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保生大帝的祖廟─大陸白礁慈濟祖宮(上)
大陸「白礁慈濟祖宮」,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早年總是聽老人家談起,只因為鄉村裡的保護廟,主奉「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而瓊林保護廟保生大帝的香火傳自大陸白礁慈濟祖宮,保生大帝的金身,原是白礁慈濟祖宮的開基二大帝。金門其他保生大帝的宮廟,也是以白礁慈濟祖宮為祖廟,分尊或香火相傳。
民國九十四年中,因為瓊林保護廟確定年底奠安日,身為幹部一員,必須利用夏天空閒時,親往大陸,邀請淵源祖廟──「白礁慈濟祖宮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來金共襄盛舉,我終能一嘗夙願,心中自是喜悅。我們與主委一行八人,來到白礁村,穿過慈濟祖宮的牌坊,到達慈濟祖宮的宮埕廣場,他們委員會的成員早已排列一行,熱烈歡迎我們的蒞臨;這是生平第一次拜謁白礁慈濟祖宮,自是嚴肅莊重,每到一處,總是細細觀看,不敢錯過。
又過數年,我參加鄉里進香團,第二次拜謁白礁慈濟祖宮,順道拍攝影像紀錄,留下深刻的印象。民國一○一年春天,金門縣政府盛大辦理白礁慈濟祖宮謁祖、青礁慈濟祖宮宗教文化節進香團,家鄉的保護廟全力贊成與支持,當然我也樂於參加,這也是我第三次拜謁白礁慈濟祖宮。我們金門十餘座保生大帝宮廟一行1200餘人,陣容壯盛,浩浩蕩蕩,在李縣長的率領下,第一天就來到白礁慈濟祖宮,受到盛大熱烈的歡迎,還遶境遊行,好生熱鬧!
白礁慈濟祖宮史略: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三六年),保生大帝吳真人時年五十八歲,因上白礁文圃山龍池岩險峰採藥,跌崖受傷,終至不治,卒於家中。聞者哀泣感恩,爭造神像而供奉之。
北宋仁宗景祐四年(西元一○三七年),白礁父老為紀念吳真人生前濟世救民,發動籌款建庵,命名為「龍湫庵」,雕塑真人神像,尊奉為「醫靈真人」,是為白礁慈濟祖宮的前身。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西元一一五○年),高宗皇帝感恩圖報,頒詔立廟,動用國銀,派遣大臣於白礁「龍湫庵」原址,興建一座三重宮殿式的廟宇,金碧輝煌,賜名為「慈濟廟」。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西元一一六五年),孝宗皇帝深感吳真人慈悲濟世,恩澤廣被,下令將「慈濟廟」改名為「慈濟靈宮」,亦稱為「慈濟祖宮」。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西元一二四一年),理宗皇帝下詔改廟為宮,故即以「慈濟祖宮」之名,一直沿用迄今,閩南一般民間善信都簡稱其為「白礁宮」。
明成祖洪熙元年(西元一四二五年),成祖皇帝(即永樂皇帝)亦曾詔令於白礁興建宮殿,巍峨宏偉,全然瓊樓玉宇,與皇宮建築風格不相上下。
清仁宗嘉慶四年(西元一七九九年),提督福建全省水師軍務、統轄台澎水陸官兵世襲王志等捐資重修慈濟祖宮正殿,宮貌彩翬,煥然一新。
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一六年),曾有重大維修。
清德宗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道街王青雲等人向漳、泉兩地旅海外之鄉親籌金,重修慈濟祖宮前殿,廟貌重新,美輪美奐。
民國七年(西元一九一八年),也曾有重大維修,逐漸形成現有規模。
