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史志﹑傳說和詩歌中的中秋博餅

發布日期:
作者: 彭一萬。
點閱率:1,174

──博餅文化的起源﹑衍化和定型
在我國各種傳統節日中,中秋節是最具詩情畫意的一個。特別在廈門、閩南,由於有內涵深邃的中秋節博狀元餅活動,人們各盡其妙、爭奇鬥勝,因而把這個節日裝點得琳琅耀彩、燦爛繽紛,富於人情味和傳奇性。
史志記載 民間傳說
中秋節起源及主要活動。我們從古籍記載和民族學資料中得知,中秋節起源于上古初民的月神崇拜,經過神話傳說的渲染,繼而抹上道家的色彩。「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周禮》一書。到唐代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代中葉,才有「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之說。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主要節日之一。
清道光十九年(1839)周凱總纂的《廈門志》卷十五《風俗記‧歲時》曰:「中秋,街市鄉村演戲……夜薦月餅、芋魁祀神及先。親友相饋遺。」(薦,獻、祭之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蔣毓英修的《臺灣府志》卷之六《歲時》曰:「(中秋)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制大面餅一塊,中以紅朱塗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歲時》末了說:這些習俗「皆系內地人民流寓到台,則與內地相彷彿雲。」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高拱乾等修的《臺灣府志》卷之七《風土志‧歲時》進一步點明,「餅名為中秋餅」,「擲四紅以奪之」,「取秋闈奪元之義」;「凡此歲時所載,多漳泉之人流寓於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雲。」
連橫成書於1918年的《臺灣通史》在《風俗志‧歲時》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士子遞為宴飲,制月餅,朱書『元』字,擲四紅奪之,以取秋闈奪元之兆。」
從這四段記載,可知閩台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祭月、博餅等。乾隆《鷺江志》及道光《廈門志》對博餅並無正式記載,但廈門民間博餅的習俗相沿不輟。
《漳州民俗風情》(海風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記載:「漳州有賭餅的舊俗,稱為『跋狀元籌』。餅家專門為此製作大小不一的63個月餅稱為『一令』,從大到小依次稱作狀元、探花,一直到秀才。參加遊戲者輪流以擲骰子博贏得月餅,直到餅盡為止。」可見,漳州也有此習俗,並將之與骰子、狀元籌捆綁。
金門地處閩南,也有中秋博餅的習俗。1991年增修的《金門縣志》(1992年金門縣政府印行),在「歲時」中記載:「(八月十五日)親友以月餅、水果相饋贈,是夜或以六擲骰狀元餅賭勝。」楊天厚、林麗寬著《金門歲時節慶》(金門縣政府1996年11月出版)載:中秋節博狀元餅「考據其起源,坊間均宣稱是國姓爺鄭成功為解士兵思鄉情懷所創立,唯楊國慶先生因幼年聽老輩長者和國小教師教導而另有一種說辭:漢朝韓信有次帶兵駐紮外地,屬下因思鄉精神萎靡,於是以石頭刻字,令部屬嬉玩,久之相沿成習,流傳而蔚為風潮。」錄以備考。
