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榮民系列》活出健康與希望—黃培
黃培,民國二十一年出生,父親賣雜碎,猶如現今鄉下的雜貨店,售菸酒,什物亦都有,鄉親有需求,來到店裡不用上街頭;他從小耳濡目染有概念,穿梭來往於顧客間,未料九三遇砲擊,落彈家門,從此與生意無緣………。
日據時代,日人從俗稱的「升旗山」登上前水頭,船舶停在港口非常久,佔領金門,水頭也住人,港口多海軍,日軍駐守金水國小的附近,下南洋的鄉親面臨有家不得歸的窘境,南洋與金門失連絡,家中婦孺沒支援,孤兒寡母賣田產。而兩地相隔太遙遠,訊息又切斷,相見待何年?
安居樂業的金門百姓,任誰也沒想到,今生今世多乖舛,痛苦折磨在人間,當遇上日本軍,思想尊嚴擺一邊,他們說東不得西,要照他們的旨意。黃培子代父職去安岐,建造機場很費力,當一架飛機降落在該地,隔日工程即喊停,沒人知道真正的原因。
日據時代,黃培上小學,國軍來後念私塾;當國軍撤退來金門,多艘登陸艇,滿載著撤退的部隊,由水頭碼頭上岸,駐守水頭村;軍隊來不久,遇古寧頭大戰,砲彈不長眼,兩軍對峙多傷亡,傷兵抬進前水頭「大宗祠厝」一帶,鄉親煮稀粥,暖胃不致受飢餓,傷患感念在心頭。
前水頭駐軍多,十幾個單位在戍守,有感於商機稍縱即逝,村人紛紛做生意,賺取微薄的利潤。日軍原做一條路通到升旗山,國軍再從圓環到舊碼頭,築了一條道路,同時建了一條小鐵路,每有登陸艇靠泊,接駁之後,用鐵軌推貨到倉庫。而香港商船亦曾靠岸,雖然人來人往,但重要市場在後浦,沒有帶動水頭的繁榮。
民國四十三年九三砲戰,碼頭多砲擊,舊稱「水頭渡」的舊碼頭停止運補,隨即遷移到料羅碼頭,但前水頭居民的田地已被一分為二,強行做馬路,再也無法還地於民。當九三砲戰來襲,黃培家的雜貨店門口,突然落彈,火花四射,為免憾事發生,他們立即結束營業,生意做了數十年,不捨地劃下了句點。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天氣很炎熱,當時前水頭已有築砲壘,居民也以鄰為單位,一鄰做一個防空洞;他到砲兵附近牽一頭牛要犁田,遇砲擊,棄牛保命、躲入防空洞裡。當匪軍停火再砲擊,鄉親一人中彈、數人受傷。而當時鄉親向政府購一套八十‧五元的草綠服,有人半路遇憲兵,問他哪個部隊,鄉親回答八○五部隊,憲兵一陣錯愕。
黃培在古厝的櫸頭築了一個防空洞,當民國四十九年六一七,當晚八點多,砲彈如雨下,他攜妻小、躲入期間很安全;但六一九當日,聽砲聲、沒上山,與妻子抱著女兒再次躲進櫸頭的防空洞,前腳入洞中,後頭的房間就中彈,木板床被擊壞,幸運全家逃過一劫,但捏了一把冷汗。
育有三女一男的黃培,與生意無緣,接著去種田,但種田吃不飽,他做水泥工,亦到酒廠當臨時搬運工,靠著苦力養活一家人。而民國九十九年,他切除了胃,掀開衣服的霎那,手術之後的疤痕清晰在肚皮,留下了印記。他多次進入高雄榮總做檢查,手腳在冬季會發麻,請了一位外籍看護來兩年,新看護來接手,老看護以英文寫下照顧的記錄,以及老人家該注意的事項。前一位看護雖回家鄉嫁人,其體貼細心,令他至今難忘。
黃培住家旁的「黃氏三房宗祠」,數年前遭吊車撞毀,重新修復,原本去年要奠安,但沒「利年」,今年東西、明年南北,需再等待「字」是否有合。
黃培住家附近尚有一間「金水寺」,前殿供奉「關聖帝君」,後殿供奉「觀音佛祖」,平日香火鼎盛。而塔山電廠即是向前水頭租地建蓋,於八十四年奉准辦理工程計畫、八十九年完工運轉。
小三通,為兩岸開啟了新的契機,每天你來我往的車輛,影響村莊的寧靜,尤以黃培居住馬路邊,碼頭的車輛來來又往往,每當大車奔馳而過,如地震一般,震動著屋宇,黃培苦笑地搖搖頭,小三通,他沒有得到任何的福利,只有吸廢煙的份。
人的身體一旦不健康,再多的財富也無用,黃培,一位歷經戰火的老人,他居住前水頭,人生歲月多折磨,無論精神與肉體,渴盼活出健康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