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打鐵鋪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永盛。
點閱率:581
字型大小: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天使走過人間》:「人生的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孤立的,彼此之間不相關連。然而,經驗卻告訴我,人生中並沒有偶然的、純屬意外的事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注定』要發生。」
(一)冬季的金門,一群群黑色候鳥的羽翼,籠罩在低吟不語的浯島天空。
作夢也沒想到我會在金門過冬。對於金門,和大部份臺灣人印象差不多,曾是一個最前線的軍事要地,其後因為兩岸關係的和緩,開始發展出屬於金門特有的戰地文化和觀光景點。
不過,最讓我心有所感的一幕,卻是一部由吳念真導演擔任旁白,以金門金合利鋼刀廠作為背景的藥酒廣告:「那場戰爭,距離我們將近六十年,只留下這些砲彈當成記憶,我們用汗水、氣力和功夫,把當年的武器當工具,我們的菜刀鋒利又耐用,家裡店頭都合用……」。
聽著吳導以莊稼人感性口吻,述說著在景氣低迷下,勞工朋友們不辭辛勞,只為圖一餐溫飽的卑微願望的同時,那畫面閃動的鼓風爐、砂輪機、銲接器,以及老師傅站在炭火前,揮汗如雨地把燒紅的鐵塊放進炭火裡,再將要冶煉的鐵具放到機器錘打、打模與塑型,那「鏘、鏘、鏘……」的打鐵聲,與鐵屑、火星飛濺四射的場景,竟是那麼熟悉,不禁讓我跌入了幼年的時光隧道之中……
(二)回憶是必然,但溯源的過程中,其間的篳路藍縷,卻使得身後時鐘的秒針走得特別地顛簸…… 打鐵鋪歷經了六、七十年時代的遞嬗,數十年光陰的流轉使原本簡陋的鋪子變得愈來愈現代化,不但剪刀、菜刀、西瓜刀、檳榔刀一應俱全,就連鐵錘、鐵尺也印著Made in Taiwan的字樣。儘管如此,鼓風爐、煤炭,佈滿灰塵的油漬及鐵銹,都不約而同地在逝去的歲月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就像每一枝鐵鎚及菜刀都深烙著店名-「合利」,代表著一份堅持、責任與傳承。打鐵鋪是阿公、阿爸及我三代間最佳的見證者與代言者,「它」庇蔭著我們家族達數十年之久,也因為「它」,一個家族得以綿延繁衍。
  記得阿爸曾經說過,我們家族從唐山祖渡海來臺算起,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六代了;阿公年輕時,曾向一位外省人學習打鐵的技術,並開始定居於現在的住所。自我懂事以來,家中的打鐵聲一直是我熟悉不過的聲音,有時白天太安靜,反而感到一種不安的感覺,或許是從娘胎開始,便與「鏘鏘鏗……」的聲音結下了不解之緣吧!
(三)年少輕狂,為賦新辭強說愁,當歡笑遠揚,這隱隱作痛的離愁,剎那間,彷如盛夏的鳳凰花在心頭肆無忌憚地燃燒!
到了大學,負笈他鄉,偶爾放假回家,每一次看見阿爸,都覺得他好像又老一些;看著被歲月爬過的髮鬢,已不如照片中那樣油亮,腰幹也不如往年挺直,略胖的身體在火爐旁顯得遲鈍,額頭上的皺紋深刻得像被雕刻刀劃過一般,而他額頭上的汗水更被爐火映得火紅,才五十出頭的阿爸,繼承著阿公留下的產業,默默地,一錘一錘地敲打著他的青春。就在一瞬間,這樣容貌與背影使我想起了一個人,彷彿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我的阿公。
  最喜歡靠在阿公的臂彎裡聽著阿公說故事了。
  「阿公啊……從小就沒唸什麼書,為了家中的生活,只好學些手藝。」他順手從盤子拿起幾顆花生米,剝了殼,小心翼翼地塞進嘴裹,嚼了又嚼。
  「其實那時打鐵的日子也算不錯,每天都有收入,比起那些沒技術又沒田地的人,算是不差,不過阿弟仔將來還是要好好唸書,才不會像阿公這樣靠勞力生活,很辛苦的。」阿公拿起了陳年的金門高粱,像是瓊漿玉液般地,徐徐飲來。接著又微微噘起嘴角:「唉!人到老都將落葉歸根的。他又嘆了口氣,摸摸我的頭又說:人心有時還不如這杯陳高,喝了十幾年,像一個知心的老朋友,味道永遠是這麼香醇。」
