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與感想
日昨下班返家,餐後悠閒的坐在客廳含飴弄孫,觀賞電視節目的當兒,妻忙完家事坐到身邊來,開口言道:你有沒有看報紙,人家曾醫師借調期滿,即將返回台大服務,你是不是該找個時間再去門診,讓他再看一看,要不然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我說:最近都沒有在看報紙,報紙寫些什麼我都不知道,拿過來給我看一看吧!古人常說:「三日不看書、面目可憎」,爾來,我是經年不看書報,應該是面目可恨了吧!拿來日報,頭版半個版面,斗大的標題寫著:「台大外科醫師曾峰毅…愛在金門」,平常書報僅止於翻閱,心思不在的我,重整了思緒,正襟危坐的仔細端詳起報紙來,邊看邊尋思著,是否真該再找個時間去看診和感謝他一下,只是看到一半,卻讀到了曾醫師已經停診,準備打包回去的消息,見此,跟妻說不用再去了,因為已經休診,而此時,心中卻漸漸泛起了一絲惆悵之意,一股若有所失的感覺慢慢起自心頭,思緒又再度飄移起來,回憶的扉頁又再度打開。
近幾年來,年事漸高,好吃又懶動,已經很少跑步運動了,偶一為之的,就只在每週週六、日獨自的早晨步行活動,去年十一月間的某週六,心血來潮的邀集了妻和二女兒,一道晨間步行活動,也獲得她們的首肯而踏上旅程,自住家經葡京來到了空大,行進間,左惻臀部的髖骨漸漸疼痛了起來,左腳腳掌也漸漸麻痺了起來,起初還自行隱忍,勉力跟在妻女的身後,越走卻越是覺得疼痛,讓人有點支撐不住,只得告訴妻及女兒,請她們自行先走,個人自個在後慢慢跟上,忍著痛持續前行,心中尋思著,唉!終究是躲不掉,高中十七八歲時,在自家空地上鋪上薄沙練習跳高時,一時心血來潮,用正面前滾翻的姿勢所摔傷的脊椎,靠著當時年輕力壯,不以為意讓其自行痊癒所留下的酸痛,和長期的坐姿不良,終於在今天爆發顯現,嚐到苦果了,愈走,愈是痛澈心扉,寸步難行吶!好不容易,來到石雕公園,坐下休息了五分鐘,疼痛消失,續走到了夏墅,卻又發作而必需停下再次休息,待走到家,馬上迫不及待的撲到石椅上休息,心想…老矣!
不以為意,想讓它自然痊癒,可是發作的頻率卻是愈來愈短,愈來愈快,最後,連提著塑膠水桶澆花都疼痛難忍,都要煩勞二女兒來幫忙三天一次的澆花工作,人家說「蠻皮」,我想個人大概就是這一類人物吧!白天上班,夜間及週六、日又常有後備、宗祠、寺廟、社區的事務讓我因循以渡,卻又愁眉不展;見此,女兒的友人建議我去看一下神經外科,農曆年前第一次看診,哦!是一位年輕、瘦高挺拔、臉上堆滿笑容,帶點稚氣的曾醫生,仔細問診,照完片子後,囑咐我先行用藥一個禮拜,看能不能日漸痊癒,年後再行門診看片,遵囑為之,可是,猶是不見起色,疼痛依舊,強顏渡年;大概年初八、九吧!在妻及兒女的陪同下再次看診,曾醫師指著片子說:你看,你的第四、第五節椎間盤有曲凸、位移和腐蝕的情形,就是因為這樣而壓迫到神經,所以才會造成疼痛及麻痺,為一勞永逸計,唯有開刀一途,如何?要安排開刀嗎?一聽說要開刀,開刀的位置又是軀幹中樞,說真的,個人心中確實有一點慌亂,因為,以前在部隊就見過動過脊椎手術的弟兄,最後是歪著身子辦理退伍除役的,而且也聽人家說,不要開刀,只需看中醫治療即可,例如電視廣告中的中醫診療即是,正猶豫間,曾醫師又開口道,此時不開刀,以後會更加嚴重,而且必須到台灣去開刀,聞此,忽然想到最近有一位女同事也剛給曾醫師動完脊椎開刀手術,因此順口問道,請問個人的手術較之該位女同事病況若何?哦!你的情況比她輕微多了,她比你還嚴重,聽曾醫師這樣一說,個人心中著實放心不少,緊接著,曾醫師又說道,怎樣?就安排在明天早上九點動刀如何?聽他這樣一說,我的一顆心又揪了起來,心理建設都還沒建設好,而且公私務又接二連三,實在是不想也不能立即動刀呀!因而推託再三,妻和孩子們則是在一旁猛唸我,是身體重要還是事務重要?不要再拖拖拉拉的啦!就明天動刀吧!然而,凡事總是有其責任存在,因此,個人還是堅持延後,再經過與曾醫師的反覆推敲,而擇定二月下旬住院開刀,成為曾醫師121檯刀中的一檯矣!
