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看見風獅爺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家興。
點閱率:1,762

前些日子有機會參加了金門縣政府交旅局所舉辦的-認識風獅爺之旅﹐上了兩天課﹐經過了老師授課﹐搖身一變成了臨時性的解說員﹐慶幸的是早年在軍方也有些許的解說經驗﹐好歹較不怯場﹐登得大堂﹐但是在分配特定之風獅爺臨場解說時﹐又被著實指正一番係稱說明時悖離了主軸﹐言不及義﹐可見解說這行飯也頗不易吃。縣政府於去年一○一年十月份為了地區觀光活絡特辦理風獅爺系列活動為-「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祭」受到了頗多認同﹐讚譽和迴響。活動前之各種作業﹐相關業管人員﹐極盡辛苦﹐用心策辦惟成效常礙於外島交通不便﹐及有限於預算﹐常淪於「雷聲大﹑雨點小」之困境﹐但不容置疑的是「風獅爺」文化之產生也確實為金門原生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態﹐注入了一股活水及特殊性﹐當然也得感謝諸多文化工作老師﹐藝文熱愛者及田野調查人力之投入﹐經過多年的包裝﹐蔚為今日金門風獅爺文化之始然﹐理當向他們致上一番喝采及敬意。惟筆者經過了此次接觸﹐初步知悉了整個金門島﹐目前風獅爺數量含新增或舊有總數約莫一百一十餘尊之多(含小金門三尊)﹐而國家公園管理處風獅爺數量全島分佈圖僅標示九十七尊﹐有所落差﹐但經專人進一步再調查﹕有歷史可稽﹐追溯年代久遠者有八十六尊﹐大金門地區又屬-金沙鎮。因幅地較廣﹐自然村分佈又較大面積﹐加上東北季風強勁﹐無形中風獅爺既有數量更勝其他三個鄉鎮﹐至今有六十尊之多﹐過全島群總數之半﹐除了風大﹐當然民間信仰習俗之虔誠亦更濃厚。而眾所週知的風獅爺早年即由地區陶瓷文藝工作者用心塑造其諸多不同之面像如﹕浯洲陶藝-王明宗先生就屬其中之先驅﹐然風獅爺及其各種不同面像﹐各異其趣。雖在我們週遭卻彷彿不那麼熟悉﹐僅就知道「風獅爺」不外「鎮風」﹐「辟邪」卻也是其精神之所在。通過了此次課程及活動﹐個人更有深刻之體認﹐認識風獅爺另一精神層面的意涵﹐提供個人一點看法﹐可能是謬誤﹐或算事後諸葛吧﹗就教也希先進們指正。風獅爺概括歸納有下列四個面像之看法臚列於後-一﹑風獅爺深層文化之考證。二﹑風獅爺與自然村之互動。三﹑風獅爺確切數量及資訊建立。四﹑風獅爺文化底蘊再發揚。首先來談﹕
一﹑風獅爺深層之考證
風獅爺在眾多導覽或解說者有此一說﹕應為石獅爺而非風獅爺相稱。但眾說紛紜的說法中-楊天厚老師伉儷著-「金門風獅爺與辟邪信仰乙書早已將其釋名及起源有諸多表述(諸)闡明清楚」﹐至於應為石獅﹐或稱風獅亦頗困惑﹐亙古至今祂早就在默默的守護著金門子民﹐毫無怨言。也就是金門囝囡所熟悉和耳熟能詳的風神﹐姑且也稱是-吉祥物。而古今皆然﹐獅為萬獸之王﹐在爾雅-釋獸﹐在易經裡均更詳盡有刻畫入微之著墨﹐實際也早為中國人五千年文化視為一種威猛﹑辟邪﹑鎮伏之圖騰而非今日。更甚者有人引喻風獅爺是金門人一種特別的治療感冒糖漿-「克風邪」﹐雖無為其廣告之意﹐但戲謔之意令人啼笑﹐與其說是「克風邪」(台語唸法)何不稱為﹕「克風俠」﹐「克風斜」它是吉祥物﹐非邪惡者。而風獅爺略區分為有兩種主要型式﹐一為村落型﹐一為垣屋脊型﹐其製作材料又以石雕及泥塑兩類﹐但其品質優劣立見。地區所有風獅爺當然各具古樸﹑威武﹑兼具各種渾然天成之神韻。石雕者較優﹐泥塑者實際上早有少數由軍方偷龍轉鳳﹐巧取豪奪並仿造樹立非為古物。偶有見「畫虎不成反類犬」之突兀﹐筆者昔於軍旅時曾帶領諸多不論軍方﹑國外友人﹐專業學者各種考察團所謂﹕深度﹐知性之旅之名﹐其中不乏較為熟稔友人﹐曾不經意透露軍管時期之風獅爺甚或部份古文物﹐均有在不同管道外流及出走。