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早時的桌遊

發布日期:
作者: 敖古仁。
點閱率:980
字型大小:

最近才學會一個新名詞:桌遊。聽說近幾年這類娛樂遊戲已經風行於大學生之間,並且還成立相關的同好團體。
簡要言之,所謂的桌遊(Tabletop Game或Table Game),桌上遊戲是也,又稱不插電遊戲,以圖版遊戲(Board Game)為主,同時還包括其他在桌子上玩的平面娛樂。依此,我相信曾經用過十元紙鈔的同學們應該同意,那時不少童玩都屬於這類的桌遊。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奮力增產,所以一家有四、五張「嗷嗷待哺」的大嘴算是常見的事,即便聽說朋友有八、九個兄弟姐妹也不致驚奇,並且上下兩個孩子的年齡間隔大概就是一兩歲,差個四、五年才讓人奇怪。所以政府那時大力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
那個年代,男性家長忙於家計,白天常常不在家,甚至晚上下班下工後也不見人,所以社服團體又來殷勤善誘,要「爸爸回家吃晚飯」。至於女性家長,她們通常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常見她們的背上包縛一個最小的孩子,眼盯已經會爬或是學走的次子,兩手還得揮舞鍋鏟,注意爐灶的火候,張羅一家老小的吃食;常見的景象是,她的小腹已經隆起,真的,又懷了一個,那時的人相信「老天爺給的,自然有老天來生養」。所以,鄰里間婆婆媽媽的關係特別好,因為誰都有不方便的時候,需要近鄰的提攜幫忙;因此連帶地,同年齡層的鄰居不僅同校,放學以後還一起玩,直到母親大人們高舉雞毛撢子,在街頭巷尾作獅子吼:「死囝仔,光顧玩,肚腹就會飽哦?」
那時,剛剛推行「九年國教」,所以或許是真的,學生的課業壓力比較輕,因此下課十分鐘可以用來趕寫當天的家庭作業,上福利社,到操場玩球,或者就是留在教室裡桌遊,端視那時流行什麼遊戲。四點半下課鐘響,直到太陽下山,心不甘情不願讓媽媽趕回家吃晚飯,這段天光仍好的時間,正是潑猴們放肆撒野的熱鬧時段,眾人非得搞得渾身髒兮兮才罷休。
那個年代,即便是首善之區,十樓層以上的高樓大廈也不多見,又因為車少,所以馬路顯得更寬廣。天高地闊,人雖小,心卻很大,大得可以把漁市場的磨石地板當冰宮,或是用牛皮紙袋摺成棒球手套,想像自己可以接住許金木投過來的快速球。
所以,在那個還見得到三輪車在街市辛苦載客的年代,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有利條件皆具,除非個性極端內向,不然孩子們的遊樂生活裡是不缺玩伴和時間的,不愁沒場地,也不太擔心安全的問題,厝邊頭尾大夥兒相招,只要不去打警察,做什麼都行。
通常是天冷,下雨出不了門,抑或心情不對不想出外冒險時,孩子們才會乖乖留在屋內,桌遊,用來揮霍大把大把無謂的時光和心情。就在通鋪的矮几上,光家裡的兄弟姐妹就可以湊足需要的人數,不然堂表兄弟姐妹也可以摻一腳,鄰居同學通通歡迎,加入遊戲。
當時,大人們購買愛國獎券,孩子們也有他們的發財夢。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比較不愛玩「陞官圖」,他們最愛當「大富翁」,任兩顆骰子不斷滾出一個個通衢大道的地產大亨。成年以後,有一次我在朋友的實驗室裡見他和個人電腦PK大富翁,當時我才明白,原來兒時的遊戲竟是生活的現實。
不想在資本主義的春秋大夢裡翻滾,那時大人們比較稱許的益智遊戲是棋子類的遊戲。跳棋玩久了,覺得有點蠢;西洋棋的棋具比較貴,圍棋太難,所以並未造成風潮,倒是陸軍棋和三軍棋曾經引起我們的興趣,但是慢慢地也褪流行了。只有象棋歷久不衰,不論是攤開一整盤的楚河漢界,抑或蓋牌式的「暗棋」都很受歡迎,甚至還發展成五子棋。
