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話燈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曰上元,繼春節後為新歲的第一佳節,而且更形熱鬧,因燈肆及工於製燈者,皆以各式精製花燈,於元宵前四日起,陳列出售,為家家戶戶慶賞元宵應景的恩物。燈肆心鬥角,出奇制勝,藉以表揚技藝,而酬多采多姿之節令,所以十一日即開始鬻燈,詔為燈市。明清兩代,燕京最盛,上元談燈,自從燈市至落燈止,時地雖各有不同,惟燈景皆甚輝煌,為人所樂道。今春元宵又屆,客中寂寞,爰集應時景物以紀之。
正月十一日俗為燈市日,據宛暑什記載:「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結燈者,各持所有貨於東安門外,名曰燈市,燈價有至千元者,商賈湊集,技藝畢陳,冠蓋相屬,男婦交錯,市樓貨價騰湧。」慎修堂集元思謙燈市行云:「新春融和春色妍,華燈爭市上元前,珠宮璀璨臨長陌,瓊島瑤光散市廛,萬戶千門懸未足,拂檻緣廊復相續,競巧呈奇弗稍休,迷心奪目紛成俗。」當時燈市之盛況,可從字裏行間見之,相沿成習始終不減。又燕都遊覽誌載:「燈市在東華門五府街東,二里許,南北兩廛,凡珠玉寶器以逮日用微物,無不悉具,衢中列市,置數行,相對俱高樓,樓設氍毹簾幕為燕飲地。一樓每日當值,至有數百緡者。夜即燃燈於上,望若星衢。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罷,鬻燈在市西南,有冰燈,細剪百綵,澆水成之。」吳中之燈市則在臘後春前,街市即有各色花燈出售,至十八日始歇,宋范石湖村田樂府序見之,有云:「吳中風俗尤競,上元前一月已賣燈,謂之燈市,價貴者,數人聚博,勝則得之。喧盛不減燈夕。」有句云:「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唐玄宗時於元宵前後二夜弛禁,開市燃燈,永以為式。於是自正月十四至十六日燈市為定制。
正月十三日俗為上燈日,或曰張燈,其時間名稱亦參差不一,唐初元宵前後,晝則懸綵,雜引流蘇,夜則燃燈輝煌火樹。朱門宴賞,遊人雜遝,金鼓達旦,唐以前惟臘月有之,漢祀太乙,自夜達旦,僧史謂西域臘月晦日,名大神變,燃燈表佛,漢明帝亦因之,後相沿為賞燈之舉。梁簡文有列燈賦,陳後主有光壁殿遙詠山燈寺,然未知歲燈何時,月燈何夕。至唐始行於上元。
寺廟疊燈為山形,曰燈山。紮燈成圓形,曰燈球。燈塔亦名塔燈,每層懸燈六盞,自下而上,由大漸小,有七層、九層、十一層者,大致均屬奇數,亦設有燈於塔,望若列星。
民國以來官署團體學校門前及公共地方,有利用燈牌樓以竹為架,綴以松柏,遍燃以燈,作「與民同樂」「天下太平」等字,後多用電燈,紅綠互耀,燦爛悅目。亦有於街市相望處,懸綵索,繫繁燈於下,名過街燈。
地方性之上燈:浙西湖州自正月十三日起,至十八日收燈。河南沘源則以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謂之燈節。廣東陽江須自正月十日至十五或十六日止。福建福州自十一夜,已有燃燈,至二十二夜始息。江蘇丹徒十一日為上燈節,而至二十日止,為落燈節。興化十三日張燈,至十六日止。南京據金陵歲時記以正月八日十三日、十五日謂為燈節。北平據楊允長門元夕張燈記,始正月八日,至十三日而盛,十七日而罷。十三至十七,均謂為燈節。浙江永康瑞安等處,十三謂之試燈,慶元自十三夜至十五夜,平陽自十二昏夜起,至二十夜止,衢所鎮堡及巨村皆然。武義較長,自十日夜起至二十夜止。建德最久,例自十一日起至二十二日止。
正月十四日俗為試燈日,家家以所製之燈,懸掛廳堂及門前,因當時製燈工藝極為發達,其所結之花燈,精奇百出。如像生人物、花果、百族等。顏色精美,妙態傳真。其奇巧者,則有琉璃燈、雲母屏、水晶簾、萬眼羅、走馬、鰲山、夾沙、畫舫、龍舟、亭台、樓閣、冰燈、雪花燈種種。有滿畫工筆故事,取材於三國誌、水滸傳、東周列國誌等歷史小說。亦有仿自神話及社會現實,紮成全套形狀者,如十二月花神燈,三十六行燈等類。更有編竹為河流九曲之形,老犀戲游其中,隨灣旋轉,否則迷不得出,名黃河燈,品目繁多,不勝枚舉。富豪之家,每以巨金,托名手製全部演義之紗燈,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類,張於壁間,任人欣賞。蘇之梅里,浙江菱湖,燈綵精美,馳譽全國。此外三齊之玻璃珠、滇之料絲,丹陽之上耀絲,金陵之夾紗、羊角,杭州之羊皮,燕之雲母球屏,維揚之蛇及錦,江北之礬雪,各皆以特種燈藝者稱於世,較大都市,屆時追蹤前塵,競尚張燈比賽。
