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天龍八部
例如敘事的嚴謹並不能解釋段譽為什麼在小說前段屢逢奇遇,到江南之後卻過度「嚴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淪為單戀王語嫣的跟屁蟲,在武功、性格、動作、言語方面毫無發展變化;或是慕容復為什麼聰明一世,在其父受無名僧點化之後卻倒行逆施,完全僵化為失去現實感的復國機器。反過來說,敘事的不嚴謹當然也不能解釋這種現象。這些困難其實都是對文類本身的癖性沒有認知,不能就文類本身的特殊性來看文類所導致的結果。只有承認傳奇敘事基於層次分斷的結構性偏向,雖與其他敘事類型相通,卻不講求面面俱到的道德,才能認清《天龍八部》敘事觀點超脫俗緣的所在。
佛經講本生緣都是「過去久遠」、「無量世時」的事,其中的時空轉換都是不能用現實感去衡量的。《楞嚴經》所謂「現天身」、「現龍身」等等當然也涉及緩慢的果報與漫長的等待,幾乎沒有當世變回原身的可能,不像阿朱的化妝術那樣,在片刻之間就要達成目的。如果我們把傳奇敘事裡的層次再推一步,把其中的敘事過程,追求與拖延兩個層次同時存在,在等待、偏離中成就目標,那麼不論是人物典型的似立而非立,還是癖性的欲化而不化,都可以說是為了終結時間而陷入時間,呼應了身像跨越未度他人先失己身的弔詭。
但是傳奇文類所以是「充滿異質性,而且不受現實原則拘束的敘事空間」,所以能「感受不一樣的歷史節奏」,並且突破現狀,「接受奇才異能,實現改造世界的理想」,正是因為跨越者的等待本來就是一種參與。反抗常情常理的偏離,本來就含有改變認知習慣的強烈顛覆力。亞瑟王傳奇裡的騎士到處漫遊,並不否定尋找聖杯的終極追求,也就是偏離與成就兩個面向並行不悖。
《天龍八部》裡的無名老僧也說「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剋制」,但是「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得越多」,目標與過程在背馳中也含有接合,正所謂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是也。
如果就小說來求解,那麼段延慶的惡無可逃避,最後卻在刀白鳳告訴他段譽是他骨肉之後,產生了現實感的大轉換,使他的惡業在等待中脫落於現實之外,以存而不化告終,是似反非反,欲渡未渡最明顯的例子。段延慶的事例很像史賓色《仙后》裡無常女神大鬧天庭的故事。無常是巨神族的後代,當初巨神之祖將統治權讓給弟弟農神(Saturn),條件是農神必須吃掉所有子嗣,還位於兄,結果朱彼德(Jove)出生後被母親用計藏起來,逃過劫難,後來就篡位當了天帝,並且平定巨神族的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