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意義
每天都會出現在天邊的一抹艷麗的夕陽殘照,對於生活在山野叢林裡的動物,牠們只會攀摘樹枝上的果實或上演弱肉強食的戲碼,這個璀璨的晚霞對於牠們是不存在的。可是對於我們人類,每當遙望那暮靄迷濛的碧淨天穹裡,出現了一片美麗的晚霞,萬紫千紅,瞬息幻變,躑躅於這奇景異象之中,心靈深處莫不有諸多感觸與感傷。人們在心靈深處有了「時間」的意識,知道說每當黑幕吞噬晚霞之後,又一天終了,每一個人又少了一天的「時間」了。對於已逝的「時間」不復返而感傷,對於生命的存在,終將被這浩渺無垠又永不窮盡的時間巨流所拘限困囿,並以有限的「時間」, 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生活在每一分鐘裡都是在寫歷史,每一個人所寫的歷史不盡然都是相同的。你要留下怎樣的史詩,是纏綿悱惻,還是多愁善感,是孤獨惆悵,還是光明璀璨,全在你的當下。你如何將每一個當下當作霎那間的永恆,抓住這霎那間去創作心靈的滿足,去揮灑光芒的異彩,以期刻劃出美麗的軌跡。若能留下些許的永恆,你的人生將是彩色的,對於時間的飛逝,歲月的無情,你就不會有太多的惆悵與不捨了。
每一個人都會說:活在當下,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老是活在懷念過去,忘記現在,夢想未來。要活在當下,是要我們珍惜現在的每一個時刻,要緊緊抓住每一分鐘,並好好地利用每一時刻。唯有此體認,才能將你的人生妝滿色彩,豐富你的人生。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知道,世間萬物都處於變化的過程之中,有了這個意識,「時間」的意識就開始產生了。而沒有生命的非生物當然不會有「時間」的意識;縱使有生命而沒有思想的生物也不會有「時間」的意識,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類才能既處於變化的過程之中,又能意識到這種變化的過程,從而產生「時間」的意識。由這個意義上來說,時間意識乃是人類所獨有的東西。換言之,人是可以認識時間之為物的唯一存在。人也能夠意識到人「自覺地在時間內存在」。因而可以認為,「時間」意識的形成乃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標誌。
人們常常把時間看作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這種看法未必沒有道理。因為萬物和人的變化過程是客觀存在的,而人類一開始所意識到的「時間」正是這樣一種客觀性的時間,即使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不動感情的計算著時間時,這種時間也是客觀性的。
不過,正因為「時間」意識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而人類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因此「時間」意識又必然同時也是主觀性的。當人們僅僅談論萬物處於從過去經現在到未來的時間過程中時,他們也許還停留在客觀性的時間意識之中;但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也處於從過去經現在到未來的時間過程中時,他們便已經進入主觀性的「時間」意識之中。因為此時對於他們而言,時間已經帶上了感情的色彩,而不再是與己無關的冷冷冰冰的東西。
比起客觀性的「時間」意識而言,主觀性的「時間」意識不言而喻更是成熟之人的標誌。正如小孩子也許認識鐘點和日期,卻不能理解「時間」意識所包含的意義,更不能了解時鐘上經過的分分秒秒的時間對生命的涵義一樣,人類的早年也許知道日曆及時間,但卻未必能領會時間對於自己的含義。因此,主觀性的「時間」意識之所以成為人類文化(宗教、哲學、歷史與文學等等)所關注的主要對象,其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松浦友久曾經指出:「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詩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過對時間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應而產生出來的。」「中國文明在『詩歌』與『歷史』方面具有特別卓越的傳統已成定論,而結合這兩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認為正在於這敏感的時間意識之中。」「關於中國文明對於時間意識特別敏感,當然不是沒有人指出過。相反地,應該說這是屢經反覆強調的看法。特別是在古典詩歌研究領域裡更是如此。」換言之,中國文明比起其他文明而言,中國文明對「時間」意識更為敏感;再者,中國文明對於「時間」意識的特別敏感主要表現在中國詩歌之中;更且對於「時間」意識的敏感是中國詩歌的感情核心;最後,對於「時間」意識的敏感也是中國具有特別卓越的詩歌傳統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中國詩歌與時間意識具有多麼緊密的關係,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不同於其他詩歌的一個根本特徵。
在中國詩人的「時間」意識中,時間首先是一種會迅速帶來死亡的東西。「『時間性』使所有的人陷於同樣的命運,時間不斷流走而某一個體只能活某一長度的時間。」因此,在詩人們看來,時間是不斷流逝的,是一去不復返的,是短暫有限的。這樣的一種「時間」意識,給中國詩人帶來了最大的悲哀,同時也成了中國詩歌抒情的源泉。如果沒有了這豐富的源泉,中國詩歌又將以何美麗的風騷流芳萬世?