手術動刀日,穿好手術衣,整理好接受動刀的思緒,懷著平靜的心情,九點準時被工作人員推入了手術室,在護士小姐親切的笑臉與問候下,不知不覺的失去了意識,直到十一點半左右才在病床上甦醒過來,眼睛張開,妻告訴了我二則好消息,第一個好消息,當然是手術成功,而第二個好消息,則是曾醫師術後拋下手術刀,急切的返台去了,問明原由,原來曾醫師剛剛升格為人父,其妻在台剛剛分娩,為他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寶寶,所以返台去了,真是為他喜,為他賀;貼心的曾醫師囑我別擔心,他已經請同院的骨科林醫師為我院診,要我安心術後復原,以便返家;住院四、五天,在林醫師及護士小姐們的悉心診療照護下,順利辦妥出院手續,返家上班。
術後一個禮拜,到院門診,給林醫師檢查復原狀況及拆線,並交代個人,俟曾醫師銷假返院時,必須再次給他門診檢查與確認;三月中,曾醫師銷假返院續診,詳細垂詢,仔細確認復原情形良好,卻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必須減重,以免中圍水桶腰,又壓迫脊椎造成椎間盤位移那就不妙了,而且要求個人一個月內減重3至5公斤,一個月後再做最後一次複診,個人唯諾以應,卻是全無減重達成要求的信心,及月複診,減重情形完全是不及格,幸者是復原情形良好,爾今,個人又漸漸恢復了步行活動,門口庭院中的花兒,又再次享受個人施予的水分與養分,拿起水桶,腳也不覺的吃力與疼痛了;只是事過境遷,迄今未再見曾醫師他那溫和、親切卻又帶點稚氣的臉龐了,聽到的卻是他即將要離金返台的消息,思之、念之,人家說大恩不言謝,我想,只有在心田中的一角,存續著那一份感念之心祝福他了。
從曾醫師在金服務一年的動刀紀錄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三點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其一:可以在金門動刀治療的就留在金門,不必轉診到台灣動刀治療,如此,一方面可以節省醫療資源,避免浪費,另方面,生命是脆弱的,必須爭取分秒,把握關鍵時刻,才能救命於危中,而這一點,則要建立在醫病的互信基礎上;其二,小小金門,一年內即需動刀120餘次,可見神經外科醫師之培養與長駐之重要與必須;其三,一位醫師,除了要具備超群的醫術,還必須懷有一顆濟世的醫心,所謂的仁醫濟世、視病猶親、仁術仁心是也;在金門,個人僅接觸過外科、骨科和神經外科的醫師,這幾位醫師(個人相信全院醫護都一樣),他們都具備了以上所說的特質,而曾醫師確實是讓我們感受尤深的,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金門醫療的希望,也希望主管機關,能夠重視曾醫師的建言,早日妥為因應,讓我們真正擁有和享受到良好的醫療環境和品質。(103.06.21寫於後豐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