象棋的棋子,既圓又滑,稍一不慎便滾到通鋪的床板下,就算費盡心力也不一定可以撈出來,所以幾乎每個家裡都有幾副缺子的棋具,所以針對這些殘缺的棋子我們還有一種遊戲。玩法是:一兩個小朋友用手在桌面上圈出一個圓錐形,棋子倒進錐口,因此互相交疊堆砌成一個小山丘,等待所有棋子都已經穩定不再晃動後,所有參與遊戲的小朋友依序,一次取一顆棋子,此時如果碰觸其他棋子就判出局,簡單來說,這就是當時的克難「疊疊樂」。
除了象棋,撲克牌也是常青的遊戲,從廿一點、心臟病、吹牛,一直到後來的橋牌、拱豬和大老二,撲克牌一路伴人成長,直到離開宿舍或是學生的生涯。那時還有一種名稱(k揪幫‧絲動普)的撲克牌遊戲,玩到最後兩張牌時的音響效果極佳,因此令人難忘。至於撿紅點和接龍,男生不愛玩,到了後來變成是陪伴母親打發無聊時光的工具。
女生比較愛玩的遊戲還有紙娃娃和沙包,不過在傳出紙娃娃會在夜半時分出來走動的傳聞後,前者便暫時沉寂了,至於沙包流行的年代,男生們擁有另外一項「抓竹板」的遊戲與之抗衡,只是現在已經少見。
劈開撿來的竹筒,削成六根等長同寬,大約25 × 3公分的竹板,粗糙面打磨,越光滑越好,以免遊戲時戳傷手掌。印象中,抓竹板遊戲在各地的玩法都有些許的差異,大致上是要過八關,難度依次遞增。第一關最簡單,六根竹板豎立桌上,同時靠在遊戲者的右(或左)手背上,一切就緒後,右(或左)手掌反手握住瞬間倒下的竹板,只要遺漏一根便遭淘汰。第二關的玩法也不難,兩手交叉,分別握住三根竹板,準備好之後,兩手同時反抓兩邊倒下的竹板,並完成換手的程序。第三關以後的玩法,因為年代久遠已經不復記憶,不過大抵上都是強調手眼協調的能力。
「AB猜數字」遊戲大概出現在國中的時候,那時班上玩得瘋,下課十分鐘,午休或是任何不上課的空檔,三三兩兩圍成一桌,各自撕下一頁筆記簿就可以玩。「1A2B」,「4B」,…喊叫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
前些日子,在一個廣播節目裡聽見DJ和聽眾玩AB猜數字的遊戲,看來這個遊戲還在學生之間流傳,並未壽終正寢。事實上,很多童年時經驗過的桌遊現在都在,並未隨著時間的過往而消逝,想想,這或許算是好事一樁吧,畢竟跨過一個世紀後,很多事物已經神隱,不見。
前些日子,姐姐又與外甥為了玩線上遊戲而起爭執,因此過來向我抱怨:「真不明白,電動真有那麼好玩嗎?」
外甥,從小我看著他長大,從他的身上,我看見標準的雙薪,獨子的家庭文化。掌上型電玩、電視遊樂器、個人電腦遊戲、線上遊戲、以至於現在手機上的app,一路與他相伴,從懂事到現在,這就是他的生命歷程,迥異於我,或是姐姐的成長環境。外甥,現在是半工半讀的大學生,在線上遊戲裡認識了異性朋友,還加入一個實體的摩托車隊,例假日還跟隨車隊到各地去展示他機車上的貼紙裝飾,因此結識不少同好。當他來到家裡,就算電視機開著,他還是低頭玩他的手機;姐姐不便當面惱火,總是事後再來抱怨。經過我幾次自以為理性的規勸後,姐姐總是以這麼一句話來收尾:「因為他不是你的孩子,所以你才可以看得這麼淡然。」
「不然呢?」我不服氣地反問,並且真的這麼認為。
想起以前的種種,或許吧,就像女人的時尚,據說隔段時間就要回鍋復古,重新包裝,再流行一次,沒想到遊戲也是如此,不過間隔大概久一點,需要幾十年。
聽說,現在有些桌遊專賣店不僅租售遊戲,還提供場地給玩家來聚會。不過,我還是比較懷念以前的門埕,因為那裡有藍天白雲,還有微風輕輕吹拂。那是百元紙鈔還是綠色的年代,一碗福州陽春麵兩塊錢,一顆將軍牌泡泡糖(口香糖)五毛,一張電影票大概是五元的年代,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玩伴和課餘的時間。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