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趣味生物學── 扯不完的相關話題

發布日期:
作者: 周成來。
點閱率:868

最具趣味的學科--生物
我一直以為,生物是門相當有趣的學科。生物學的領域寬廣,從遺傳到演化、從形態到生理,從繽紛多彩的生態,到探究生命奧秘的分子生物、都是其涵攝的範疇。
也許有人會不喜歡當中的某些部分,但裏面一定有你喜歡的東西。如若不然,何妨試試翻閱法布爾的「昆蟲記」。這套書收錄了這位傳奇昆蟲詩人畢生研究的紀錄,是我讀過最具趣味的昆蟲書。
書中第一個出場的是糞金龜,這種在牛糞堆裏討生活的甲蟲,在法布爾的眼下,可是智勇雙全、精亮剔透的精靈呢!牠們為下一代打造的「犁形糞球」,更是巧奪天工之作,形狀、大小、材料都要恰到好處,溼度的掌握更要精準,唯有如此,其寶寶才能平安長大。法布爾先是稱牠們為「巧妙的泥水匠」,意猶未足,再讚牠們是「黑暗的藝術家」。在法布爾精確、生動、感性的描繪下,彷彿可以從中嗅到糞球散出淡淡的草香!在糞金龜之後,接替演出的有狩獵蜂,習見的蟬、螞蟻等不下數十種,這些要角,各個身懷絕技,本領了得。全書驚奇處處,趣味盎然,即使平日較少接觸大自然的人,也一定會喜歡上書中描繪的昆蟲國度!
生物不只有趣,生物世界的許多現象,也常被引用來說明某些事物或概念。有些生動活潑,恰到好處,有些則類似六書中的「假借」,被用在不同意義的層面,其原意反而模糊了。
世代交替 VS. 退休
「世代交替」是許多生物習見的生命現象,像棘細胞動物,在生活史中會以水母體和水螅體交替出現;在植物,則是染色體相異的孢子體和配子體輪番上陣。在人類的生命歷程中,並沒有類似的現象,不過,把這個詞彙用在「一代新人換舊人」的人事更迭上,倒是簡潔明白,很容易理解。
在思考是否退休的那段日子,「世代交替」的氣氛非常濃厚。熟悉的教學場域,漸漸有了明顯的變化。老面孔少了,新面孔愈來愈多,年齡相仿的同事,一個接一個退休。有人是累了,有人另有生涯規劃,有人則是熱情降低,怕誤了學生,當然還有其他不明的原因。
我一直以為,教生物應該可以撐得比較久的,因為這個科目比較有趣。曾在課堂收到一張紙條,上面潦草的寫著:「上生物課很快樂,謝謝老師!」那當下是很受感動的。過後想想,那或許只是個別學生一時的感覺、或即興的玩笑之舉,但我還是寧願相信,他真的很快樂。這張紙條安慰了我,也提醒我,在課堂中,要有更多「快樂」的質素。只是歲月不饒人啊!隨著時光推移,上課的趣味終究是愈來愈淡,不耐煩和打瞌睡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板起面孔罵人的次數多了,學生愉悅的面容變少!加上濃濃的「世代交替」氣息,再怎麼不捨,終究還是效法前賢,提前退休。
這就是在我生命歷程中,活生生演出的「世代交替」。只不過這不是真正的「交替」,因為它只能單向前進,沒有循環,也不會重複出現。
向日葵 VS. 兩則推論
植物也會「運動」,有些植物會利用兩側生長的速差,導致莖彎曲轉向,讓植物可以搶到最多的陽光,如「向光性」;有些則是利用兩側膨壓的變化,讓葉柄彎曲,如酢醬草的「睡眠運動」和含羞草的「觸發運動」;向日葵也會跟著太陽轉,那是「追日運動」。
有人在網路上貼了一張向日葵的照片,一朵朵碩大鮮黃的向日葵,在明亮的陽光下爭艷,美得叫人心醉,也吸引了許多談論。我注意到有兩篇貼文很有意思,兩者觀點相左,卻似乎都言之成理。
其中一篇出自某社區大學教授,他直指照片是合成的,理由是向日葵會跟著太陽轉,可是照片裏的花有的向東、有的向西,可見照片作假。他批評作者變造照片又缺乏常識,並以此強調常識的重要;另一篇是一位喜好拍照的年青人寫的,他說,看了這張照片才知道,向日葵會跟著太陽轉是騙人的,照片裏向日葵面對不同的方向,就是鐵證!
同一張照片,卻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推論,真的很有趣。誰對誰錯呢?看以下這段抄自教科書的敘述,你就會知道問題出在那裏了:
「向日葵的追日運動不是每個階段都可以的,只有從芽到花盤盛開時,才會追日,花盤成熟後就喪失了追日的能力,大部分成熟的花盤都是向著東方,這樣可以避免種子曝曬過度……」,找到答案了嗎?
這則「真實的故事」,提醒我們在作任何評論時,都得更加小心謹慎,面對爭議的問題,答案不在聲音的大小,而在追根究底,找出問題的根源。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VS. 因果循環
一旦弄不清楚因果關係,很多人會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來註解。
雞和蛋何者為先呢?西方人也有這個問題,當他們提到「which came first?the chicken or the egg?」時,那就表示弄不清楚問題的因果了。古代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回答這個問題說:「兩者都是啊!」這充滿哲學味的答案,是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的。
讓我們回到生物的根源找答案吧!我們都知道,地球現存的物種,都是演化來的,人如此,雞也一樣。假設有一對很像雞的動物,姑且稱為「雞祖」,雄的是甲,帶有精子「A」;雌的是乙,帶有卵「B」。在長期環境變異及基因突變的情況下,精子「A」和卵「B」都各自帶有若干變異的基因,兩者交配,生下一個兼具甲乙雙方基因的「C」。「C」孵化後就是最原始的雞(丙)。
雞祖甲(精子「A」) X雞祖乙(卵子「B」) → 「C」 → 雞(丙)這個過程沒有疑義,關鍵在於「C」的名稱。從物種最重要的因素---基因來看,「C」帶有雞的基因,是雞蛋,所以答案就是「先有蛋,再有雞」。但這答案卻在不久前遭到挑戰,有人在研究蛋殼時,發現上面有一種蛋白,可以主導蛋殼的形成,而這種蛋白只有母雞卵巢才有。換句話說,沒有母雞,就不會有蛋。如果最終證明此論無誤,那上述演化過程中的「C」,因為沒有蛋殼,只能說是雞卵,答案就要易位了!
下回碰到因果不明的問題時,可別再以雞生蛋、蛋生雞來脫困了! 否則,會扯上更多話題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