中秋節食俗。我國在中秋節食俗方面,唐宋時期,人們「爭占酒樓玩月」,要吃「玩月羹」。至於「月餅」,秦漢時期舉辦中秋節敬老活動時,賜給老人米茲粑餅,這是月餅的起源。唐太宗于貞觀八年(634年)大破吐谷渾,八月十五日凱旋回京祝捷時,胡人進獻彩色圓餅,唐高宗高興地說:「應得胡餅邀蟾蜍。」便與將領們分而食之。這種彩色圓餅,其實是芝麻燒餅,就是月餅的雛形。唐玄宗於某年八月十五夜夢遊月宮,見到一種月形餅食,嫦娥對他說,此餅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徵。醒後,唐玄宗下令大量仿製這種月形餅,用以祭月,祈盼天下太平。唐玄宗還給骰子「四」改為紅色,名為「賜緋」。後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氣,從皇宮傳到民間,月餅成為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聰明的糕餅師傅們,便把「嫦娥奔月」作為藝術圖案,形象地再現於餅面上。後來。中秋博餅把「四紅」作為狀元的等級。
月餅作節令食品。月餅正式作為節令食品,始于宋代而盛於明清。蘇東坡有「小餅嚼如月,中有酥與飴。」之句,詩中的「酥」與「飴」道出了月餅的主要特色。但直至南宋末年,在吳自牧《夢粱錄》和周密《武林舊事》書中,才出現「月餅」一詞。劉若愚《明宮史》稱:「八月……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闔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明代,中秋節吃月餅成為時尚,與推翻元朝統治有關。據說,元朝皇帝為鞏固統治地位,在每10戶人家就安排一名蒙古奴隸主的爪牙;10戶人家只許共同使用一把菜刀。老百姓苦不堪言,幾乎無法生存。他們暗中串聯,把「八月十五日,家家齊動手」的紙條,藏在月餅中,作為聯絡信號,舉行起義,一舉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於是,月餅便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吃食品了。人們以圓如滿月的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家人在外有未歸者,也要留他一份。
「狀元局」、「狀元籌」與「博狀元」。最先在博弈遊戲中套用科舉功名的是南宋時期流行於江南的「狀元局」。明代,江南民間將「狀元局」發展成「狀元籌」,產生了用骰子博「狀元籌」的博弈遊戲。當時,還出現「博狀元」遊戲:將月餅切成大中小3塊,疊在一起,大塊放在下面,為「狀元」;中塊放在中間,為「榜眼」;小塊放在上面,為「探花」。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餅;依次為榜眼、探花,吃中塊、小塊餅。
鄭成功軍隊帶回「狀元籌」。1659年,鄭成功軍隊從江浙一帶撤回福建時,士兵們將「狀元籌」帶回來。鄭軍經過閩東稍住休息,至今,福鼎、福安一帶,還保留著玩「狀元籌」的遊戲,並有「狀元遊街」的習俗。鄭軍將士把「狀元籌」博弈遊戲帶回閩南,很快流傳開來。究其原因,一則當時正是中秋祭祖時節,二則恐怕與此時鄭軍將士求吉避害心理有關。明末清初,骰子與狀元籌結合時,產生出「大餅」作為獎品,並與科舉中狀元聯繫起來。中秋節博狀元餅的習俗,300多年前隨著鄭成功的軍隊東征驅荷,也傳到臺灣,所以,才有前引《臺灣府志》、《臺灣通史》的記述。
起源、衍化、定型。從米茲粑餅、圓形餅、月餅--骰子--狀元局--狀元籌--單塊狀元餅--63塊會餅,一路衍化過來;從起源--衍化--定型,自然有個過程。因此,它並非一個人的發明,而是長期醞釀、流傳民間、經過某些人的改造和整合的結果。中秋吃餅,始于秦漢,距今約2000年左右;骰子在唐代定型,距今約1300年;「狀元局」出現於南宋,距今約900年;「狀元籌」、「博狀元」出現于明代,距今約600年;單塊狀元餅出現於明末清初,距今約300年;63塊會餅,出現於清末民初,距今約100年。所以說,中秋節博狀元餅,是我國古代諸多博戲之集大成,是骰子、狀元籌和月餅相結合的產物。這種博戲,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勝負難以預測,因而具有公平性、團聚性、歡樂性、群眾性、草根性和刺激性的特色,激勵人們爭上游、圖進取、求吉利、博時運的熱情。因而,一旦出現,便長期流傳,雖經衍化、變易而始終不絕,並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詩詞民謠 廣為傳播
詩歌。清乾隆進士、布政使錢琦,在其《臺灣竹枝詞》中,寫及臺灣中秋節博狀元餅的情景:
玉宇寒光淨碧空,有人覓醉桂堂東。
研朱滴露書「元」字,奪取呼盧一擲中。
