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老士官長─陶文懋
「陸軍士官長陶文懋因執行突擊大伯島英勇機警完成兩棲偵察搜索與照相任務著有功績今依陸軍獎章頒授辦法規定給與虎賁乙種獎章一座合發執照以資證明國防部部長高魁元參謀總長空軍一級上將賴名湯總司令陸軍二級上將于豪章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八月八日」,在這一幀些微泛黃的陸軍獎章執照上,以工整的楷書如此述明。
向著大夥兒一群,歷經風霜的兩棲老士官長陶文懋娓娓道來,「我是十七歲到台灣的,民國三十八年,給中華民國騙過來的……。」在東北戰敗的二○七師,徵召年輕人入伍,那時的陶文懋年輕氣盛,只因和家裡鬧了點意見,便決心入伍從軍。「他們當時說,你去台灣訓練六個月,結束就回來了,結果隔了六十年才回去的啊!」
民國三十八年初抵台灣的陶文懋,一開始,是住在位於北投的政戰學校,而那裡原是日本人的馬場。「我們就住在那邊,晚上那個跳蚤啊,咬死人囉!」
「我四十三年就來金門,當個小班長;那時候,你們都還沒出生吶!」彼時,國防部徵召兩棲部隊,浙江來的陶文懋也被選上。「被選上的,裡面有浙江的、山東的、福建的......;被選上之後,進了門一看,我就忍不住脫口而出:死啦!」陶文懋提起被選上兩棲部隊的經過,仍歷歷如昨。
「那個四川來的教官扠著腰,對著我們說:我告訴你們,你們這一批,進了我這個門呢,想出我這個門,我要抽你一根筋、剝你一層皮才讓你出去!我們聽了以後,心想:完了完了完了!我們也不敢離開,因為被淘汰的話,回去沒有面子啊!所以,就把這個苦給熬了過來。」身為三○三個兩棲作戰部隊成員之一,陶文懋說,那時金門的硬漢連加上他們兩棲成員,是協力直攻廈門白石砲台。
但後來,卻因國防部洩了密,許多將領都被俘了,這樣的訊息,透過清晰而確切的心戰喊話及廣播,由廈門不斷傳來。「時代,就是這樣子過來的。」陶文懋悠悠地說。
對於左臂上刺著的「反共抗俄」四字,引起在場大夥兒的關注與好奇。「這個字是甚麼原因呢?」彷彿看穿大夥兒的疑惑,陶文懋緩緩開口,「我們那時候的指導員,在晚點名完了後,傳令來叫人,叫我們去,我們就去了;坐在房間裡面,指導員坐著,我們站著,在那邊念了足足兩個小時呢!給你的腦袋瓜子洗腦,這還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呢,是每天這樣子啊!後來受不了了,就說:扎吧!」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原來,是這麼樣不得不的所以然。
「這四個字還是我們指導員自個兒寫的,扎的時候是伙房裡的那個班長,四川人,拿三個針,拔起來就扎了;扎的時候,那個黑墨還用醋抹上去,扎第一個字的時候沒有感覺,不痛,扎第二個字的時候,不對囉,流血了,就有一點感覺了。」所以,陶文懋的左臂上,就此扎下了青黑色的「反共抗俄」四字。
是直到後來,陶文懋他們才知道,其實,或許本不需被扎上那四字的。那時,陶文懋他們的營長姓胡,是軍校四十五期的,湖南人。「那個人確實不錯,是個很好的營長,很嘮叨就是了。」陶文懋對這營長的印象十分深刻,這姓胡的營長原是二○七師的幹部,在東北被打垮了,本是永不被軍校再錄用的,但那時全連一齊保他;為了表明心跡,這姓胡的營長就拉著陶文懋他們,一塊兒在身上扎下永不磨滅的「反共抗俄」四字。
說起並不如煙的往事,「他為了他自己,把我們拖下水啦!結果好多人問我:你是反共義士嗎?我說,誰跟你反共義士啊!」並非反共義士的陶文懋,卻也曾擔任過訓練反共義士的班長,「反共義士的基地在楊梅山頂上,我還去當了小班長;來了金門之後,任務出完了,卻也回不去了。」也因此,陶文懋就把大半輩子給留在了金門。
訓練完後,被分發到溪邊的陶文懋,與其他同袍編成中華民國陸軍一○一兩棲偵察營;從民國六十二年開始,陸總部亦把每個師都有的成功隊編在一起;碰上年紀大的,就調後勤,年輕力壯的,就放在兩棲,「當時的司令官一看到這個部隊這麼好,就交代了:這部隊全部都留在這邊,不能回去了……。」也同是民國六十二年,經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國家編列預算,就此編了這麼一個兩棲偵察營。
