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
以前擔布的日子,往往是一根掛鉤的竹擔,挑著兩個鼓鼓的包袱袋,裝了十幾種不同式樣顏色的布,有大匹的,有零售後剪剩的,也有一些零散的布頭布尾,捆成兩個大包袱,包袱裡還有一把大剪,一支量布的尺則吊掛在竹擔前端的掛鉤上。可是今天挑起來那感覺卻不同,先前所剩的布料已經不多,剛從馬巷補進的貨只有幾匹,行前再把一些積存的碎布兜進包袱裡。
可不要看不起這些是碎布,許多鄉下農村婦女省吃儉用,平日穿破的衣物捨不得丟掉,剪剪接接、縫縫補補,又像是新的一樣。在外面跑多了,都知道這一點,所以淑女將一些零碎布帶出門,遇到有需要的老顧客,順手送他三兩塊布,皆大歡喜。有些人還有一項習慣,就是喜歡做一件「雜色被」,把平日積攢的碎布一小塊一小塊剪成三角形,再把兩塊三角形縫接成一個四方形,再把無數的四方形縫接成一個被面,外加一個被裡,就成了一件被子。
夏天時不必蓋棉被,但夜裡常不注意會著涼,蓋上一條這種被子,雖然只有單層,但那些縫縫折折接成的布,已經有兩三層的效果,這種被子既漂亮,蓋著也結實,很受人喜愛。如有遇到要做被子的,需要量多自己積不夠,這時就不能白送了,一般都會半賣半送,可以說這些碎布可都是錢呢!
今天淑女走的是石井線,她從前到溪東,走郭前,一路下來都會遇到熟識人,即使不買布的,也會打個招呼。這邊「淑女姑仔」,那邊「淑女姨仔」,許多婦女都跟著兒子的輩分稱姑道姨的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