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的消防
今年2月,見到金門日報刊出一則引人注目的新聞,標題是「師法歐美日,消防局消防教育館提供民眾防災知能」,分為十幾項主題設施展出,其中最為吸睛的莫過於早年穿梭火場對抗祝融的「骨董消防車」,還有舉世獨一無二的「地雷展示區」,不僅讓民眾見證過去消防救災的歷史,以及消防任務的艱鉅,尤其能讓民眾親身演練操作,真正體驗消防的知能與重要,以達到面臨危急,能夠緊急應變、臨危不亂的教育功效,未能躬逢其盛,實在可惜!
回顧兒時,由於孤陋寡聞,不知消防是何物,更不知消防隊在那裡?直到後來,才有「救火隊」、「救火車」的傳聞,足見消防隊是以「救火」起家,以「救火」為其主要任務,然而時至今日,消防隊的任務可說是千奇百怪、包山包海,舉凡危急的、艱鉅的、民眾不敢做的、高難度的,只要一通電話,來者不拒,絕不推辭,「爭先恐後」地飛馳來到,試看每日新聞,在最危險的地方,總見他們水裡來、火裡去,出生入死,冒險犯難,「以民眾存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誰不感動落淚?誰不肅立致敬?同時也喚起了兒時一些支離破碎、渺茫不清的消防記憶,特在此提出與我鄉親共同回顧。
一、全村動員救火災
兒時未曾聽過119消防隊,也未見過消防車,更無人擁有電話機,即使浦山村公所有一台老舊的手搖轉接電話,經過三轉五轉,好不容易轉到消防隊,再等消防車來到,房屋大概只剩下灰燼了,因此,一旦發生火災,村民唯有「自力救濟」一途,居住浦邊期間,曾經目睹火災情景,一間「草間」(草間乃堆放晒乾的農作物稈葉,如高粱稈、玉米稈、地瓜藤、土豆藤,一方面作為炊煮的燃料,一方面充當牛馬的糧草,一旦起火燒盡,家人斷炊、家畜斷糧,是農村社會極為重要的民生必需品),莫名起火燃燒,村民立即奔相走告,一傳十、十傳百,左鄰右舍自動自發,拿出水桶鍋瓢,紛紛加入搶救行列,有人井邊汲水、有人擔窟仔水、有人接力提水,還有一些「勇士」搬來家裡梯子,登高灌救,男女老少,不分你我,無人袖手旁觀、個個焦急如焚,全村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就在大家同心協力、奮不顧身的努力下,終於撲滅火勢。兒時記憶,歷歷在目,如今回想,深深感動,真正體會昔人所云「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消防有你我,災來不用愁」,誠然,在沒有消防隊之前,全村就如消防隊,人人都是消防員。
二、被褥布袋滅火器
在沒有消防設備之前,家中任何可用之物,皆可充當「滅火器」,尤其是破舊被褥、廢棄麻袋、大型鼎蓋,更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滅火器」,母親只要見到家中一些火苗興起,或是大灶柴火掉落,趁著火勢不大之前,立即拿起被褥覆蓋,讓火苗「窒息」消失,或是舀起水缸的水澆熄,所謂「人人滅火於初期,一切災害自然熄」,及時撲滅,免釀巨災。
三、消防砂水圖自救
在消防設備匱乏的年代,不知為了預防砲擊或火災,縣政府曾強制規定家家戶戶在門前必須自備消防砂和消防水,以應急時之需,由於兒時住家與浦山村公所毗鄰,村公所出資請人依標準規格在我家外牆建造了兩個大約一公尺見方的水泥槽,一邊裝水,一邊盛砂,具有帶頭示範的作用,藉此地利之便,與村公所分享共用,省去另設之麻煩;一般住家則極克難,或用大水桶裝水,或隨意堆砌一堆細砂,只為應付上級檢查,後來成為小孩玩砂戲水的場所,久而久之,砂不成砂,水不成水,最後徒具形式,不了了之,不過,可別小看這些砂水,對付一些火源,發揮了相當大的邊際效用,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多一分防災,少一分損害」,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四、抓蛇除蜂自處置
