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古寧頭戰役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都是以寡擊眾,並開啟歷史鼎立新局面的著名戰役,在兩岸之間也有這麼一場戰役,那就是古寧頭大戰。1949年10月 25日凌晨,中共派遣9千人的精銳部隊,想趁「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士氣,一舉拿下金門,從而攻佔台灣,但遭到了我中華民國國軍的拚死抵抗。在短短的56小時內,國軍浴血奮戰、以寡擊眾,使共軍全軍覆沒。古寧頭大戰決定了兩岸分治的局面,也為臺灣六十五年來的和平民主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年是古寧頭大戰六十五週年,一起來回顧這這場改變兩岸命運的關鍵戰役。
65年過去了,但烙印在這棟洋樓上的彈痕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抹平,鮮活的矗立在金門北山村,提醒著人們65年前那場扭轉戰局,奠定台澎金馬穩定發展的關鍵戰役。國共內戰末期,古寧頭戰役不只是擋下了一路常勝的共軍,增加軍民的信心和士氣;也為撤退來台爭取到寶貴的時間,可說是背水一戰。
綜觀兩軍,我方雖然處在劣勢,但軍民一心,主力軍隊也重新整編,在地形及海戰也占有優勢;在敵方面,因為認定我方只剩老弱殘兵,大意輕敵,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而國軍經此戰後更戮力改革,建立反攻大陸的思想和三民主義的精神,奠定了八二三砲戰勝利的基礎。
在古寧頭戰役中,說明了海戰的重要性,這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共軍在人數、武器上論量都超過了國軍,但共軍卻輕視我國軍的戰力,使得共軍一敗塗地。再者,是情報的重要性,因為保密欺敵成功,使得敵人自投羅網,誤以為金門部隊是撤退用的,而使敵人輕敵,最後將敵人一網打盡。
了解這樣的時代背景,筆者自己也是國軍的一份子,知曉保家衛國是軍人的本分。兩岸檯面上看似和平氛圍下,已經五十餘年無正面衝突,但國軍全體官兵仍秉持著「備戰不求戰、止戰不懼戰」、「鞏固國家安全、維持社會安定」、「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精神,完成各項建軍整備任務。臺海和平之所以能夠維繫,皆因我國持續投注國防建設,並同時結合「全民國防」,構建出可恃的安全防衛網,而國人應以實際行動支持國防建軍工作,才能促使國軍增添助力,貫徹國軍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