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是美麗同安的靈魂
三、遺產豐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年指出:「文化遺產是肯定和豐富文化認同的基本組成,他賦予每個特殊的地方可供辨識的特徵,是人類經驗的寶庫。」歷史上由於朝代更替,社會動盪,開疆拓土,販海墾山,都為這片古老的土地鑄就了豐富的「文化基因」。漢代許■駐師的營城(同安)正是今天廈漳泉金的樞紐。有唐一代,牧馬侯陳淵率十二姓到浯洲(金門)牧馬,化蠻荒為樂土。南陳三世陳夷則舉家340餘口遷居嘉禾島(今廈門市),唐宣宗李忱遁跡江南在同安蘇營留宿而有「皇帝井」、「皇渡庵」遺跡,金紫光祿大夫劉日新追黃巢駐兵寶鎮山並開築砌槽(今屬新民鎮),光州固始「王家三龍」(即審潮、審邽、審知)隨義軍入閩在北山「拜劍」奠定「閩王」基礎。宋末幼主帝曰正、帝昺流經同安而有裂(烈)嶼、三忠宮等地名掌故,明代官兵圍剿「沙尤寇」而有名監傳略(即金門青嶼張敏和新店西林柳智),清代鄭成功驅荷復臺而有陳永華、林圯、王世傑開發寶島的壯舉,同安舊城區紀念莊尊賢、潘節文二烈士的鐘樓銘記著「護國戰爭」的硝煙……
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包括:
1、物質文化。文物能為一種已經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見證,是不能再生產的。同安現存的文物古跡佔據廈門的「半壁江山」,尤其同安舊城區的「紫禁城」,物質文化更加豐富和密集。據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統計,現在同安區境內復查和新發現的現存文物有467處。其中53處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不可移動文物已被列為省、市、縣(區)文物保護單位。屬省級文保單位有:自西安橋頭遷到大輪山、梅山的宋代婆羅門佛石塔(兩處),汀溪宋代窯址、同安孔廟、蘇頌故居蘆山堂、同安古城牆遺址、紀念施琅底定臺灣的「績光銅柱」坊。坑仔口清代龍窯則被列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發現之一。
這些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文物古跡有兩個特色,這也是筆者三十二年前普查文物側重的專題。其一是,朱熹的文化遺跡,有八處。如郭山郭岩隱墓道碑刻,梅山「同山」石字,蓮花山「太華岩」、「靈源」摩崖石刻,澳溪「安樂村」石塔,南門橋金車石刻和銅魚池遺址(兩處),小盈嶺「同民安」關隘,大輪山文公書院。這些都是見證「同安是『朱子學』發祥地」的實物資料。其二是,金門先賢行跡,有十處。如三郡知府陳健的「岳伯」石牌坊和墓葬(兩處),五省經略蔡復一的故宅和墓葬(兩處),南山呂氏明代古墓群,成化舉人洪敏「鳳山鐘秀」石牌坊,蔡貴易和蔡獻臣父子墓葬(兩處),廣東按察司副使陳基虞倡修的五顯第一溪橋,戶部主事陳睿思父子的澹園詩刻等。這些「涉金文物」,也正是歷史上金門與同安有著「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密切關係的見證。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同安的石質文物特別豐富。同安孔廟那些筆者三十年前從全縣各地(包括今翔安區)徵集而來、被遊客戲稱為「同安兵馬俑」的歷代石雕碑刻,梵天寺的唐代飛天石刻,銅缽岩宋代定光石佛像,西林的「太監碑」,北山十二龍潭明代的祈雨石刻……這些石頭不但會唱歌,還會為「美麗同安」講述一則則動聽的故事。
2、「非遺」文化。同安可以移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豐富多彩,2009年開展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共查找、登記1067個,涉及到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曲藝、手工技藝、歲時節令、人生禮儀、民間信仰、傳統醫藥、鄉規民約、家乘族譜等16個項目。已有14個專案被列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廈金宋江陣、蓮花褒歌、車鼓弄、汀溪珠光瓷製作技術為省級保護項目。被列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南音以及國家級的「非遺」專案高甲戲、歌仔戲、答嘴鼓、方言講古、閩南童謠、中秋博餅等在同安城鄉仍在傳承。古龍醬油釀造技術(即古龍醬文化園,有六萬個醬缸)還成了同安區重要的旅遊基地。有些民間信仰,如保生大帝信仰、池王信仰、福德信仰、玉皇信仰、開閩王信仰、風獅爺信仰等,還是開展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載體,連結兩岸民眾感情的堅韌紐帶。
香港同安聯誼會蘇楊青去年參加在臺北市舉辦的第九屆世界同安聯誼會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在我心裡故鄉同安代表著一個古老文化和符號,代表著一個共同的根,在很多海外華僑的心中,同安就像一個令人驕傲的品牌。」還有鄉親飽含激情說:「我的家鄉(同安)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這些發自海(境)外的心聲,讓我們在地的同安人心潮澎湃。現代經濟可以創造強勢文化,但永遠也創造不出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要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保護和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加強對歷史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開發,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鼓舞人民共同締造美麗同安的精神力量。
甲午年槐夏 於三秀書屋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