早為地區文物保存考證埋下不確定之因子。實也為地區民俗文化承續之憾事。而石雕風獅爺除了少數早由「裡面人」(泛指大陸地區至金人士)具有石雕經驗或打石隊成員(隨國軍部隊征調赴金門因應戰地任務者稱)﹐所雕之外﹐依據滯留於金之親友家住小徑之張秀明先生稱﹕風獅爺十之八九都由泉州惠安一帶所雕者最多且最廣﹐張先生本身早年係隨國軍來金之「打石隊」成員知之甚詳。時至今日風獅爺最早於大陸諸多省份或多或少都有﹐只不過金門地小﹐風獅爺林立感覺較多所以儼然以「風獅爺的故鄉」自許。當然也受之無愧。附帶一提的是除了在大陸﹐甚至遠到日本之沖繩﹐石垣島(日本島鍊之第三大島)均有風獅﹑石獅。其文化可說無遠弗屆呢﹗
二﹑風獅爺與自然村的互動
按個人淺陋的看法早時縣屬諸多自然村﹐依理有自然村落之形成﹐即有風獅爺之豎置﹐也有種說法有宮廟就有風獅爺(石獅爺)﹐昔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影響﹐但風獅爺概念應是相同才是﹐嚴格追溯早在康熙年間風獅爺即為民間辟邪厭勝之物而勝於其他時期者﹐如今也因地制宜﹐遍行之於各村落﹐也方蔚為地區根深蒂固的民間普世信仰神祇。而風獅爺之冥誕亦無較統一完整的說法﹐各村落大部依其安置之日為主。有云﹕每年八月十五日或每月初一﹐十五等﹔幾乎是「一人一張譜各吹各的調。」什麼時候想拜就拜﹐喜事臨門一拜﹐添丁發財也拜頗熱鬧。有如-下新厝於正月初九日「天公生」拜﹐另端午節也拜粿粽﹐東珩為十一月十八日拜﹐泗湖風獅爺則是配合境主「柳王爺生日」十月初一合在一起拜﹐幾乎各村落都有不同日子﹐當然以各自然村落不同而分予祭拜尚稱正常﹐然溯其始末源頭才不負歷史責任。而當風獅爺儼然以守護神之姿護衛著我們﹐有時自身卻有如﹕泥菩薩過江般自身難保﹐早年至今﹐諸多村落的風獅爺﹐被竊走或破壞時有所聞﹐嚴重者國軍軍管時期因工事構築﹐建碉堡蓋兵舍﹐常淪為構築石材而淹沒塵封﹐不見天日。有見九○年小三通兩岸開放之初﹐曾有多件風獅爺被偷之情事。如金門城﹑田埔﹑后水頭﹐且根據后水頭耆老-黃振德先生稱村內風獅爺即小三通那時遭竊遺失。或有金湖鎮-湖前村早年有三尊風獅爺之多﹐因軍事勤務之需有二尊不翼而飛﹐僅留現存一尊半蹲坐姿據守於村落一隅﹐訴說時代之無奈及不堪。以上種種不勝枚舉。而風獅爺廣佈於各自然村又細分有二﹕即「村內」與「村外」兩者。為較明確之區分﹐當然村落內各屋垣尚有多種區別不在話下﹐不另贅言。風獅爺為村民把關﹑守護﹑無怨無悔﹐更是不畏風雨﹐夙夜匪懈。到了生日時村民則投桃報李﹐每每到了祭祀時刻均奉上粿粽﹐湯圓﹐麵點﹐瓜(冬瓜條)四大類祭品為主。追根究底風獅爺其主要精神就是-「鎮風﹑辟邪」。然衍生出來說法有各村落的百百款﹐有鎮路煞﹑水煞﹑風水煞﹑屋角煞﹐鎮虎穴﹐壓制蔭屍﹐驅海盜﹐求子﹐甚至參予戰事﹐平倭寇﹐砲戰期間還得將砲彈引至大海中不傷及村民等﹔無奇不有可謂出神入化。但著實也反映了民心之所寄。民風純樸﹐信仰凝聚﹐在早年醫事不興﹐觀念老舊﹐訴求逢凶化吉的心態在所難免﹐風獅爺文化及其精神於焉永久守護著金門。
三﹑風獅爺確切數量及資訊建立
現今全縣之風獅爺數量﹐礙於軍管封閉的日子見長﹐造成風獅爺因各種軍事公務﹑時代背景而異帶來或損壞﹐或遺失各種不同因素﹐雖然近年在數量上有專人﹐及熱愛風獅爺和保存民俗承傳之熱心人士也不斷建立資料﹔但總是民間文藝人士一種版本﹐且較多於官方確切之數量彙整或更深入之調查。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實應建立積極之對口專責單位才是。如林怡種先生在其家中屋後發現失落逾一甲子的風獅爺﹐金沙洋山村「福海宮」及九十八年至九十九年間分於官澳海邊也發現﹐及至目前於金沙大士宮﹑後水頭新出土之風獅爺均需即時增列由縣府相關部門再彙整﹐避免遺珠。再者可進一步供給地區導遊﹑解說人員一套較完整且即時呈現﹔新增的風獅爺履歷表。