放水燈:自宋以來於元宵有放水燈之戲,傍水之家最樂為之。續文獻通考載明: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鄰近臣於泰淮河燃水燈萬枚,十五日夜半始竣事。水燈之製法,極為簡單,用三寸正方厚紙做燈底,另用蘆柴一根,長約三寸,中穿一眼,裝竹籤,釘入燈底,復用紅白紙,摺四方形,就燈底四面糊之,中置油紙捻,即成。或用各種顏色紙,剪成荷花瓣形狀,糊碗口上,中用油點火,各地藏燭。
遝燈即逛燈:因十四夜水陸張燈更盛,民間探親暢敘名為遝燈,北方名曰「逛燈」。京都風俗志所述元宵前後燕京盛況謂:「凡通衢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喧闐徹旦。人家鋪肆。筵樂歌唱,市食則蜜食、糖果、花生、瓜子以及果蓏。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遊,謂之「逛燈」。車馬塞途,幾無寸隙。茶樓則低唱高歌,酒市則飛觴醉月。笙簧鼓樂,喝彩狂呼。斯時聲音鼎沸,月色燈光,而人不覺為夜也。」清人元夕有詩云:「燕台夜永鼓逢逢,蠟炬金樽爛漫紅;列第候王燈市裏,九衢士女月明中。玉簫偏唱江南市,火樹能禁塞北風;惟有清光無遠近,他鄉故國此宵同。」
正月十五日俗為正燈日,家庭裏小天使,手提燈遊行,穿門過戶,或以魚燈為龍,球燈為珠,群集在大廳中舞起龍珠之戲。大街小巷遊人放夜,成群結隊,喧闐往來各尋其樂,如燈謎、龍燈皆為其尋樂對象,都門雜詠上元云:「金吾不禁往來頻,春靄良宵氣象新,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可見其盛也。
燈謎:又曰燈猜,為一般文士之雅趣,是夜擇地打燈謎,在牆上懸起紙製長方形之燈,燈內橫竹柱上綑以竹尖,用以插燭,燃燭後光透於外,燈面粘滿用紙條書好之謎語,任人猜之。其謎語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俗諺雜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藥,隨意出之,極為典博,猜中者以果品食物文具為贈,此風自宋代以來已盛行。王荊公有字謎甚多,為燈謎始祖。明代在正月燈市,有以詩影物,幌於寺觀之壁,名曰商燈。永樂初,錢塘楊景言以善謎名,相傳有二十四格,今所存者,僅捲簾、蝦鬚、會意、拆字、解鈴、繫鈴數格而已。然聚而猜之,殊足增長文思,耐人意味,各地於是夕前後亦有打燈謎之舉,但已不及從前多矣。
龍燈:形式為眾所知,不再介紹,「正月裏,看龍燈」為江南童謠所艷稱。龍燈舞時,每導以鼓樂,送以笙歌,龍燈過處,觀者如堵,咸助以流星爆竹,亦有人贈燭者。富有之家,且犒以酒食。凡有婦人不生育者,可於龍燈到家時,加送燭儀,玩龍者,即將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行繞一週,謂之「麒麟送子」,蓋為早生貴子之預祝也。竟是以慰盼子心切之人。
正月十六日俗為殘燈日,是日為賞燈最後之一日,故名殘燈,有詩云:「寺樓已閃昨宵燈」,可見燈景闌珊矣。
正月十七日俗為落燈日,是日燈節終了,一切綵燈,均須除去,佳者妥藏之。但清查慎行於是夜有詠觀燈詩云:「委巷爭除道,殘燈未拆棚,所難惟物力,最動是民情,白屋寒堆雪,紅樓夜放晴,俗貧官不諒,簫鼓偏春城。」據註云:「乃因是時皇上將南巡州縣,承上官意,此戶皆令張燈,自十三日至十七夜止,照耀如白晝,數十年所僅見也。」職此之故,所以十七夜仍得觀燈,當時有感州官不諒俗貧,而詠此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