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開創性﹑需要性的天主教─天主教金門開教六十年

發布日期:
作者: 許永面、許寶完/口述‧洪春柳/整理。
點閱率:1,203

天主教來金門,始於1954年,九三砲戰,方濟會士羅寶田神父為天主教台灣福利救濟會帶來27000多袋的救濟物質。
2014年,天主教在金門開教六十年。
六十年一甲子,此刻,我們一方面回顧、感念天主教在金門的服務奉獻,一方面也反省、思考,走過貧困、已列名幸福城市的金門,是否該是我們有所回饋的時機了?
一、天主教在金門的服務奉獻
天主教一來金門,就充滿了開創性、需要性。
1.羅寶田神父
1950年代,戰地金門,百廢待興,物質貧窮,精神苦悶。1954年,羅神父帶來第一批島外民間團體支援金門、關懷戰地的大量物質,並提供軍中弟兄天主福音的精神信仰,軍中教友多達千人。
當時的金門,軍管嚴格,羅神父以一外籍神父的身分,卻能得到軍事長官的高度信任、看重,故能全力支持其慈善、醫療工作,羅神父也得以享有「騎著越野拼裝車全島叭叭走」的特權。
羅神父的「仁慈之家」更具開創意義。1955年,當時公立的金門衛生院只有20多張床位,而法國醫生1人、愛爾蘭謢士1人的「仁慈之家」,卻有40多張病床。故號稱:有半島的金門人曾受過羅神父的照顧。而且,從不拒收病人的羅神父還奇蹟式地救活不少被衛生院放棄的病人。羅神父一路走來,照顧、關懷金門人長達40年。
2.邰軼歐主教
1968年,耶穌會會士邰軼歐出任首屆金馬宗座署理主教。那時的金門,有美軍顧問團,但缺乏懂美語的人。他在金門開設了第一個英語班,學員以軍中弟兄為主,以方便他們和美軍顧問的溝通。可惜,邰主教來金僅半年,即蒙主寵召。但由教堂的舊照片,我們猶可想見當時軍事長官對其葬禮的重視,有抬棺者近二十人,有軍樂隊隨行……。
3.徐國禎神父
1969年,徐國禎神父隨邰主教來金門。他繼承邰主教的遺志,全力籌辦金門第一所育英托兒所,以分擔上班族、商家主婦等的育兒辛勞。
育英托兒所開啟金門學前幼兒教育的先鋒,為當時的封閉金門帶來許多現代教育的新觀念。直到2013年,當金門公立幼稚園已有能力承辦免費的托兒教育後,開辦四十多年的育英托兒所終於功成身退。
4.范普厚蒙席
1970年,范普厚蒙席繼任金馬宗座工作。他除了協助徐神父的育英托兒所外,有感於金門西半島醫療的嚴重缺乏,尢其是婦幼的生產,三更半夜的急產,最令人困窘無援。范蒙席四處奔走募款,開創了金城第一家診所,即宏仁診所,照顧了無數的老弱婦孺。
繼宏仁診所之後,因馬祖也很需要婦幼醫療的支援,所以石姆姆等修女工作了2年多,即由金門轉到馬祖服務。在宏仁診所經營七、八年後,金門衛生院的婦幼工作已完全上軌道,因此,宏仁診所逐漸淡出,前後經營了近十年。
5.費峻德副主教
1981年,耶穌會費峻德副主教來金門。除了托兒所,他在金門開創了二項社會服務工作:一,廣開英語會話班。當時金門的學校英語偏重課文筆試、輕忽實用會話,街上也沒有英語補習班,費副主教不但為學校英語老師開班,也為軍中袍澤、社會青年、學校學子…等開班;二,重視心理諮商輔導。其諮商範圍包括家庭夫婦關係、社會青年問題……等,對當時民風尚封閉的金門,啟發良多。
進入21世紀,來金25年的費副主教生病了,金門的社會逐漸開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逐漸興起,費副主教的階段性任務也宣告完成。
6.陳盛龍神父
2006年,台北總教區陳盛龍神父來金門。欣欣向榮的金門新社會有了新需要。陳神父在金門雖只短短3年,他做了二件大事:一,整修老舊的金門天主教堂;二,積極活用教堂的閒置空間,尢其是金湖羅神父教區和金城文康中心。
陳神父主動聯繫金湖鎮公所,思考、規劃如何整治荒廢了的山外堂區?此時,在金門大力發展觀光的大環境下,金湖鎮公所也很有美化太湖周邊環境的意願,因此,二者構想一拍即合。在雙方的努力下,2010年,兼具觀光與休閒需求的「羅神父紀念公園」因緣聚足、水到渠成。
