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劃下完美句點的父母會

發布日期:
作者: 雨帆。
點閱率:845

古裝電影故事情節中,孝女跪地賣身葬父時有播映,顯見早期生活貧困,喪葬費用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才有員外路見巧遇而憐其孝心、或貪其姿色,出資幫忙料理後事,並將收其所用,為妾為奴,均在一念之間;賣身葬父劇本中,遇到大善人也不在少數,但逢到披了人皮的狼也比比皆是,那就看個人的造化。
民國五十年初期,金門大多以農為生,又因地質貧乏、加上雨量偏低,地質乾瘠,土壤不佳、耕作技巧又無法突破瓶頸,僅種植一些花生、小麥、地瓜等一般廉價雜糧,售價微薄;職場方面又因地區以農為業,工商尚未普及,用人有限,工程建築更形欠缺,謀職不易,故造成收入微薄,卯吃寅糧,大部分家庭想存點錢談何容易。
村落部分有識之士,有感於村民如逢父母逝世,在喪葬費用苦無著落情況下,為籌湊簡單開銷費用,四處向親友伸手調借;因當時生活普遍窮困,一般積蓄不多,碰壁情事難免,苦無著落,日坐愁城。為解決困境與難題,發揮大眾力量,積少成多,便發起籌組父母會,以互助方式,如逢入會組員父母一方逝世,每會以一百公斤白米價格折換現金,由各組組長負責收取,再交由總幹事統一付給喪家,作為喪葬費用之一切開銷,這樣一來,便順利解決資金缺口,兒女能達成孝心、盡孝道,死著能得到尊重,入土為安。
憶起籌劃初期,總共有五十人參加,會費收取方式,原先計算以統一定價,但因考量時期拖長,台幣貶值,不被採用;有人提議以黃金價格換算,經研議後亦因黃金價格會隨政局及需求波動劇烈,為避免造成會費上沖下洗,公平性不足,也被排除,最後決議採取每會以一百公斤白米價格計收,前幾會每人收取新台幣三百元整,後來隨白米價格調漲,慢慢提高,最終一會則收到新台幣壹千兩百元整,首會至終會長達四十九年,白米價格上漲四倍,當初如以黃金計價,四十九年來波動數次,高低卻相差四十倍,如採取定價方式,五十年代至今台幣貶值達數十倍,可見決策者判斷之細密與周詳。
起會不久,阿豬伯以九十五高齡仙逝,會長、總幹事及各組組長急忙策劃喪葬事宜,為節省開銷,每會另收取新台幣三百元購置爐具、餐盤及碗筷,以減輕喪家一筆租用負擔,八仙桌及長板凳由會員向村內各家戶借用,為避免歸還困難,每張桌椅背後均用粉筆書寫所有者名諱,以利辨認;採買及烹飪事宜亦由會員數人組成,各會員均主動積極投入各項分配工作,敲鑼的敲鑼、執幛的執幛、推轎的推轎……當時的時空背景只求能讓死著順利、莊嚴安葬,一切開銷均以能省則省為目的。
如今,四十九年一晃而過,前面十年因入會者的父母多屬高齡,死亡率較高,後來隨年慢慢遞減,最終會與前一會竟相差九年,與首會更相隔近五十載,是由一百零三歲阿國嬸劃下完美句點,也就是所謂的收尾會。
五十年代初期父母會成立宗旨已隨著時代變遷慢慢改變,喪葬排場及陣頭也隨著生活富裕而鋪張浪費,阿國嬸喪葬儀式已改由村頭主事者策劃辦理,父母會退居幕後,一切開銷均由主事者統籌代辦,其中難免有些不為人知的虛帳,但是為了『擺陣頭』、『充場面』,以及習俗上孝男不便管事原則下,也就周瑜打黃蓋,灑下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銀兩。
父母會已圓滿結束,昔日的務實到今日的揮霍,是時代繁榮的寫照,本無是非對錯可言,但在早期確實發揮了互助的功能。如今,回憶那簡單、莊嚴、安詳的出殯場景,以及那節儉、純樸的美德,昔與今比,真叫人有些遺憾與感慨,更令人有著無限的懷念;政府如能帶頭匡正善良風氣,改善喪葬儀式,倡導節約觀念,避免奢侈浪費,那該是大部分縣民所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