福州籍詩人鄭大樞於清乾隆年間赴台,他在《臺灣風物吟》中,也描繪了博餅的熱烈場面:
奪采掄元喝四紅,明月如水海天空。
野橋歌吹聲寥寂,子夜挑燈一枕風。
另一位赴台官員張湄的《中秋》詩曰:
碧天雲淨水煙微,砧杵無聲一鏡飛。
面餅香中人盡醉,嫦娥親見奪元歸。
這說明,當時人們對博狀元餅興趣極濃,乃至挑燈夜戰。可惜,如今臺灣這一習俗幾乎消失殆盡。竊以為大有恢復之必要。
清光緒年間,廈門詩人王步蟾(1853--1904)《鷺門雜詠》詩曰:
冰輪三五又中秋,閨閣暗香吉語求。
月餅團圓新買得,拈骰奪取狀元籌。
可見,清初,中秋餅已用骰子遊戲來博取;清末,中秋餅與狀元籌掛起鉤來了,並從一塊書「元」字的狀元大餅,向會餅轉型。因此,我們基本上可以這麼論定:中秋博餅習俗,起源于科舉文化,並逐步把骰子遊戲、博狀元籌、中秋月餅結合起來;餅的數量由一大塊變成63塊,博餅規則由簡單而複雜,並有所變化;中秋博餅,本來僅僅是士子取秋闈奪元之義,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遊戲;至清末民初,才正式成為「會餅」。
清末民初廈門詩人黃瀚(1867--1939)《賭月餅》詩曰:
六子齊投任變翻,街頭巷尾笑言喧。
科名久已遭人唾,猶集群兒搶狀元。
中秋博餅也成為當代詩人們的創作題材。鮑周義《閩南中秋夜》詩曰:
月下家家骰子喧,溫馨夜晚樂無邊。
親朋好友來相聚,喝四吆三博狀元。
萬里秋光明碧海,一城燈火照堯天。
閩南處處瓊林宴,勝過瑤池福壽筵。
詩人許祖篆《癸未中秋廈門鼓浪嶼博餅文化節》(癸未即2003年)詩曰:
銀漢轉星斗,花街騷客稠。骰聲晃岩月,帆影鷺江舟。
田尾詩潮湧,龍頭琴趣幽。中秋傳統節,文化上高樓。
詩人陳力傑《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觀日光岩狀元王決賽》詩曰:
日光岩上月華開,奪錦豪雄登頂來。
雕碗玉骰翻妙手,凝神瞠目辨元魁。
叮噹不絕淩天籟,呼喝堪憂倒石台。
大遠忽臨驚吒起,狂歌醉舞下崇垓。
詩人張簪塔《壬午中秋遊海感懷》(壬午即2002年)詩曰:
詩聲民樂鬧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夾岸燈光迷客醉,遊船琴韻雅人聞。
品茶博餅乘明月,執筆題箋撰賦文。
美景今宵歌不盡,鷺門兒女逞妍芬。
民謠。閩南民間藝人陳鄭先生編的閩南方言民謠《中秋博月餅》唱道:
中秋月圓像明鏡,照到四界光映映。
家家戶戶博月餅,擲骰仔嚷得大小聲。
阿公博著狀元餅,博完分給伊孫吃。
伊孫雙手提著餅,共伊阿公說多謝。
我也寫了一首閩南語歌謠《中秋博餅歌》:
八月十五是中秋,月娘照在白鷺洲,
家家戶戶慶團圓,四界博餅喊「加油」。
你博著「四進」,我博著「一秀」,
阿母「對堂」好運氣,阿爸「狀元」第一流。

八月十五是中秋,月娘照在白鷺洲,
家家戶戶慶團圓,四界博餅喊「加油」。
甲阿嬤添福,甲阿公祝壽,
阿嬤笑甲嘴微微,阿公暢甲撚嘴須。

厝邊頭尾好朋友,博餅泡茶飲燒酒;
你唱《愛拼才會贏》,我搬《公子踢繡球》。(「搬」,演也。)
八月十五是中秋,月娘照在白鷺洲,
家家戶戶慶團圓,博餅賞月祝豐收。
事業個個猛,人生有追求,
國泰民安年景好,文明和諧爭上游!
(廈門別稱鷺島、鷺洲、白鷺洲等)
我想,我們應當深挖中秋博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底蘊,包括詩歌、民謠、詞賦、楹聯、繪畫、雕塑、音樂、攝影、故事、傳說乃至戲劇、曲藝、餐飲等,有時可以用來穿越千年、串聯場景,使之生動有趣,具有詩情畫意,並且與時俱進,充滿新意。例如,中狀元者要表演一個小節目,如,唱一首歌,或念一段民謠、詩歌,或出一個謎語;舉行中秋博餅徵文、征詩、征畫、征影、征歌活動;舉辦「中秋博餅好聲音」音樂會;舉辦中秋博餅宴,菜名聯繫科舉名……總之,創意無限,關鍵是「點子+故事」。
一方水養育一方人。廈門、金門、臺灣的中秋博餅文化,從口腹之享到心靈寄託,有個人體驗,有群體感受:對於遠來遊客,給予他們一個活態的禮物,讓他們驚喜、難忘;遠離家鄉的遊子,可以一解舌尖上的鄉愁,勾起甜蜜的回憶;對於廣大港澳僑胞而言,這是故鄉文化、祖地文化的載體,一旦參加博餅,依稀往事必將湧上心頭;對於本地居民來說,在團聚、歡樂的時刻,懷念親人、朋友,寄託著期待和希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