這段時間,為了再活化原為金城宏仁診所的文康中心,陳神父也引進台北永和耕莘、新店耕莘醫院,多次評估,但茲事體大,非短期可促成,故有待後來者的繼續努力。
7.華瑞禮神父
2009年,聖母聖心會的華瑞禮神父接任金門天主堂。已開放觀光的金門,因兩岸的中介優勢而蓬勃發展,土地飆漲,尢其是金城地區,寸土寸金。原為墓仔地的金城天主堂竟成了黃金地段,閒置的文康中心因而屢屢成為縣政府想動用的目標地。幸好,幾次的土地規劃,都在神父與教友們的努力下,算是有驚無險地保留住了天主堂的既有產業。這期間,台北耕莘醫院在金門金城創設「老人長期照護中心」的構想也逐漸蘊釀成形。
8.2012年,台北總教區林貞生神父接任金門天主堂本堂神父
原住民籍的林神父,一來金門,即注意到金門的新移民,尢其是台灣原住民,他主動走入金門新移民的家,邀請他們共融於教會的大家庭。
9.仁愛修女會
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除了神父,還有修女。仁愛修女會在金門24年,她們主要的服務工作有二:一,每月到大同之家幫老人整理房間、洗頭洗澡;到醫院探訪病人,帶給病人溫暖、希望;二,平時走路到村莊社區,為獨居老人整理、按摩。
當年的大同之家,環境遠不如現在,老人房間常是一片尿騷味,平常人連三分鐘都不想待,但修女們卻怡然處之。
24年後,金馬的仁愛修女會年齡漸增,人數漸少,必須撤點,因此離開了金門,保留馬祖。撤點的選擇,是需要性,而不是舒適性。
由以上的回顧,我們可感受到:天主教在金門的發展,充滿開創性、需要性。
歷任的神父無不在體察金門的大環境後,針對地區的需要,提供了前瞻性、開創性的服務工作,而修女們的來去,更是完全以需要性為考量。
近年,在馬達拉修女會身上,我們又看到了一次是否來金的選擇性。當仁愛修女會撤出金門後,馬達拉修女會曾來金考查,陳盛龍神父、華瑞禮神父都先後不約而同地表示:修女會若來金門,他們願意讓出神父的大宿舍、客廳、祈禱室……等,提供她們一個舒適的起居空間。
但馬達拉修女會評估結果,還是捨金門、就馬祖,理由是:金門的社會福利已很好,甚至連獨居老人都有人送餐、送藥,不再需要修女了;而馬祖的環境雖然是冬天又冷又濕,夏天又蚊又蟻,馬祖天主教堂也僅有一大間破破爛爛的宿舍,但馬祖的社會卻更需要修女。
二、金門人的反省、回饋
在天主教體系中,金門、馬祖同屬「金馬宗座署理區」。金門人有羅神父40年的開創,馬祖有石姆姆25年的紮根。時至今日,金門、馬祖的百姓教友都不多,但馬祖人對天主教的回饋卻似乎比金門人熱情。
以石姆姆為例,當年高的石姆姆退休回國後,馬祖的議員還帶隊馬祖鄉親千里迢迢前往比利時探望她;當石姆姆過世後,馬祖鄉親主動為其塑像紀念。馬祖人毫不保留地把石姆姆當成「馬祖之寶」。
反觀,金門人對天主教的態度呢?
基本上,金門民間對神父、修女等神職人員是尊重的,對其過往的服務奉獻亦充滿感恩之情,只是歲月流逝,感念之情難免會隨著時間而沖淡,但一旦喚起記憶,大家還是熱情洋溢。
倒是時代不同,社會變遷,政府單位對金門天主教的態度有較大的差別。戰地時期,百廢待舉,軍政長官看重教會力量,全力支持教會的慈善、醫療活動,彼此相輔相成。和平時期,開放觀光,社會繁榮,土地開發,大家都沒料到,當年政府送給教會的亂葬崗、沼澤地,今日竟發達為商人眼中的黃金地段,政府單位對天主教會土地的關心度似乎超過了教會力量,幾度想把它們變更,規劃為機關用地,甚至是公共道路……。懷昔感今,金門天主教友的感慨自是良多!
「左手做的善事,不要讓右手知道。」天主教教義如是說。但飲水思源,「吃水果,拜樹頭」,施恩者可以不言恩,受惠者卻不能不懷恩。
慶祝2014年金門天主教開教六十年,身為金門人,我們一方面感念天主教在金門曾有的服務奉獻,一方面也要自我反省,有所回饋。
讓我們共同祈願:願金門天主教會在傳福音的宗教神職外,能繼續其開創性、需要性的社會服務工作!願已富足幸福的金門社會開始認真地思考受惠與回饋的意義,期望今日的金門人不僅富而好禮,進一步,能發揮宗教家的情懷,富而行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