民國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由白礁社王尼姑、王長根等人倡起,蒙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李光前、陳六使和檳城商總會莊來福、王自成等發動輸資,襄助重修白礁慈濟祖宮。
民國七十三年(西元一九八四年),由福建省文物處、漳州市台聯會及晉邑各地分靈廟宮和善信籌資數萬元,重修慈濟祖宮後殿。
民國七十八年(西元一九八九年),台灣省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周大圍等人在台組織發動籌募人民幣一百二十多萬元(折合新台幣約五百萬元)和黃金箔三十五萬張,重修白礁慈濟祖宮,是進行一次建築木結構不落架的大維修,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竣工,保持慈濟祖宮有史以來一貫的建築風格與特色,始變成現在雄偉的規模。
民國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年),台灣省新竹市鎮安宮陳坤火等在台籌募合人民幣十二萬元,創建白礁慈濟祖宮牌樓。
大陸白礁慈濟祖宮,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三六年)供奉保生大帝吳真人、創建廟宮以來,已達九百七十七年之歷史,年代久遠。現在隸屬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西元一九八二年六月,龍海市政府把白礁慈濟祖宮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元一九九一年,被列入「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元一九九六年,被大陸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宏偉壯觀的牌樓:
慈濟祖宮這座牌樓雖然有古意,但是看起來還滿新穎的,原來是民國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年)所建,才二十餘年。當時,台灣省新竹市鎮安宮保生大帝蒞臨白礁慈濟祖宮謁祖進香,期望海峽兩岸的民眾永遠沐懷宋代醫神保生大帝吳真人慈悲濟世、屢顯神靈、護國佑民的大恩大德,並發揚其犧牲奉獻的高尚醫德,效法其濟世救人的高尚精神,永遠紀念保生大帝祖宮──白礁慈濟祖宮,宗旨令人感動!
後來鎮安宮主任委員陳坤火發動該宮大德捐資人民幣壹拾貳萬元(折合新台幣約四十八萬元),委託大陸石工匠,在進入白礁慈濟祖宮的大路口,建築一座白礁慈濟祖宮的牌樓,全用花崗石精雕建成,氣派恢宏,宏偉壯觀,令人側目!
在牌樓上,中央豎碑書刻著「保生大帝」的封號,正中橫幅書雕「白礁慈濟祖宮」六個大字;正面對聯寫道:「保佑家邦神威顯赫千年祀;生成眾庶誠意聲香萬古存。」「大光炫燿稱大老;帝德頻施保丞民。」內面對聯云:「慈德廣施具有良方能佑眾;濟恩普及豈無仁術以安民。」「鎮寧台疆存社稷;安維行整仰楷模。」正面和內面每句對聯的首字連讀,正好是「保生大帝,慈濟鎮安。」真是絕妙好辭!
這座牌樓,實為白礁慈濟祖宮增添了美麗的風光景色,樹立了永久的紀念價值,也為各地保生大帝宮廟進香團樹立了顯著導引的標誌。
壯麗輝煌的建築:
當我矗立在白礁慈濟祖宮前,一大片宮埕的石塊環繞著我,我已感受到這慈濟祖宮是閩南人文景觀的薈萃,更是閩南古厝建築的精華,因為我看到了一座宮殿式的廟宇,壯麗輝煌……
(一)雄偉的宮殿
白礁慈濟祖宮以宋代為藍本,兼容歷代之精華。慈濟祖宮是一座三重皇宮式的殿宇,結構宏大。三進式、五門面的宮殿,依山面水,順山勢而遞建,層次分明,兩側另有配殿,森然羅列。整座建築依次為前殿、中殿、後殿,面積有一九一五平方公尺,大殿重檐直歇山頂,殿內雕龍畫棟,屋頂飛檐高翹,華麗壯觀。
