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人生苦短憶婆婆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1,432

兒子與長孫,各為其準備一付碗筷、鱟杓與飯杓,統一置放鐵桶內,於頭七之後,分別攜回;古早的傳說,父母走遠,兒子各取爐灶,然今日這些物品似乎多餘,尤其加入米水、放置水桶內的木製筷子,數日後已發霉,日後捧其飯碗,如何下嚥?而慎選材質的確有其必要。
出殯之後,每天早晚依習俗要「拜飯」,亦即叫飯,時間為上午八點及下午四點,兩菜一湯一白飯,轎夫的飯菜用小酒杯盛裝,祭拜金紙婆婆為蓮花、白錢、元寶、二五金、二五銀,轎夫則為元寶、小金銀,直至頭七為止,爾後每逢初一、十五均須拜飯,直至請她的神主牌位入龕,時間約為一年半。但島嶼的許多村落,亦有在「對年」之時即請入龕的例子,古代戴孝三年,如今請入龕即恢復正常生活。
隔日,照相館快速地送來三套出殯時刻拍照的相本,遵循公公的旨意,留下照片做紀念,亦可把當時的情景看得一目了然;經過詢問,公公、兄弟倆各一本,大娘姑則幫蔡家省錢不想要,因此與相館聯繫細節;人生終點站,惟此容顏與影像,務請清晰地呈現,並將流程一一記錄下來,才能讓後輩子孫追思與緬懷!
出殯後的「匠身」共七次,分別為頭七、清明、四十九日、百日、中元、冬至、除夕之前一天下午的四點祭拜,準備膨粿、紅圓、白包、白飯、五菜一湯、白錢、庫錢、二五金、二五銀、金元寶、蓮花。而在節日的當天,拜祖先之前,先拜婆婆,需準備膨粿、紅圓、三牲、菜碗、白飯、碗筷等,先祭拜,再燒紙錢。而頭七前夕,我在公公同意下,於婆婆衣櫥內尋覓漂亮的衣物,從頭到腳,有頭有尾的備齊了衣服、內衣褲、襪子、鞋子、皮包……等物,每件均寫上婆婆的名字,並以環保袋裝妥,上方置放白錢。在為其匠身的時候,燃香稟明,要她頭七時記得留意包裹,並且告訴她,媳婦暈車亦暈船,島嶼無「三姑」,我無力赴大陸,替她問三姑,如有不周詳的地方,請她托夢給我,倘若沒有入夢來,即是滿意媳婦的張羅;頭七之後將清理家裡,並將剩餘衣物送上資源回收車,衣櫃整理出來讓公公使用。
婆婆出殯後的第六天下午,依習俗為她匠身;頭七則在三月十九日,凌晨煮甜粥,水滾後,將糯米洗淨下鍋,煮熟後加入白糖攪拌,好讓清晨赴公墓「叫墓」之人暖胃。忙完才剛坐下要休息,忽聞浴室與廚房傳來聲響,我急忙察看,這半夜,眾人皆睡、惟我獨醒,嘴嚷婆婆,您回來了嗎?三點半整裝待發,先提醒大家,到達墓地,不許互叫名字,有事拉衣裳或使眼色即可,儀容則為出殯當日的穿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