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二三榮民系列不堪回首的過往─王根石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627

大舅子,牽騾去大陸,音訊全無;全家人,祈禱眾諸神,早日返鄉慶團圓,共享天倫在人間。
相隔五十幾年未謀面,以為今生無緣再相見,然而上蒼不負苦心人,民國九十年,親情感動天,他們一家人在廈門相擁………。
王根石,民國二十二年出生於金寧鄉后盤村西山,七歲喪母、十七歲喪父,自幼家境很清寒,跟著兄長去種田,任何事情、兄長如父權,他說了就算。當日本人佔據金門,附近村莊后盤山及嚨口廟宇,都是他們棲身的地方。而西山雖沒日本軍,但有他們踏過的足跡,出來巡視很嚴肅,看鄉親規矩的程度;同時發放種籽讓他們種鴉片,收成之後全上繳。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駐守西山的古厝,王根石的家亦有;軍人睡祖廳,取走神主牌當柴火,門閂與門板拆卸下來築砲壘,他們未能保住祖先的遺產,愧對祖宗有遺憾。
古寧頭戰役,夜晚匪軍來襲,從嚨口到古寧頭一帶,小帆船很密集,天色雖昏暗,清晰見船隻,如隊伍,整齊排列在岸邊。王根石隔日清晨見船不見人,但身為民防隊員必須到嚨口海灘抬傷兵,集中到后沙許姓人家古厝軍方所設的醫療站;但是國軍、匪軍分不清,因穿著相近。而軍士兵多死亡,就地挖洞填入海中,一洞填四、五十人,整個海岸都是陣亡兵。
古寧頭戰後,王根石奉命到瓊林、陳仔山、成功、尚義挖電線溝,政府說要埋電線,預防匪軍來襲時,我軍方便聯絡;又到東坑一帶挖外壕溝,防止匪軍侵入與戰車進入。他們出勤務,家人準備中餐,由年長的婦孺隊員到各家戶挑飯菜到定點供餐。當時有一畝田地,政府將之劃分為二,從中央挖溝,一位婦道人家憤懣地說:「恁袂好!恁袂好!」隊員邊挖邊回答:「妳怎知道我們挖不好?」果然,那條壕溝挖了好幾天才完成。
九三砲戰,王根石奉命出任務,到新頭碼頭與料羅碼頭搶灘,搬運物質,遇到砲擊,趕緊臥倒。當他被派至山外挖鑿水塘時,忽聞一位同村居民在赴古寧頭找女兒的途中,半路遇砲擊,當場斃命;聽到這個不幸的噩耗,他立即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出事地點,用木梯將往生者抬回山上的水塘邊。按習俗,作古之人,除非在家斷氣,方能於祖廳水床淨身、更衣與入大厝;而村民魂歸外地,自不能回村內。而往生者不能見天,但礙於多事之秋,戰爭底下無太多時間搭帳篷,無奈地讓他見天日,並簡單地下葬於附近的荒地。
八二三砲戰,西山駐軍少,匪軍少了砲擊點,但為因應戰事需求,在家先鑿土洞、再興建防空洞。至於單打雙不打,王根石每次出任務,雙號去搶灘,單號則休息;而後上級規定每次搶攤一星期,再輪流他人。
民國四十八年,王根石二十六歲,雙親早身亡,兄嫂如父母,託人做媒,做主迎親,鼓吹、花轎、媒婆與儐相,由西山出發,鼓吹奏著迎親的樂曲,一行人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到小徑迎娶邱能悅。然而在登記戶口時,邱能悅被誤植為邱能說,這名字就極其自然地跟著她一輩子。
邱能說六歲無父、十三歲無母,跟著兩個哥哥一起過生活;但民國三十七年,二名壯丁抽一丁,壯丁牽騾馬去大陸,長兄邱慶平那年二十一歲,一去無音訊,日盼夜盼,今生見面恐怕比登天還難。
受共黨管制,邱慶平不能回家鄉,睽違五十幾年,兩岸得以聯繫,終尋得蹤跡;邱能說在王根石及親人的陪同下,循小三通到廈門;相見淚紛紛,兄妹相擁,以為今生無緣再相見。邱慶平遺憾當年家裡窮,不能幫小妹準備豐厚的嫁妝;民國九十二年,隨著兩岸軍事對峙的和緩,以及小三通的啟航,滯留大陸的邱慶平終於回到別離五十餘年的家鄉,於七月二十二日以上兵軍階視同退伍,並落籍在老家小徑村,政府補償八十幾萬,他準備三萬元紅包要送給妹妹邱能說;但邱能說堅決不收,她認為今生今世兄妹能相見,已是萬幸,她冀望手足常相聚。八十五歲的邱慶平,目前居住在大陸,孩子已成家立業,一家六口和樂融融,他則過著含飴弄孫的幸福時光。每趟回金門,兄妹無不興奮地閒話家常,共享親情的溫暖。
民國九十一年,邱能說當選模範母親;而民國九十四年,王根石則當選模範父親;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榮獲古寧頭參戰有功人員。王根石育有二子五女,均已成家立業,夫妻別無所求,願子孫出外都平安,人人都能有出頭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