今日只要見到大蛇蜂窩,不假思索,還是找消防隊,一則訓練有素,二則裝備齊全,保證萬無一失,早年無此便利,居住浦邊期間,由於依「山」傍水,綠樹環繞,不知名的大蛇小蛇經常出沒,室外的蛇,通常保持距離,互不侵犯,只有侵入室內或住家門前的蛇才會及時處置,記得某日,就在門前洗衣處石寮枋下,蜷伏一隻大蛇,母親驚慌失色,父親拿起圓鍬,使勁敲打,終於將蛇制伏;又有一次,同時來了三隻,父親不在,隔壁村公所的幹事村丁,聽見母親驚聲尖叫,立即採取打蛇行動,最後煮湯進補。
蜂窩也是時有所見,不知名的蜜蜂到處飛舞採花,反正頑皮的小孩一見蜂窩,自會拿起竹竿將其敲下,眼見蜜蜂流竄四散,而一群小孩也「樂」得落荒而逃;蜜蜂也常躲藏在煮飯的薪柴之中,手指被蜂螫咬是常事,瞬間紅腫劇痛,至今仍心有餘悸,在醫療匱乏的年代,這算小傷,無人看醫生,最多擦擦萬金油,即算了事。
五、砲彈襲擊自承受
砲彈襲擊是戰地獨有的災難,若在今日,還是打119救災救難,昔日哪來119?記得兒時,父親住院,母親陪伴,我又在台求學,家中只剩下年幼的弟妹,無情的宣傳砲一夕之間,擊中我家洋樓及豬舍,洋樓穿頂直入,正中弟妹床鋪,而豬舍也遭擊垮,所幸弟妹均安,而豬隻也剛售出,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似此住家遭擊事件,屢見不鮮,比比皆是,無人報警,無人求救,只有自認倒楣,默默承受,事後花錢請人修補,當年沒有「國家賠償法」,也無「社會救助法」,不知找誰賠償救助?
六、有車即是救護車
病患緊急送醫,當今還是打119派遣救護車前來救援,救護車直闖紅燈,凡車皆讓,救護車上配備齊全、救護人員救人熟練,不失為急救良策。早年無此方便,只有自行設法,記得民國58年,父親前往沙美開會,會議結束,父親身體極為不適,臉色蒼白,乃至影星照相館欲騎寄放的腳踏車,金城表哥見到父親步履不穩,面無血色,立即找金藩表哥用機車載父親急速回家,沿途的顛簸,加上病情的惡化,父親一躺床上,立即吐血,痛苦的呻吟聲,被隔壁的周永耐村長聽見,迅速打電話到沙美叫計程車,並召回正在洗豬舍的母親,當年的機車和計程車都可替代救護車。
早年交通不便,無人有電話,偏遠鄉村一有急病,利用最多的應是分布各角落的軍車─小吉普、中吉普甚至大卡車,只要民眾急需,軍車也樂於充當一下救護車,將病患送至就近醫院,在一車難求的年代裡,有車可乘,已是萬幸!
七、國軍救災又救難
早年馬路兩旁,木麻黃樹高聳矗立,形成舉世聞名的綠色隧道,一旦颱風來襲,路樹首當其衝,橫七豎八,躺滿馬路,交通嚴重受阻,若在今日,準是消防人員或環保人員出面救災救難、清除路障,昔日全賴阿兵哥,由於人多勢眾,不費多久工夫,路面一乾二淨,立即恢復舊觀。母親常說:「水火若大賊」,金門由於地形因素,幾無水災發生,若有河堤潰決、路面塌陷,或是任何大小災情,還是軍人出面修築,軍人戰時保國衛民,平時還要救災救難,當年的軍人,也是包山包海,取代了今日的消防、環保及工務人員。
今日火災主因,大都與電器瓦斯有關,兒時尚無這類產物,火災相對減少;今日大樓林立,生活複雜,意外事故層出不窮;兒時居住平房,生活單純,意外事件微乎其微,相形之下,兒時消防,並無急迫性的需要。今日消防隊員專業,消防設施完善,一切救災工作,全都仰仗他們,今日消防員,就如「活菩薩」,救災救難、拯民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