1·前殿:
前殿為五門二樓宮樓,有東文、西武兩間朝房(傳說為文武官員上朝暫息地)。前殿走廊前為石板斜坡,有左右四行台階各十級,在走廊外圍有紅色大柵欄,留下五個通道出入口。正門上方懸掛「慈濟祖宮」橫匾,乃出自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的神逸名筆。在前殿正中大門前兩邊,有一對紫銅色的大石獅,大門兩旁的石門框上,刻有對聯云:「玉案爐峰靈秀星羅福地;龍車鳳輦旌旗雲擁行宮。」右邊大門前有二石鼓,在石門框上,刻有對聯云:「保佑遍寰中大道仍歸仙道;生成周海內帝心即是佛心。」左邊大門前也有二石鼓,在石門框上,刻有對聯云:「五老呈精聖特鍾礁石;三台獻瑞靈光長迎神宮。」在前殿的石牆,嵌有各種石雕圖像。
前殿門廊和中殿(又稱大殿、正殿)共有十根精工雕刻的蟠龍青石柱,是清朝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一六年)維修時,台灣信眾所獻置;石柱上的蟠龍騰雲駕霧,神態自若,栩栩如生,十分壯觀;前殿走廊除有六根蟠龍石柱外,左右還有四根方形石柱,有的石柱上雕花瓶,下雕花卉,有兩面雕刻著竹葉字對聯,聯云:「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每句對聯的首字連讀,正好是「慈濟」祖宮,「保生」大帝。外側兩柱相對一面,有草書對聯云:「妙造自然恆久而不已者道;保艾天地爾後之大德日生。」
前殿內的牆上或牆邊,嵌有或豎立有關修建祖宮歷史的各種石碑,還有由白礁慈濟祖宮理事會等具名的〈白礁慈濟宮簡介〉,在前殿左邊石牆上,嵌有三塊大石碑,即光緒四年歲次戊寅(西元一八七八年)暮春立的〈重修白礁慈濟祖宮前殿〉碑記二方,和民國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重修白礁慈濟祖宮捐緣姓名碑志〉。前二碑因為面積大,幾乎占有左右邊石牆,邊者為白石雕琢,顏色較新。在這三碑的左邊,有小門通配殿。在小門左邊立有道光年間的石碑。
在前殿右邊的石牆前,立有下列幾件石碑:即「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西元一七七九年)臘月,白礁閣族家長共立碑」,緊接著的石碑,上刻:「嘉慶四年五月,賜進士廣東省任福建水師提標,金門總鎮何定江捐銀伍拾元。」
在前殿後,獻台(也稱拜亭)的石壁上有五幅「飛天樂伎」、「雙獅戲球」的石刻浮雕,均屬於建宮時的原物,也就是宋代的遺物。獻台浮雕前安置一座石獅,前足高懸吳■的印章,尊稱「國母獅」,據記載是明成祖永樂文皇后為報答神恩所賜。天井中有一口「龍泉井」,相傳是保生大帝吳真人生前為患者洗滌傷口的泉水,建宮時壘石為井,水質甘淳,久旱不涸;數百年來,無數信徒到此請回聖水,祈求消災解厄、淨身滅疾。前殿至大殿兩側,也就是天井兩旁,設有遊廊,上置鐘鼓樓,東鐘西鼓。
2·中殿:
中殿(又稱大殿、正殿)的正中,是精美的木刻神龕,奉祀保生大帝吳真人的塑像。頂部中央「雞罩頂」藻井,由眾多的木斗拱壘疊而成,顯示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正殿神龕上懸掛著晉江深瀘寶泉庵贈送的「保生大帝」金字匾額,莊嚴肅穆,為吳真人神龕壇添加莊嚴宏偉。中殿屋頂用五彩陶瓷裝飾,綴成各種人物形象、山川、鳥獸、昆蟲,色彩鮮豔,栩栩如生,歷久如新。中殿的木拱結構,不但精巧美觀,而且質量非常牢固,曾經飽受西元一四四五年十二月的漳州六級地震、西元一六○四年的泉州海外八級地震,以及西元一九一八年二月東山島的七級地震,結構仍然完好無損。正殿吳真人神像前的祭桌上放置一個銅質香爐,據說是吳真人生前所用的煉丹爐,距今已有一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