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豬尾巴

發布日期:
作者: 輕風十里。
點閱率:1,168

豬尾巴!
能吃嗎?能。
好吃嗎?隨各人偏好。
有其他功能嗎?有,治磨牙。
這豬尾巴外型並不討喜,坊間食譜或各種鄉野小吃也少見它的角色,典型上不了檯面的食材,不過這不代表它跟美味絕緣,巧婦除了無米難為炊之外,只要有東西就能煮出好料理,豬尾巴也不例外。
在我的飲食記憶中,與豬尾巴有關的只有二次。
有句成語「寧為雞首,勿為牛後」,由此延伸,那殿後的會有什麼好東西,「妳不怕考最後一名嗎?」媽媽這麼嚇唬人,就像「吃了雞腳會撕破課本一樣」,只要在我們家餐桌上缺席的東西,媽媽都能說出一堆禁忌來。
其實那是老媽的託詞,真正的原因是她不知如何烹煮,「誰曉得那一支尾巴怎麼處理」,多年後她這麼承認,所以在我們家餐桌上一直不見豬尾巴的蹤跡。
而我唯一吃過的一次豬尾巴是在外婆家,那是舅舅結婚時酬神的大豬公尾巴,整隻豬公都被分食後,只剩一支尾巴還在舅媽陪嫁的新冰箱裡納涼,從來沒人發現,直到清理冰箱時才得以破冰,但冰封了幾個月的東西還能吃嗎?「丟了吧,只不過是根豬尾巴。」大家這麼說。
「能吃的東西丟掉太可惜了。」外婆一貫主張只要東西還能吃就沒有丟掉的道理。
「你們不吃我自己吃。」外婆把豬尾巴丟進電鍋裡,再放些水就按下開關,既然是她自己吃,當然是最簡單的作法,什麼紅燒、清燉、乾煎等等繁複的煮法一概是為了應付家裡一張張刁鑽的嘴巴。
「我啊,好養得很。」一人獨居時我們偶而勸她多注意飲食,她總是這樣回話。
電鍋開關才按下沒多久,空氣中就傳來陣陣肉香,想不到一根豬尾巴也能飄香,主張丟掉的人都有點意外,待起鍋時,只見外婆俐落的在砧板上「剁剁剁」把豬尾巴切段擺盤,再拍幾粒蒜頭放進醬油碟子裡,一盤豬尾巴就上桌了。
沾了蒜蓉醬油的豬尾巴味道清甜,豬皮軟Q又有彈性,絲毫不輸白切肉片,舅舅看外婆配著白飯吃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夾一塊試試,吃完後不動聲色再夾了一塊:「這東西放這麼久了,我幫妳吃一點。」
有這麼孝順嗎?舅舅嘴巴一向刁得很,這情形有幾分可疑,於是大家紛紛把筷子指向那盤豬尾巴,結果我只搶到二塊。
豬尾巴的另一功效是治磨牙。
妹妹小時候很會磨牙,每到夜深人靜就聽到窸窸窣窣的磨牙聲,媽媽不知哪裡打聽來的偏方,說豬尾巴可治磨牙,於是豬尾巴第一次上了我們家的餐桌,不過那只能妺妹獨享,我們沾不上邊,只是吃了幾次後,妺妹依然是個「夜夜磨牙的女人」,豬尾巴並沒有傳說的功效,有人說方法不對,「要在半夜時把孩子叫醒,然後用豬尾巴甩二下臉頰」,這方法有點恐怖,妹妹在一旁聽了哇哇叫:「我不要。」
所以,至今她仍是個磨牙的女人,而我們也一直沒機會印證豬尾巴是不是真有這個神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