代之的是全年無休、包山包海的便利超商,「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趲舊人」,世人如此,商場亦然,物換星移,雜貨店的式微,讓人不禁感嘆,是失落!也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