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的街店
「街口那家DVD出租店大概撐不住,倒了。」散步回來,他告知太太這項消息。
這是一家頑固的DVD出租店,當其他同類型的店家都已複合出租漫畫小說時,它仍獨營影片出租一項生意,別無其他出租品項。以前經過它的店門口,玻璃窗上只見好些年前的舊電影或是港劇的海報,新電影甚或最近流行的日韓劇因為不見招貼,也不知道到底是否有影片可以租借。
他的住處是一個文教區,方圓不到五百公尺平日散步的範圍內有兩所小學,還有國中和大學各乙所,所以附近有不少租書店和DVD出租店。自從大學對面的「百視達」結束營業後,附近單獨經營DVD出租生意的店家就只剩街口的這一間店了。原本靠近夜市也有一家同樣的店,店門口的騎廊還分租給飲料攤商,三年前已經結束營業;他算是認識那間店的老闆,已經中年發福,胖胖的,曾經租過他住處公寓的三樓,傳說用來安置另外一個老婆和兩個小孩。
「科技越進步,利潤反而變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胖老闆這麼感慨。
不過啊,七零年代末期港劇正是風行時可是這一行最繁榮的時候,尤其是新聞局禁止三家無線電視台播映港劇,而有線電視台,當時所謂的「第四台」,又才新開始,還沒普及。
胖老闆悠悠訴說,似是沈浸往日美好的時光:「當時啊,人人瘋港劇,日本摔角也很流行。市區內錄影帶租售店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競爭多,但是市場也大;客人想要租到當紅的港劇還得排隊呢,交情好一些的老主顧我們還會打電話通知他們來換帶。通常我們會希望客人看完片子以後,在家裡先回好帶子,這樣子送回店裡我們就可以直接再租出去,不用再多一道回帶的功夫浪費時間。」
那時候,CD剛在試水溫,VCD還未上市,市面上流通的是錄影帶。當時,錄影帶分成大帶和小帶系統,不知道為什麼,不到一兩年的時間,市面上已經不易見到小帶系統的錄影帶。當時多數人怕傷錄放影機的磁頭,因此另外買迴帶機來倒帶,他還記得當時他們家用的迴帶機是做成大紅跑車的樣式,造型十分喜氣又有現代感。
那時候,他剛退伍,空閒時就幫母親到市場附近的店家,一次大約換個十片左右的帶子,裝進店家贈送,印有店名住址電話的手提袋,一晃一晃租回家,可以讓母親打發好幾個下午。如果不是熱門的片子,母親看完後再傳給住在附近已經出嫁,也是全職家庭主婦的大姊,如此更是上算。
「那時候的生意真的很好做,連發行公司的業務都是開進口車,那些發行商啊,後來有些轉去做第四台了。」胖老闆如數家珍地說。
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廣告公司的行銷研究部門,每年例行的工作之一是要調查閱聽大眾的媒體使用習慣,還記得那時有個題目是詢問受訪者,家中是否裝設小耳朵,或是第四台。
那時候,第四台還未合法,但是已經漸漸普及,因為播映已經不見於無線電視台的港劇和摔角節目,月費相對於租借錄影帶來說比較低廉,因此搶走不少錄影帶租售店的生意。連帶的,市區內屋頂上接收衛星電視節目的小耳朵似乎也減少了一些。
後來,他換了工作,主要負責商業市場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那時,一般私人企業已經紛紛使用個人電腦,主要用來處理辦公室的資料儲存、文書作業和會計出納的工作。朋友的親戚打算投資錄影帶業,建置出租店的管理系統,找他合作。於是他迅速掃瞄當時的錄影帶出租市場,這才發現原來這一行已經是一個走下坡的行業,由極盛時期的市場規模在十年內銳減了近六成,再加上他自認本來就不是「生意仔子」,所以合作計劃告吹。那時,基於本職工作上的需要,他得時時留意當時經濟部正在推動的「網網相連」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構想是打算串連各個公私機構原先己經建置的內部網路,變成一個大型的商業資料庫。可想而知,這個龐雜的計劃短期內不易見到成效,幾年以後美國傳來開放系統的「WWW」網際網路,「網網相連」這個字眼從此消失於相關的商業語彙。任誰都沒想到,又是短短數年,網際網路席捲全球,多數人的生活就此不同。
此後,他又換過兩個工作,終於等到南部一所中學的行政工作,從此安心於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並且開始收藏早已取代錄音帶的CD唱盤。有一次北上,光華商場CD店的老闆向他訴苦:「網路非法下載,又有大型連鎖店來瓜分市場,這一行我看是差不多了,下次我要改賣VCD,利潤比較好。」
後來,到台北出差的機會比較少,又是匆匆來回,所以他一直不知道那位老闆是不是真的改行,不過接下來的幾年,城裡他常去的幾家CD獨立店陸續結束營業,連中盤商和一些連鎖店也終於不支倒地。
那時,他的父母親和大姊接連過世,而他也終於安定下來,結婚成家。本來以為雙薪可以支撐起未來穩定的生活,誰料學校因為招生不佳,打算裁員,他又因為工作上擋人財路,遭到排擠,因此憤而離職。
事實上,VCD之前,早已無人提及的LD曾經短暫現身,但是不多時旋即隱退,因此記得的人不多;而VCD的榮景也沒有維持太久,又讓容量更大畫質更優的DVD取代,以迄於今。目前市場上雖有藍光DVD在暗處窺伺,但是仍未取得完全霸主的地位。從此,錄影帶出租店裡只見一片片的碟片,錄影帶幾乎全部消失,只是有些店家的招牌看板仍未更新,依舊掛著錄影帶出租店。
近幾年,大賣場的花車常見一些不到百元鈔的DVD影片,其中除了過時的電影外,也不乏一些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教育影片,或是音樂表演活動的現場錄影。這些影片或許達不到高畫質的要求標準,但是就一般家庭的播放環境來說應該也是差強人意了。多少次經過這些花車區,他總是發覺它們門可羅雀,和生鮮食品區的消費人數實在不成比例。於是,他預感又將目擊一項產業邁入夕陽的餘暉。
就在錄影帶出租店掙扎轉型時,這個文教社區的一家傳統文具店消失了,溫州餛飩麵店的店招換成日式拉麵,照相館改行賣起樂透彩券,西藥房所在的透天厝也已翻修成現在流行的學生宿舍。如今,大路那一邊的街店現在幾乎全是手機通訊行的天下。不顯眼的鐘錶眼鏡行仍在營業,在靠近社區公園那邊的街口轉角,店面和招牌都舊了,他懷疑那位黃老闆會不會維修iGlass,以及即將上市的iWatch?
最後,大概是結束生意前的幾個月吧,他還聽見胖老闆豁達地說:「反正不用房租,年紀也大了,轉業不易,又有一些死忠,不上網的老主顧需要服務,就這麼大家一起守著,做到老天爺不讓人再做為止吧。」
誰料,有一夜睡夢中他聽見樓下有些吵雜的聲音,從此不見胖老闆一家人。所以,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胖老闆會半夜「走路」,而這件事也變成他心中另一件無關緊要的疙瘩。
無意間轉到公共電視的頻道,有位年輕,他不認識的女歌手正在演唱「月琴」這首早期的校園民歌,於是他停止換台的動作,靜靜聆聽了一會兒後,他才又轉回電影台。他覺得,現在的歌手已經唱不出那些老歌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