另尚有兩個現象可能需刻予以整理管制的﹐即是此次活動進行期間﹐曾與陳昆第鎮長聊及並獲知全程活動該鎮尚有十尊屬於較小型之屋落風獅爺截至目前尚未登錄正式統計內﹐亦為遺憾。續談風獅爺至今﹐真正尚有諸多風獅爺仍靜待被發掘出土﹐如果可能附帶納入田野調查資料範疇中﹐可資對照或做更深入一層了解統計。就常聽聞許多村莊老者言及「以前村內曾有風獅爺今已不復見等等…」之語﹐未來均淹沒歷史洪流中﹐可能也永遠無法一窺其美且守護村落之英姿。其次是最近走訪了小徑村一尊風獅爺(已列入縣統計資料者)原被軍方挪建防空洞之基石﹐樣式古樸唯美﹔惟如今放置於村內民人宅第之一旁防空洞邊﹐尚未妥善安置且恐肇生知悉了數量﹐又衍生找不到風獅爺位置之窘況。最好的辦法﹐仍寄望於官方認證並再予網路或各項旅遊資料中增新﹐除了可供遊客查對﹐並予以深耕﹐再造金門風獅爺的傳頌﹐永遠守護島民平安久久。
四﹑風獅爺文化底蘊再發揚
在風獅爺文化祭進行時﹐見地區資深文史老師帶領了許多學者考察有關風獅爺之情事﹐並談及要打造Q版的風獅爺﹐提升風獅爺文化之活絡更邁向國際化與之接軌﹐欣見相關部門之用心。殊不見近年風獅爺在地方文史先進﹐老師們﹔藝文推動者﹑甚至民宿業者早已體現諸多發想﹐為風獅爺創造不少曝光率如文化祭風獅爺網站。註冊商標。風獅爺認證。地區最大風獅爺之地標。電音風獅爺下鄉。在在都可見其蹤影。戰地文化部份亦同。有軌條砦造形﹐有金門菜刀(砲彈鋼刀)雷區(三角牌)標識做成的鑰匙圈﹐書簽﹐及最棒的坑道深悠之旅﹐砲彈﹐戰史回顧均深具地方濃厚色彩文物﹐充分發揮創意發想。但時至今日3C時代科技產能掛帥﹐何不以風獅爺為金門戰地﹐金酒﹐這塊金字招牌多做著墨﹐讓他永遠發光發熱。各位記憶猶新的前不久有唐振瑜導演之「落番」突顯金門子民身處戰地之苦與悲獲得佳評﹐獲獎其實也是意料中事﹔因它記錄也述說著金門先民在外地經歷的各種活生生的記憶跟血淚史不能或忘。而我們不能在「夏天協奏曲」﹑「戀夏38度C」之後﹐再來一個「風獅爺故鄉的傳奇」是值得我們三思的。無獨有偶的日前金門日報刊載針對「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祭」活動提出了理性的建言及檢討和針砭﹐也突顯在地文化的窒礙及面臨的瓶頸。如前述及在地文化之深植應不惟求新求變之外﹐當然也得打破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唸經的迷思。公務員執著於預算﹐依法支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無法將餅做大﹐可想而知﹔但諸公我們不要忘了金門子孫存續在外的那一股力量是不能被忽視的。其間不乏在產能界﹐在新聞媒體﹐教育界﹐電腦精英甚至政治階層﹐均為一時之選﹐國之良才。不論社會公益也罷或金錢掖注部份不是不能為家鄉挺身而出﹐或許另一個張藝謀之一「印象劉三姐」場景轉換成「風獅爺」粉墨登場﹐體現於金門不是不可能﹔為金門創造另一次的戰地精神再發揚﹐端看在位者是否放寬視野﹐以更宏觀的眼光為金門子孫前途發想打造永續之重鎮﹔除了多蓋一些觀光飯店﹐除了更多的BOT﹐我們的在地軟文化和我們的堅持﹐實是令我們更應戮力以赴的不是嗎﹖而最後當我們仍在訴說著風獅爺公的有幾尊﹖母的有多少﹖有執令旗掌帥符(印)﹐有招財進寶風獅爺種種神蹟﹐固然風獅爺雖將永遠屹立者﹐但其背後的精神可能早已蕩然無存所剩無幾了。有感於金門正值快速銳變之當下﹐重新審視﹐巡禮了我們的守護神-「風獅爺」﹔未來其數量應仍會再有出土者﹐再被開光供祀在那裡﹐默默的﹐之後呢﹖我想才是大家更該深思的問題﹔抑或是風獅爺早已經在那邊聲嘶力竭吶喊著一遍又一遍而我們仍不自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