早在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之中,詩人們便已具有了強烈的時間流逝之感。他們唱道:「今者不樂,逝者其耋。」「今者不樂,逝者其亡。」(《秦風‧車鄰》)「今我不樂,日月其除。」「今我不樂,日月其邁。」(《唐風‧蟋蟀》)他們之所以不斷的反覆的宣稱要及時行樂,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時間的不斷流逝,這種時間的流逝將他們帶向死亡,屆時他們將被剝奪行樂的權利。
在後來的《詩經》之中,對於時間的思考戴上了更為強烈的個人色彩:「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離騷》)「歲忽忽而遒盡兮,老冉冉而愈弛。」(《九辯》)詩人為不斷流逝的時間所困擾,心靈始終不得安寧。他們擔心時間的不斷流逝會帶來死亡,從而使他們的理想或抱負無以實現,最終只會留下遺憾。
到了漢代的詩歌中,對於時間的思考,並不再有諸如實現理想或抱負之類的考慮,而僅僅是為了時間將最終帶來死亡而煩惱:「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驅車上東門》)「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青青陵上柏》)「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生年不滿百》)「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迴車駕言邁》)「人生寄一世,淹忽若飆塵。」(《今日良宴會》)由於意識到時間的不斷流逝將帶來死亡,於是將這個情緒反應在詩歌之中。
在中國中世紀之後,對於時間的這種思考成了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諸多詩人以時間的意識歌唱它的無情與無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曹操《善哉行》)「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人命若朝霜。」(曹植《送應行》其二)「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浮寄,年時忽蹉跎。促促朝露期,榮樂遽幾何?念此腸中悲,涕下自滂沱。」(張華《輕薄篇》)「人壽百年能幾何,後來新婦今為婆。」(無名氏《休洗紅》)等等。如以上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由於生命對於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必須從頭認識生命的虛妄與死亡的必然,因而類似上述的詩歌中,他們亦須同時地面對這一主題的。
對於中國詩人而言,正由於時間是一種會迅速帶來死亡的東西,而它又是一種會不斷導致衰敗的東西。人們感受到在無情的時間之流中,人生成了一個持續的衰敗過程。當然,在走向衰敗之前,人生也有一個短暫的成長過程,比如年輕與青春便是如此,在此時此際,時間還會帶來希望;可是一旦越過了某個臨界點,人生便只能不斷地走向衰敗,比如青春消逝,年華老去便是如此,在這時候,時間便只會帶來失望了。既然,知道越過了這個臨界點,人生將逐漸走向衰敗,詩人透過詩歌一再告誡世人,要珍惜時間、珍惜青春、珍惜年華的「及時」意識。不然,時間最終將帶走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如何抓住這個臨界點,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領悟,既然時間會不斷流逝,我們當然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啊。所以,隨時要善用「現在」,「現在是當下。時間就是當下。」並深切了解「當下」才是你唯一擁有的一切,且將你的人生聚焦於當下,只有珍惜現在的時光去做你想做的事,過你每一個當下的生活,才能在過去和未來稍作逗留。
人生就是當下,也只有當下。這是現代人對於時間的意識應有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