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情
筆者出生及成長於金東砂尾街(今之沙美老街)蜿蜒巷內旁之小浦頭古厝,對於金門古厝,自然有種感恩及珍惜之情懷,故二OO六(民國95)年歲末家兄「王天福,空軍少校退役,現為中山大學機電所博士候選人、台灣金蜂(股)公司品保部高級專員」發起「沙美老街歷史正名暨保存案公聽會」之際,筆者基於愛家愛鄉,義不容辭,毅然投入關懷沙美老街及家鄉古厝保存之列,轉眼已邁入第七年,如今,回首往事,尤似黃梁一夢,更是情不自禁憶起過往生活於沙美小浦頭老家古厝之艱難歲月。
沙美小浦頭老家古厝是一棟閩南四合院,那是先祖母黃巧「人稱:巧姑」之娘家,據傳興建於明朝,係為向王爺借燈油讀書之蕭本鎮總兵的府第,歲月悠悠,金沙灣已蒼海變桑田,原聚居小浦頭聚落之蕭姓族人,因時空背景變遷,則已遷居沙美近郊之東蕭村,現今小浦頭聚落之居民,大部分係由后浦頭(俗稱:大浦頭)黃姓後裔移居。先祖母親戚們,因於中國對日抗戰初期,舉家移居南洋新加坡,一九三九(民國28)年先祖父「人稱:王砲」撒手歸西於砂尾街(今之沙美老街)中藥鋪後,先祖母遂帶著先伯父(母)、先父(五歲)與家母「童養媳,大地村廟祝(人稱:大目)之胞妹」及兩位姑母,自沙美東甲「金沙戲院附近」遷居至此,小浦頭老家古厝佔地約為三百多坪,建造有前落、後落與南北護龍(廂房)及挖掘水井兩座,自古以降,以大廳的中間為界,一分為二,分別居住著兩戶黃姓後裔族人,過年(節)時則一起祭祀祖先,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時,小浦頭老家古厝就曾是國軍青年軍及戰車連部之駐紮地,俟於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後,國軍方撤出及結束軍民一家之情事。
記憶中,筆者之小浦頭老家古厝,因年久失修,在無情歲月洗禮下,肇致石頭及木材興築之建築物,更顯蒼老、破舊及四處漏水,而且,我家全部房間(含牛舍、閣樓)十二間,實際設置有日光燈或插座的房間,僅有巷頭(吃飯地方)、灶腳、大房(先祖母房間)、井邊及護龍房五處,那是一種很克難的生活方式,但它卻是我們全家老小,得以遮風避雨、溫飽及享受天倫之樂的地方,更是留有筆者年少時於春(梅)雨季觀賞屋簷滴答雨珠、仲夏夜井邊刷洗制服、沖涼消暑與閣樓頂仰望滿天星斗許願及秋冬向晚與同學(玩伴)蹲在天井玩彈珠之成長足跡,著實令人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