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生態筆記》永遠睡不飽~黑眶蟾蜍

發布日期:
作者: 周志強。
點閱率:764

「我不是熊貓,但我有黑眼圈!所以我叫『黑眶蟾蜍』。」我心裡是這麼想著黑眶蟾蜍心中的O.S.。金門的兩棲類動物的種類相當的稀有!記得小時候在春雨之後,常常聽得到到處的蛙鳴聲,連校園裡的小水池也是蝌蚪、托著尾巴的半成蛙和體型非常小的成蛙到處爬著。曾幾何時,金門的蛙類不知不覺中竟幾乎消失匿蹤。目前除了小雨蛙和黑眶蟾蜍,偶而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之外,其它種類的蛙鳴聲則已成了絕響。
兩棲類動物必須生活在近水區,所以一但水源被汙染後最先遭殃的就是牠們了!而這也是全國低海拔地區共同的問題,蛙類族群的數量可以作為一個區域水源乾不乾淨的生物指標。若金門的夏夜失去了這群蛙類朋友的時候,夏夜將更悶熱!
我家的後院因為種植了不少植物,所以吸引了不少黑眶蟾蜍進駐,對我而言能夠在春雨之後至夏夜裡聽到牠們蛙鳴聲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常常看見繁殖季時,馬路上總是不時的出現牠們被壓扁的屍體,所以每每有黑眶蟾蜍在家附近出現時,我太太總會想辦法將牠們移駕到我家的院子裡。若是距離遠些,則會將牠們移到附近的草叢,減少牠們陣亡的機率。
有關我對黑眶蟾蜍所作的不良事蹟,在此我也得好好懺悔一般。還記得國小三四年級的某個春雨後的周六下午,和幾個同學在基督教堂的後院發現一隻黑眶蟾蜍。於是大夥起哄把牠抓來玩,其中有一個同學拿出了小刀在牠背上畫了幾刀,牠的背上流出了白色的乳汁。我們又驚又喜,最後將牠丟到社教館(現朱子祠後方的小池塘中),現在想來真是後悔萬分!若可能,真希望能幫助金門過去蛙類的盛況稍稍回復,以彌補自己年幼時所犯的罪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