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鍋飯
我家有個老古董──大同電鍋。
早年農村煮飯都是用「烘爐」,烘爐大部份是圓形的,燃料有時是甘蔗皮,有時是「蔗頭」,也就是甘蔗的根部,這些材料都很易燃,一進了爐口,很快就霹靂啪啦燃燒了,聽說這是因為含有糖份的緣故。是嗎?
用烘爐煮飯有點難度,尤其是生火,不僅得注意柴火,還得隨時備著「火管」,以便在火勢變小時往爐裡吹氣,等爐火旺了,還要小心火候,免得稍微閃個神也許飯就燒焦了,雖然鍋巴很香,但終歸是敗筆,在我有限的幾次煮飯經驗裡,只能用「灰頭土臉,手忙腳亂」來形容,所以在媽媽生下妹妹坐月子期間,外婆就一手麻油,一手提個電鍋來了,這也是我們家第一件家電,電視、冰箱都還得等一等,洗衣機更是遙遙落後。
這電鍋怎麼用呢?
「很簡單。」外婆拿起量杯把電器行老闆教的方法複誦一遍:「一杯米一杯水,想煮爛點水就多加一些。」「外鍋呢?」爸爸問,他還有點小常識,知道有內外鍋之分。
外婆指著量杯上的刻度說:「一杯米一個刻度。」
這真是太簡單方便了,晚飯我們馬上如法炮製,淘米加水很快搞定,但當插好電要按下開關時,老媽有點懷疑的問:「這外鍋的水這麼少,能熟嗎?」
媽媽這話有道理,平常我們在大灶燉補時,都是大鐵鍋裡放個小陶鍋,陶鍋裡是雞或鴨和中藥材,鐵鍋則注了六、七分滿的水,現在這外鍋的水連個鍋底都填不平,怎麼煮呀!
爸爸想想也是,還好他有個懂電器的朋友,忙跨上腳踏車往外衝,回來時才到院子,還來不及進門就喊:「這樣沒錯,放心啦。」
既然沒錯就把開關按下去了,但放心則未必,幾個人緊緊盯著電鍋不放,深怕它一不小心就冒出火花或是飄出鍋巴味來,一直到電鍋開關往上一跳,紅燈熄滅,大家才鬆口氣。
那時電鍋還不普遍,爸爸特別把外婆留下吃飯,台詞是「吃吃電鍋煮的飯」,這有點像高速公路剛通車時,有些旅遊行程會特別註明「行駛高速公路」一樣。
那頓飯,是外婆第一次在我們家吃飯,也是我們的第一餐電鍋飯,真是好吃。
電鍋飯吃了大概二個多月,有天媽媽又蹲在「烘爐」前生火煮飯了,原來放電鍋的地方空空如也,「電鍋呢?」我一邊問,一邊洗著塑膠鞋,班上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穿得起皮鞋,其他都是布鞋或黑膠鞋,膠鞋不通風、易流汗,每天放學就得洗鞋子,很煩。
「我拿回去給妳外婆用了。」媽媽正用「火管」對著爐口吹氣,簡單拋給我這句。
「真笨,那麼好的東西不用。」我有點生氣,一點也不同情媽媽上氣不接下氣。
還好一年後媽媽又生了小妺,外婆仍跟上次一樣提著電鍋來了,她對媽媽說:「這個妳留著用,家裡我買了新電鍋了。」
以後不用再灰頭土臉煮飯了,我很樂。
外婆走後我興沖沖去淘米,這次不用媽媽三催四請。大概十來分鐘後,外婆又折了回來,她說:「記性真差,這是電器行送的。」說著從手提布包拿出一個「尪仔」,轉身遞給一旁唉唉叫的大妹:「給妳耍。」是大同寶寶。
電鍋的功能很多,用得最極致的可能是留學生,早年留學生出國時,聽說大同電鍋是必備品,只要有電鍋,不管是燉、煮、熬、紅燒或清蒸等等好料理都能變出來,有了電鍋就可稍解思鄉和嘴饞之苦。
但我們家的電鍋沒有這麼多功能,也可以說它沒那麼命苦,唯一的用途是煮飯,連稀飯都不用插手,原因之一是那時生活並不是太富裕,飲食也相對簡單,最尋常的菜色不過是一條煎魚和幾盤炒青菜,頂多加個湯,需要熬煮之類的食物並不多,況且家裡木柴、蔗頭那麼多,幹嘛浪費電,所以我們都戲稱這台電鍋是「貴婦級」的。
這電鍋實在耐用,真應了廣告歌曲裡的那句「大同大同國貨好……」,它幫我們煮了二十幾年的飯,直到和它同時降臨我們家的妹妹都進了大同公司服務了,還堅守著崗位,不過它真的太老了,有時會出些小狀況,雖然修修就好,但終究時代的潮流是往前推的,在電子鍋都冒出頭的年代,有天媽媽說:「聽說電子鍋煮的飯很好吃。」
一向節儉惜物的老媽都這麼說了,表示這電鍋不退休不行了,於是我們家進入電子鍋時代。
電子鍋在我們家服役了三年左右就毛病不斷,修好這裡壞了那裡,實在折騰人,「真是奇怪,科技越進步電器反而不耐用?」老媽嘀咕著,她常愛拿陪嫁的縫紉機來比喻:「我的還好用得很,妳阿姨的電動縫紉機早就壞了。」用手動比電動並不客觀,但早期電器用品很耐用倒是事實,我們家一支電扇是鐵片的扇葉,轉了幾十年,現在還清涼得很。
電子鍋修了幾次後,「修理費都可以買個新的了。」老爸這麼說,於是老媽從善如流,宣告換個新的,但新的未必就是好,還是時時出問題,最後老媽決定「汰新換舊」,讓那元老級的大同電鍋重新歸隊,也算是老驥伏櫪了。
好久沒用電鍋煮飯了,洗好米,我遇到一個難題,水該怎麼放呢?
我對著量杯搜索記憶裡殘存的印象,內鍋好像是一杯米一杯水,可隨喜好加減,外鍋呢?不太記得了,斟酌著放吧,反正鍋底只要一點點水就是了。
加好水,蓋上鍋蓋,再按下開關,我就放心的往客廳走了,一點也沒有第一次煮電鍋飯時的忐忑,也不擔心飯熟不熟等問題,它像老朋友般,值得信任。
回到客廳,我在沙發上擺個最舒服的姿勢,拿起遙控器對準電視,視線不經意掃到一旁的玩具娃娃,不由聯想起那個早已遺失的大同寶寶,他頭戴紅帽子、姿勢筆直憨厚的笑著,幾十年了,我還清楚記得他臉上的污漬和搖起來有點暗沉的聲音,我甚至可以感覺那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重量,裡面的硬幣,還是外婆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