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傳統年俗

發布日期:
作者: 伊晴。
點閱率:900

爆竹聲、恭禧聲此起彼落,這是中國傳統年俗--過年的最佳寫照,整個社會充滿了吉祥、歡樂、團聚;雖然有些習俗已隨著時代的潮流演進而逐漸被淡化,但,這畢竟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是故,年俗依舊根深蒂固的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坎裏。
現在就來談談一些有關中國年俗的習俗:
除夕最有趣
除夕,即農(陰)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月小謂之『廿九暝』,月大謂之『三十暝』。而台灣的習俗亦稱除夕為「過年」,因為過完這天,一年就結束了;「今宵尚今歲,明日即新年」意謂除舊年迎新歲自此開始,故除夕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是日下午,要在家堂祀神祭,稱為「辭年(歲)」,是晚的晚餐稱為「圍爐」,也就是所謂的吃「年夜飯」。辭年除豬、雞鴨、魚等三牲五牲及年糕、年粿外,必有柑塔(用柑橘堆疊而成),春飯(米飯上插上「春」字或春花)、壓桌錢(係用棒香串銅錢百二十文,頂端貫上一粒仁棗),長年蔗(就是帶有蔗葉之甘蔗);以上這些不外是期望發財就是有餘,皆寓吉祥。不過壓桌錢及長年蔗到目今為止已少見了。
趕回家圍爐,造成交通阻塞
「圍爐」,乃享受團圓之樂,因此外出謀生的遊子都竭盡所能的趕回家中,也就因為如此的緣故,常造成了交通運輸上壅塞。圍爐,是在用餐的桌子下置一火爐,不過這在亞熱帶的台灣是用不上,但我國北方正處寒冷時節裏,火爐可正派上用場。
圍爐時的菜餚在往昔應是最豐富的一餐,但現時的家庭,平時的三餐都已魚魚肉肉,所以已沒有什麼區別了,不過有些菜餚則是寓有吉祥之意,如:菜,取「」、「久」諧音--意長久,魚圓肉圓取意「團圓」;全雞取意「一家安全」--「雞」與「家」諧音(閩南語);菜頭「蘿蔔」即取寓好彩頭,油炸食物意興旺。
於圍爐之後,就是分「壓歲錢」,這是最讓孩童們盼望、興奮的時刻,猶記有一則與壓歲錢有關的俗語--囝仔愛過年,大人怕開錢;大人亂糟糟,囝仔愛年到。
跳火盆的習俗已消失
「跳火盆」也是一個已消失的除夕夜民俗,過程為從神前的紅燭分火,把兩天前就堆在廳中神位前稻草(或甘蔗尾)點燃,然後全家男性長輩領頭,依次序面向神位,展開雙腿跨越而過,但口裏要唸著:「跳火盆,飼豬大如船;過火氣,百般都不畏」、「跳得過,富不退」、「跳火城,輸輸爭到贏;跳火群,亂糝都準(意:歪托正著)、「新年較好舊年」等等吉祥語。火熄時,則不分男女,每人用衣裙兜了餘燼送入灶肚裏,口中又唸:「公擔金、婆擔銀,擔得無塊下,下在阮灶腳下」(公指土地公,婆謂土地婆)。此乃祈求土地兩老賜福。
守歲成了守電視機
「守歲」,闔家圍坐談笑,吃吃花生、糖果,到天明按著曆書上的吉時焚香、放鞭炮、開門,將新的一年與新的福祉迎接進來。據說守歲可以增進父母福壽,因此有高堂父母健在的人,對守歲這個習俗相當重視,所以守歲又稱為「長壽夜」。不過,目前的所謂「守歲」,大都是守著電視機,在欣賞電視公司所播放的特別節目了。
門神的傳說多
門神,最早出現的門神是「神荼」與「鬱壘」。傳說神荼、鬱壘兩人住於東海之度朔山中的三千里桃林的東北角,而此處有二門--為萬鬼所出入的洞門,他們兩人分別據門而守,發現了惡鬼害人,就用葦索將之縛綁送老虎佐餐。於是民間每到歲末,家家戶戶用桃板畫上神荼及鬱壘的像立於兩扇大門旁,用於驅逐鬼邪。又因畫於桃板上,故門神又稱為「桃符」。