  小小年紀的我,似乎想到了什麼,以發現新大陸的口吻:「我知道了,原來阿公不喝爸、媽買來的進口酒,原來金門高粱是阿公的好朋友!」
  霎時,阿公笑得更開心了,「呵呵……」那笑聲至今仍迴盪在我耳邊。
(四)儘管,命運總像這冷色系的季節,在這樣的節序裡,朔風呼號,木葉凋零,空氣中散佈著凜冽的寒意,庭院裏的殘葉,被大軍遠颺似的北風,一一攻城掠地。縱使,造物者以絕對嚴厲的意志收取我這如蟻子般渺小的生命,我也不願意輕易繳械。
  後來,阿公去世了,原來屬於小康的經濟,似乎隨著阿公的逝去而逐漸低迷。原本是平房的房子,由於馬路的拓寬,政府須徵收土地,阿爸便與小叔商量將平房改建成兩棟三層樓的透天厝。但人算不如天算,隨著時代的變遷,產業的轉移,阿爸原以為改建之後打鐵鋪的生意會蒸蒸日上,但事與願違,銀行欠款的壓力、與民間借貸蜂擁而來的討債者,終於使阿爸決定變賣祖產。而從此我們便搬到隔壁較小的房子,繼續打鐵的生活。
  想起那一段舉債,債主上門討債的日子,至今仍心有餘悸。那時我國一,一個滿臉橫肉、長相凶惡的老婦人,一到家中就大聲嚷叫,甚至吩咐他的兒子在家中亂摔杯碗,將電視音量開到最大,鬧得家中雞犬不寧;甚至拿著菜刀恐嚇年紀還小的我,整個家沈浸在一片哀愁不安的氣氛中。
  那時候,父母為了還債,便在一位叔叔的介紹下,遠到南部經營當時最流行、獲利最快速的速食生意;而那時的我也不過是個十三、四歲的國中生,面對冷冷清清的屋子,我拉著偶爾回來探視我們的阿爸說:「不管啦,天天吃的是冰冷的麵包,沒有熱騰騰的飯菜,我要媽媽回來,好不好?!」聲音由任性轉而哀求,淚珠不停地在眼眶中打滾。
  也許阿爸逐漸了解到一家人就像一棵樹,必須要有根、有莖、有葉,而枝葉一旦分離,家庭的生機也將如同槁木死灰,毫無生機,所以阿爸決定結束速食的生意,並重新拿起鐵錘,再繼續面對熾熱的火炭及熟悉的打鐵聲。
  時至今日,每當我放假回臺灣,阿爸雖已是將屆古稀之年的老人家,只見他拚命地比手劃腳指著照片,訴說著他曾於金門當兵的前塵往事,不論是在太武山石室裡的擎天廳及太武山頭的「毋忘在莒」碑石,抑或是砲戰時灘頭運補的翟山坑道,……每一處他都如數家珍,似乎想抓住每一刻當時難忘的回憶;在往後的日子裡,我終於明白,在阿爸的海腦中,相片冊子裡的每一頁,永遠是鮮活生動,栩栩如生的,雖然相簿中的照片已泛成暈黃色,但每一個景點,每一個人物,不論是在天堂或人間,在阿爸的記憶裡永遠不曾褪色。
(五)沿著山徑而行,被冷風凌遲成一片寂寥的金門山林,冬的氣息和聲音,幾經峰迴路轉,百般波折,遠處房舍的一盞燈火,竟是最平凡的幸福。
或許那鏗鏘的聲響,鐵錘錘打著熔鋼的撞擊,那一瞬間所釋放出來的能量與力道,就像阿爸身體的一部分,宛如阿爸的血液,那樣澎湃奔流,它陪伴著阿爸已有四、五十年,一錘代表一次心跳的脈動,唯有錘錘相接,才能持續阿爸的生命與家庭生計,而就在一錘接著一錘的過程中,阿爸將冰冷的鐵器賦予了新的生命,同時,阿爸的生命也因為打鐵而顯得不平凡。
然而,在阿爸的保護政策之下,不讓我插手打鐵鋪粗重的工作,好讓我安心讀書;也正因如此,使我成為肩不能挑、背不能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所以繼承打鐵鋪的祖業幾乎是不可能;由阿公含辛茹苦,一手草創的打鐵鋪可能會在我這一代從此消失斷絕。
儘管這殘酷的預言將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成為事實,不過,我始終相信,打鐵鋪、阿公、阿爸及我之間,在情感上已融合為一體,因為我身體內流的始終是鐵匠的血,而且鐵匠的鮮血,將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而不斷地綿延,不停地繁衍,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今年的清明節連續假期,我打了通電話告訴阿爸:「阿爸,給阿公上完香後,若有閒,阮來去金門鋼刀廠看人打菜刀!」
(本文係第11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佳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