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生活札記簡樸生活
在快要身無分文的經濟處境下,搬到中台灣的山上來生活;既然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則我除了向朋友借錢、募款外,我想,一切就自求簡樸,隨時應變地想辦法、創新的活下去吧!
剛開始住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有沒有一種可以斷食一年的方法,那就會省去很多基本的麻煩。好在鄉下的環境裏,四處都有野菜可供採摘,如川七、龍葵、水芹菜、野莧菜,還有房東種的空心菜、地瓜葉、龍鬚菜,他們都大方地,叫我這外地來的讀書人自己去採食。
在我住屋的不遠處,有許多的果園小徑,初來此地的我,每天都會去那兒散步。久而久之,便了解到各季的水果種類,哪些果樹區是廢耕的,那些是外地人來投資栽種,卻又懶得來收成的。對於這兩者,我那孩子般的慾望,便會食指大動,一邊偷摘一邊遊玩。至於本地果農辛苦耕種的水果,我便老實地欣賞,不敢有歪腦筋。
在吃下兩顆定心丸─野菜與野果後,我便敢放心地住下去了。奇異的是:半年前幫中研院做訪調,一筆久久不給的錢,這時突然發放下來了。不久後,我還有在路上撿到錢:100塊。另一次在上了公車,擠進唯一剩下的座位時:腳邊有一袋青菜。
我相信這袋看來像是某婦人遺漏的青菜,全車上下是沒有人會比我更不嫌惡與需要它的,而且,我還可以想像主人怎樣的人;我感著一股及時雨般的溫暖,下車決定將它提回家煮。
漸漸地,朋友來找我時,都會幫我帶一些他們多餘的物品、食物,或在臨走前幫我的冰箱採購一番。偶爾上菜市場,我學會了鼓起勇氣向販售的老闆要他們過熟不好賣的水果和丟棄的菜葉。在更窮的時候,不忘可以去撿食果樹區裏,掉在地上的果子;和找尋野蕃茄的蹤跡。當然後遺症變是:當時那一陣子,散步野遊時,雙眼從頭到尾都盯著兩旁的作物─這個、那個能不能吃?而失掉了所有的美景。
儘可能不要花錢去取得生活所需已成為一項遊戲與實驗後,接著,我享受到凡事不要立刻用金錢去換取的美學與美感。用錢去解決是快速的、便利的,然而『不用錢』的方法,雖然迂迴,卻會歷經含帶情感、未知而豐富、細緻的過程,或意外的收穫。比如我去摘非洲菊的某日工資,我想索性換老闆在賣的葡萄酒好了,結果,老闆的弟弟向我展示了所有他私釀的蘭花葡萄酒;好美阿!
此後,他們有臨時工作,便不會忘記我,還經常聊起他們兒女的教育問題,這時一切已變成心靈、思考的分享了。又比如一些書籍可以與朋友合買或輪流買;如此,我們同時節省了書錢和減少了書籍佔去空間的負擔。去圖書館借書,也使我們瞭解到各個圖書館的藏書、圖書館文化和那些官僚體系;原來我們以有限的金錢換取了無限的資源了呢!
再比如說原先想省錢,自己做饅頭的經驗,經日下來,使我不僅早就能做出健康自然的全麥饅頭,現在還發展出對糕點製作的興趣。為了簡單、少錢又營養兼顧的飲食,我居然了解、接觸到生食、素食和生機飲食等各種飲食方式和觀點。最後,我懂得如何「養生」了。有興緻便為自己、為別人做出營養、健康的一餐,已成為我生活中的「藝術活動」。
我想,我這種『窮困的』生活,應該就是時下所謂的「簡樸生活」吧。我因之存活下來了,是基本收穫;然而,此中豐富、超出想像的受益過程(儘管也會有些艱難時刻),更是難以一一描述。
博愛和分享的心,是我由中得到最大的禮物:既然,我從前在台北有工作、有資源和現在的『窮困』,都同樣在過日子的話,那麼我以前豈不是太小器了,還自以為仁善、愛幫助別人。因此,我還有什麼不能分享的!?何況,我在此生活的一切,幾乎都來自於她人、他力。
首度,我了解到「眾生」的概念。
我也看到這個世界的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