另兩位門神是秦叔寶(瓊)與尉遲恭(敬德),因他們是武將,故又稱為「武門神」。他們能成為門神有兩個傳說:一為唐太宗李世民因染病躺於床上養病時,寢宮門外好像有鬼在叫,整夜不能睡覺,用什麼辦法也甚無效果,武將秦叔寶、尉遲恭兩人戎裝入宮後,群鬼就此消失;後唐太宗就叫畫匠將他們全身披像畫下貼於宮門上。一為涇河龍王與一名叫袁守誠的神卜打賭,而將下雨時刻慢了一刻,卻因此觸犯天條,被人曹官魏徵查出,他依天條規定判了涇河龍王的死刑,而準備某日午時三刻執行斬首;龍王獲悉此情,立即向唐太宗求救,唐太宗於是日中午邀魏徵入宮下棋,以期拖延過此時刻,誰知午時三刻時,魏徵竟在棋桌上睡起覺來,而於夢中趕到涇河將犯天條罪的龍王處斬;龍王被斬後因而埋怨李世民對他失信,故夜夜到唐宮向太宗索命,後幸得秦叔寶與尉遲恭兩人的把守,龍王始不再向唐太宗索命。
鍾馗也是避邪門神
再來的一位門神是鍾馗,相傳唐明皇(李隆基)患病,在夢中與鍾馗對話,驚醒後所患之病也隨即痊癒,唐明皇為感激鍾馗,乃叫畫匠吳道子將自己在夢中的感應與鍾馗的形象畫下;以後,他乃通告全國的人,要大家在過年時將鍾馗的畫像張掛用以避邪。到了宋朝時代,鍾馗的門神畫像更盛行,周密「前武陵舊事」曾記載:「自十月以來,朝天門外,競售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牌、桃符、鍾馗之類,為市甚盛。」但,因鍾馗乃獨守後門的單扉,故又被稱為後門神。
此外,又有所謂的「文門神」,即事事如意門神,是一個女門神;早生貴子門神,也是一位女門神;壽星門神、天官賜福門神等。
誰不愛財神?
財神,是人間最受歡迎的神,他是從天上降財給人間的一個大善之神。
財神,有文財神與武財神兩種。文財神的造型為:白面長鬚,身上紅袍玉帶;他的來歷大概即是道教三官之一的賜福天官,因為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富了當然有財,因此北方的年畫中之財神畫像,上面常題有『增福財神』之字樣。武財神的造型,則是鐵冠、黑面、髮,執著鐵鞭,跨著猛虎;他就是商朝的趙公明,據「三搜神大主」說,他是秦時終南山人,得道後接張天師(道陵)永鎮龍虎山;他的全銜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巡案使、九州社令、都下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元帥、北極侍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列侯、學士定命設帳使、二十八宿總管、上清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帥。』在封神榜旁,他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掌是「迎祥納福,追逃捕亡」,由他率領的部下是--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鄧九公、利世仙官姚少司。
但有另一個說法為:財神有正財神、偏財神、文財神及武財神四種。有傳說正財神為趙公明,但另一傳說卻又說他與四位部屬應是五路財神,只能算為偏財神。文財神為比干(殷朝紂王的叔父),但也有傳說為文昌帝君(西晉人)。武財神為關公(三國時代的關羽--關雲長)。
臺灣很少有獨立的財神廟,但卻普遍奉祀財神,尤其是商家生意人。
春聯學問大
為迎接新的一年,門柱貼春聯,門扉貼「春」、飯桶(電子鍋)及米桶貼「滿」、菜櫥(冰箱)貼「山珍海味」……等。因為春聯文字吉祥,尤富詩情雅慧,最能表現新春新氣象。比較常見的春聯有:「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壽比南山千歲文,福如東海四時春」、「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