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軟實力文化
伴隨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各國間互動頻繁,關係密切,而軟實力也漸漸地成為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核心成分。發展軟實力置於戰略高度亦成為實現國家總體目標的根本要求。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崛起,而其戰略思考的一個著眼點則是將軟實力納入國家實力的總體評估並對其基本要素進行整合。學者奈伊提出的「軟實力」意義便在於國家形象塑造的本身就是一種以「文化」為內容的政治信息的傳播。
所謂「文化外交」,在中國官方的定義是:「為達到特定目的,以文化表現形式為載體或手段,在特定時期、針對特定對象開展的國家或國際間公關活動。」具體的行動包括利用雙邊和多邊文化交流、留學生培養、語言推廣和媒體資訊交流等手段,宣傳中國「和平發展」論述,希望進一步提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並樹立起中國良好國家形象。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曾形容,文化外交的使命就是「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而近年來,中國循著文化軟實力的途徑,向國際社會投射一個更自信、更開放、更透明的國家形象,並活躍於國際政治舞台上。希望經由軟實力文化外交的推動,與他國相互建立友好關係外,以藉此亦掩蓋自身軍事擴張、政治不民主的缺點,達到美化其國際形象、形塑大國地位、重振民族光榮的三大目標。
個人認為中國大陸體認到國際情勢的轉變,國際關係不再如同以往由軍事力量主導一切,各國在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體會到國家戰後的重建更是一大挑戰、一大難題,戰爭亦不再是解決國際紛爭的唯一手段,取而代之地是軟實力的發揮。其中文化外交更在近年來備受矚目,成為各國外交的主要方式之一。從2000年開始,中國已經開始推出「走出去」的計畫,顯著的例子如第一次「神舟五號」載人太空飛行成功之後,太空人楊利偉在國(境)外的參訪活動就是在展現「軟性」的一面;其次, 2008 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都是有利於中國軟實力的發展,無形中也將中國文化散播出去,達到外交目的。
學者杭廷頓在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分析全球局勢變化時指出,冷戰結束後的新世紀,國際衝突來源主要是文化為導向,文化相近的國家容易整合利益並形成結盟,而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之間發生衝突的機會也大。但奈伊的觀點卻是,文明碰撞將產生吸引力。而我認為,不管是何種觀點,二十一世紀的確是各國較量軟實力的時代,各國除了儘管擁有經濟和軍事權力,但國際間的許多問題都有賴國家間相互的合作。軍事上的威懾和經濟上的利誘可以迫使其他國家就範,但最終的和平解決爭端仍有待各方經由軟實力建立的諒解和互信,而文化交流能使這些爭端、衝突減少,各國透過文化外交的方式,除了能將本國文化發揚光大,亦能吸收他國文化的精髓,截長補短,使地球村概念更加具體化,亦促進國際體系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