「我們的營部在料羅,一連在溪邊、二連在古崗、三連在馬祖、四連在東引,通通住在外島,一直延續到現在。」待陶文懋自兩棲部隊退伍,已是民國七十九年。「我是中華民國士官長一等二十級,國家六年沒給我升級欸!十多年沒給我晉階耶!」今年八十四歲的陶文懋,身子骨硬朗,中氣十足的,可是在海龍部隊待了近四十年,拿了忠勤勳章、虎賁獎章、一等寶星勳章等功績彪炳的資深老士官長。
一頭銀絲瑩如雪的陶太太,提起陶文懋所經歷過的,那些命懸一線的危險任務,滿是喟嘆。「他那時去出任務,內容、時間都不能讓家屬知道,是直到後來任務完成,一成功,總統召見,去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昨天是出任務去了,去到天未光才回來……。」大夥兒也十分好奇,傳說中的出任務是否非得到對岸去割耳朵、割鼻子,或拿著廈門戲院的電影票根回來交差?「那都是騙人的!但那時候出任務,也曾死過很多人的。」陶文懋說完,靜默地望著坐在一旁的妻子。
「出任務時,一艘船上普遍有六到七人……。很久以前的事了,有次出任務時,全軍覆沒,只剩一個人回來;記得唯一活著回來的那個,一直講啊講的,講到我眼淚都快要流下來……。」從陶太太的口中得知,唯一存活著返金的那個海龍,姓譚,回來時身上甚麼裝備都沒了,只留了一顆手榴彈,「他原是打算,如果被敵人發現,就要拿著手上的手榴彈和敵人一起死的。」
曾經,陶文懋過的是日復一日、沒有明天的日子,「我出任務連家人都不知道,直到第二天回家時渾身都是濕的,太太才說:你怎麼又溜出去了?是啊,回來了,見面了,安啦!」如今足以輕鬆愜意的回顧且細述,在兩岸情勢緊繃的往昔,到底是如何安然度過那些令人擔憂與心懸的每一日?
「說不怕死是騙人的!那時代過去了,現在跟你們講實話也沒關係。八二三的時候,我們去大嶝島,那時分有行動組跟支援組,但出任務時卻出了狀況,行動組的七個人一個都沒有回來……;那時候如果是我去,我不會那麼貪功,反正回來就行了,誰跟你玩命啊!我們是沒有辦法啊!」這一出任務,一旦非生還,就是死別;陶文懋那些壯烈犧牲的袍澤,一個個曾經煥發的青春容顏,都給鑲成了太武山公墓上的一方框黑白小照片。
「我是民國七十九年八月一日退伍的,我在海龍單位待了快四十年,我在軍中待了四十二年十一個月;我看金門是從沒有到有,到現在,真是完全都在我腦筋裡面。」在這島上娶妻且生子,陶文懋就此駐留金門。「很多我們老戰友啊,一個一個都翹掉了……。」語畢,陶太太接續著講述,「兩棲營的老芋仔,剩四、五個了,以前一些老兵都住在莒光樓下,如果他們出了甚麼事,都會打電話來;只要一接到電話,我們車子開了就出去了,有時送去病院、有時送到機場、有時送到台灣……。」陶文懋望著眼前的大夥兒好半晌,「算了,那都過去了。」這淡寫輕描的一句,囊括與匯聚了多少未能隨著歲月流逝而消抹去的傷感。
「還不錯啦,我退休之後回去大陸還看到母親,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將白髮梳得一絲不苟,坐得立挺的身軀,陶文懋手上的照片,正是返鄉探親後,與高齡老母親的合影,還依稀辨認得出陶文懋壯年時的煥發光彩與奕奕身影。「我最高興的,就是跟我老媽一起照相,這是無價的;還有另一個無價的,是我太太、我兒子、我孫子,我一家人!財富心不富沒有用,人生就是要這樣子,過得很愉快。」
陶文懋深情地凝望著攜手走了大半輩子的妻子,語音清揚,「我今年八十四歲了耶!要不是我摔了一跤的話,我現在活蹦亂跳的。那是年三十的晚上,在樓上洗手間踩了個空,摔到脊椎第十二節,還好沒有壓到神經,可我在家裡躺了三十三天,人不能動,大小便都是她給我處理的;所以我跟她講,來生,如果有來生,我還是要娶她。」陶太太笑得一臉靦腆,一頭白髮銀波在屋裡粼粼著光。
「這個年代,就是這樣子過來的。」依舊偉岸挺拔的陶文懋偕著妻子,在自家屋宅前,在綻得紅豔如血的扶桑前,讓大夥兒留下此刻最美、動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