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記憶
食物,是一種符號,是濃縮當地勞動人民汗水的結晶,亦是浸泡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所提取而出的精粹。若能遍訪萬千河川,走走停停,用心品嚐天下美食,迷失在每一次味蕾和當地文明的碰撞之中,定能享受到一場交織在其中的文化盛宴。
曾經探訪北國的邊境,馬背上生長的牧民,坐擁著狹長廣闊的大片土地,或是滿目蒼茫黃沙,或是遍地綠草叢生。正是此番變幻多姿,無不令人陶醉其被大自然用心勾勒的完美畫幅中,心曠神怡。
奶製品,便是自然界賜予遊牧民族的美食。才剛到大草原,蒙族人民身著當地服飾,熟練地為我們繫上哈達,捧上馬奶酒。質地純淨的馬奶酒,是經過一日數次的攪拌發酵而成,味酸而不嗆,酒精度極低,混著淡淡的腥味,也可算是品嚐了大草原的味道。午後,騎馬跟著馬群飛馳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遠眺沒有終點的綠色,目之所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讓人難忘的。抑制不住內心的澎湃,置身茫茫大草原中,享受著尖叫和馳騁,不遠處望見一處住所,三三兩兩的蒙古包分佈於此,主人早就出門相迎。蒙古包內僅容下兩張木質圓桌,桌上放滿了當地美食。奶茶,是蒙古民族最傳統的熱飲,由磚茶水和鮮奶熬製,沒有精緻的容器盛裝,取而代之的是最普通的大碗,撒上幾勺噴香酥脆的炒米,參合了鹹味的奶茶,不同與往日的味道,照著蒙族人民的喝法豪飲一番,泡著其他奶製品一同食用,也算是體驗了一次蒙古人的豪邁與灑脫。
臨近傍晚的時候,主人邀請所有人用餐,人們圍繞幾張圓桌坐好後,草原人民便唱起了蒙族的歌,跳起了舞蹈。隨後幾人端出了極富民族特色的大餐,那便是烤全羊了。蒙族人喜好將其烤至表皮金黃,置於大木盤中,並在羊脖上繫上紅綢帶,以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幾名同行的遊客換上蒙族的服飾,照著蒙族人吃烤全羊的規矩,在羊身上劃了兩刀,爾後便由蒙族人切割後盛上,和著大把的孜然,外皮焦黃酥脆,羊肉卻質地鮮嫩未夾雜絲毫膻味,細細品位羊肉的清香,便能感受到其製作工藝之精湛。聽主人談及其做法,無不令人稱讚其中的細膩,精心挑選年齡適中的羊羔,抹上調好的各類醬汁,放入食囊坑中炙烤,再封嚴坑口燜製,待到羊身呈金黃,便可食用。這便是遊牧民族千百年的草原生活中最熱衷的傳統佳餚,極具特色的烹飪手法,更讓人感受到擁抱蒼茫大地的草原兒女熱情豪邁之下細緻的生活態度。
垂涎已久的美食,讓我對旅途充滿了嚮往。或是感受味濃韻足的川味火鍋,或是品嚐清爽滑嫩的浙菜風味,路過天府之國的曠世奇觀,享受魚米之鄉的閒適自然。可是每到一處,記憶中總會有一種味道勾起回憶,隨之靜下心來,回想,沉醉,那便是故鄉的味道。
人們總是會固執地稱讚故鄉的食物,其中必然飽含對故鄉的愛,由此,無論遇見星火燎原,抑或是皓月千里,總顯得遜色,遠不及故鄉的山水綠樹人家。
故鄉依山傍水,經過多年風雨的洗滌,也稱得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港城市。故鄉的傳統小吃文化底蘊深厚,紅磚綠瓦間都散髮出「古早味」的氣息。馬路上隨處可見賣麵線糊的老店,沒有過多華麗的裝潢。清晨進店品嚐,第一口便感受到熬製得像細針的麵線入口即化帶來的暖意,清甜爽滑的口感,更是由小火慢熬成糊狀所製,故鄉人好以此為早餐,單醇的口感反映著慢節奏的生活,就著油條等小食,享受每一口醇厚,嶄新的一天的也就此開始。沿著故鄉的古城區,道邊「古早味」美食比比皆是,故鄉人喜好傳統,時至今大多仍保存著舊時的製作手法,燒肉粽便是傳統的風味美食。故鄉東街口的肉粽店,早在前幾十年便家喻戶曉,店家喜好在肉粽上淋上特質的花生醬汁,拌開粒粒飽滿的肉粽,入口後味道濃重,油而不膩,加入蔥油的糯米,顆顆散發米香,色澤金黃透亮,更是視覺和味覺的一大享受。故鄉人對茶葉的喜愛,從平日也容易看出,精心挑選陶製壺盅,選用山泉水泡飲,最能保其味濃純正,故鄉人喜好小聚細細品茶談天,城市的喧囂也被拋在腦後,平日跳動不安的內心也逐漸平靜,沉浸在淡淡的茶香中,慢慢品味故鄉的味道。
美食,似一條紐帶,牽絆著人們前行的路。無論你是腳步匆忙的工作者,是享受生活的旅人,或是背井離鄉的遊子,美食總能觸發你最內心深處的記憶,它以味蕾的形式提醒著人們,應該慢下腳步享受生活,應該盡情感受相異民族的文化的燻陶,應該永遠銘記昨日開始的地方。
(金大通識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