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豬油渣

發布日期:
作者: 若晨。
點閱率:625

「油夠混」的新聞又盤據了新聞播報台,這回代誌有夠大條了,因為市井小民,生活中豈能脫「油」了無干係?那是生命藉以存活的六大營養素之一啊!好像成了一種規律,每隔一陣子,總會有「食」的新聞被舉發上報。生活在這個物阜民豐的社會,食物選擇實在太多元了,五花八門,令人目眩神馳。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是一門學問,但也得憑幾分的運氣。「多元」是個吸引人的字眼,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諸多不確定的危機,讓人不由得懷念起小時候那種單純的日子,吃的單純,用的單純,甚至與人的互動也是那麼的真誠、坦然,絲毫都無需矯情做作。
小時候,家中曾有一陣子是開小食店的,閩南式的建築,沒有大廳食堂,兩間小小的廂房,各擺了一兩張參差不齊的木桌。大方桌,四張長條椅凳佈在四邊;小圓桌則搭配著高腳圓椅。白天,閩式建築採光不佳的缺點,一覽無遺。一入夜,老爸就掛起了「掽燈」,頓時亮晃晃如白晝。小小的廚房,兩個鍋一整天火沒熄過,一碗五元的麵,是阿兵哥的最愛。印象中,曾任金門縣委會主委的某長官也是家中的常客,小時一起長大的他,家中的經濟比我們家好得太多,一碗麵,是我們兄弟姐妹垂涎不已的美食,碗可以被我們舔得乾淨如洗,他總是吃得滿桌滿地都是。除此外,我們兄弟姐妹也常被他母親僱用去剝玉米粒,用螺絲起子將玉米穗推開一排玉米粒後,再用手一排一排的剝下玉米粒,稚嫩的小手總是剝得發紅、發痛。一大袋二、三十公斤的玉米,賺得區區三、五元的工錢,在那金錢匱乏的童年,卻是非常大的工作誘因。
在客人較少,鍋得以歇息的空檔,老媽會切上一大鍋白花花的肥肉,慢火熬起豬油,肥肉在熱鍋中經過鍋鏟不斷的翻攪、擠壓之下,愈來愈乾癟,鍋中的油愈來愈多,直到所有的肥肉再也搾不出油,熱騰騰的肥肉渣被撈起,撒上少許的糖,就成了我們空腹搶食的甜點。除此之外,大黃瓜削皮後,對半剖開,用湯匙刨掉裡面的籽,撒上些許的糖,一口接一口,卡滋卡滋清脆的咬,雖然沒有西瓜自然的甜味,但吞入喉中,一股清甜甘爽直竄熱腹,再燥熱的五臟六腑,馬上被撫慰得服服貼貼,彷彿吃了一錠靜心丸一般。
用肥肉油炸出的豬油,絕對不會有「混油」之慮,而且博得「特別香」的美名。但在健康養生為上的現代,動物性的脂肪,已成了文明病的罪魁禍首,用肥肉油炸而出的豬油,成了過街老鼠,慘遭人人喊打的悲慘命運,各種五花八門的油品取而代之,攻佔了市場每個角落,盤據了各家的廚房。
豬油渣拌糖,是過去人民刻苦節儉的生活寫照。除此外,煮飯留下的鍋巴,在香軟的白飯比照下,在當時是不甚討喜的食物。如今餐廳的石鍋拌飯,鍋底那層又硬又焦的鍋巴,反而成了食客驚艷的焦點。生活總是在來來回回、往往返返中週折流轉。這年頭「古早味」的招牌,常常現身於大街,甚至出現於某個不為人知的隱密小巷,人們懷念過去之程度,雖然還未到擎旗揪眾吶喊於大庭廣眾,但人們想念古早的滋味,卻已在你我的眼神中互相渲染、流竄。
懷念過去,尤其是童真無邪的時光。直至上高中,好惡一個人,是隱藏不住的真情流露。見一個不喜歡的人,即使無冒犯於我,也如見世仇一般,平時不用兩隻眼瞧他外,甚至連一句話也吝於施捨交談;喜歡一個人,則竭盡所能的展現美好一面,以贏得先機。如今,好惡必須隱藏在撲朔迷離的魔光鏡下。喜歡一個人,只能藏身於世俗眼光下,送上聲聲的祝福;恨一個人,只能咬牙切齒的把恨意吞進肚內,讓聲聲的恨消音於密閉的腹腔。一轉身,再抬頭,仍得一臉笑盈盈的面對,告訴自己不在乎,這世界上沒有誰是最重要的,即使今天美國的歐巴馬倒下,明天的太陽仍舊會從東邊升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