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中秋博餅習俗管窺

發布日期:
作者: 何丙仲。
點閱率:686
字型大小:

 溽暑方消,金風送爽;月明如鏡,海不揚波。一年一度的中秋博餅民俗文化活動,又要開始了。海峽兩岸,這個起源於上古時期對月神崇拜的中秋佳節,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特別是包括廈門、金門在內的閩南地區,中秋節幾乎與春節一樣充滿著濃郁的節慶氣氛。而博餅,更是閩南人在中秋節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因此說,中秋博餅民俗活動是閩南文化的一項重要的內容。
關於中秋博餅民俗文化,尚有若干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說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之於春秋時期的《周禮》。但它指的是時令,還不是節慶。中秋由時令變成節日,除了「月到中秋分外圓」,餅,發揮了奇妙的作用。史載: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於八月十五日凱旋歸來,有胡商向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李淵指著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便把餅賜給文武諸臣分享。晚唐時期,唐僖宗也在中秋節命禦膳房用紅綾把月餅包裹起來,分贈給新科進士們《洛中記聞》。從此,中秋節品嘗餅食便漸漸成為一種習俗,到了宋代,每逢中秋,做工精緻的月餅便成了家家戶戶拜月祭月、饋贈親友必不可少的節慶佳品。這個習俗,一直沿襲到現在。明末清初,臺灣的臺灣府(今台南)出現中秋節士子們以骰子博餅做遊戲的記載。據康熙《臺灣府志·歲時》載:「中秋,……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制大面餅一塊,中以紅硃塗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這種遊戲,將博弈遊戲與中秋賞餅這個習俗拉近了距離,它因之被認為是現今「廈門中秋博餅」習俗的濫觴。
康熙《臺灣府志》所載的時間,距離鄭成功收復臺灣,閩南人到寶島開發僅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因此可以說,臺灣士子以中秋博餅占駁科舉功名的習俗,當起源於廈門或閩南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重修臺灣府志·風俗》,到1920年連橫編纂的《臺灣通史·風俗志》(1945年出版),所載臺灣士子中秋博一元餅的習俗基本相同。只不過,乾隆年間,士子們博的必須是「四紅」才算奪元,而且大面餅已變成中秋餅。廈門、金門或閩南各地的地方誌雖然沒有類似臺灣中秋博餅的明確記載,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前人的詩詞等作品中,發現中秋博餅這個習俗在當地民間仍然保存著。如清代詩人錢琦的《竹枝詞》有句云「研朱滴露書元字,奇取呼盧一擲中」;光緒十六年(1890年)廈門詩人王步蟾的詩集中也有「月餅團圓新買得,拈骰奪取狀元籌」之句。這些事例,說明至少在晚清乃至近代,中秋博餅在閩台兩地,其活動僅侷限在士人範圍,雖然尚未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但歷來「俗重簪纓」(清道光《廈門志)的廈門,還有以科舉為貴的金門(清楊雪滄《冠悔堂全集》所謂「富廈門,貴金門」),其讀書人之間必有所習尚,則毋庸置疑。
眾所周知,20世紀20-30年代,是廈門港口經濟相對繁榮的時期。所有百業中,較出名的糕餅業就有慶蘭齋餡餅、轎巷鍾馗爺月餅等數十家(僅抗戰勝利後出版的《廈門大觀》即載有86家)。
由於競爭激烈,商家遂從明代沿襲下來的「狀元籌」這種博弈遊戲得到啟發,用六粒骰子每輪一次,擲出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六個等次中的一個,分別可得一個相應大小的月餅。由是,月餅就得以成套促銷出去。
在探討廈門中秋博餅習俗由來之時,筆者作過田野調查,發現抗戰前後,保留著中秋博餅這個習俗,唯獨有廈門老市區,泉州的安海鎮和漳州的石碼鎮(今龍海市)這三個地方。乃知當時廈門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老市區,抗戰之前泉州的安海鎮和漳州的石碼鎮正是門的衛星港,商旅往來不斷。通過調查,筆者進一步確信,當今廈門中秋節所博的成套月餅(每套大小63個),包括其遊戲規則,其首創的時間不可能早於上個世紀最初的一二十年。
釋「博」
 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釋為:「大通也。從十從尃。尃,布也。」該書對「博」這個字的偏旁「十」的解釋是:「一為東西,一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構成「十」,即交匯的意思。而「布」,即布貝,古代的一種錢幣。因而「博」,古代指的是博弈,意即拿著布貝從四面八方而來,而非以貨易貨,即從事博弈也。「博」作博弈,在古文中屢可見之,如:
《公羊傳·莊公十三年》:「與閔公博。」
《莊子·駢拇:「則博塞以遊。」
《論語·陽貨》:「不有博弈者乎?」
《後漢書·王符傳》:「或以遊博持掩為事。」
除了「博弈」這個主要解釋外,還有下列的解釋:
(1)換取。如清·黃宗羲《原君》:「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2)爭輸贏。如明·高啟《書博雞者事》:「一日,博雞者遨於市。「博雞,其實也是博弈。此外,「博」也引伸作博大(如:地大物博,等)。
博餅,其遊戲規則實際上也是一種博弈,故以為「博」字最切合廈門中秋博餅的文化內涵。
或以為原意可能是「蔔」,誤作「博」。此說非也。卜,《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蔔,灼剝,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日:象龜,兆之,從橫也。凡蔔之屬,皆從蔔。」意思是此「蔔」字是象形文字,是一種吉凶預兆,「凡蔔(占卜)之屬,皆從蔔」。「蔔」在古代有兩種解釋:
(1)古人迷信,以火灼龜甲,以其妁開的裂痕來推測行事的吉凶。
《周禮·大蔔》:「問龜日蔔。」
《禮記·典禮》:「龜為蔔,蓍為筮。」
《詩·衛風·氓》:「爾蔔爾筮,體無咎言。」
(2)選擇。
《詩·小雅·楚茨》:「蔔爾百福,如幾如式。」
常用的如:卜居、蔔地、卜鄰、蔔葬,等。
以「博」與「蔔」相較,竊以為「博」字為是。至於有「搏餅」之說,殊不知「搏」乃搏鬥、搏擊之意,為餅而「搏」,那離開原意就更遠了。
(作者為廈門市中秋博餅習俗文化研究會會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