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張紙片的聯想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687

前些時候,我從父親遺留下來的木箱裡,發現一張民國34年4月9日「金門行政公署」核發的「牛籍抄本」,與一張民國36年3月「金門稅捐征收處」的收據,於是我寫了一篇題為〈父親的遺物〉的散文,把這兩張保存超過一甲子的珍貴史料,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也同時緬懷協助父親農耕的那段時光。
日前我又在那些即將丟棄的紙張中看到兩張小紙片,其中一張是民國40年5月28日「金門公醫事務所」發給的「金門區預防接種證明書」,裡面清楚地記載著:編號:132,住址:碧湖區 碧山村。姓名:陳長慶 年齡:5 性別:男。接種:(1)鼠疫:5月28日,(2)霍亂 傷寒:6月15日,(3)牛痘:月 日(尚未接種)。另一張是民國40年8月26日「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核發的「兒童購物證」,除了姓名、性別、出生、本籍,與區村番號和戶長的關係外,並蓋有關防及「金碧兒字笫16435號」的編號。
這兩張看似不起眼的小紙片,從核發迄今已足足有六十餘年的光景,即使並非是什麼值錢的名人手稿或文物,可是卻能從其中聯想到爾時的一鱗片爪。不可否認地,生長在那個年代的鄉親都知道,我們地處海島,大部分居民均以農為生,而土地非僅貧脊,又沒有充分的水源可灌溉。儘管每天辛勤地耕作,但收成總是有限,多數島民幾乎都過著貧窮的生活,三餐不繼者更是大有人在。故而在如此困窘且生活水準又低落的情境下,還有什麼衛生常識可言?
想當年,露天廁所與豬欄、牛欄在村子裡處處可見,狗屎雞糞到處都是,兒童隨處大小便更是見怪不怪。彼時,村婦會在自家的「後房」擺一只「粗桶仔」,做為大小便之用,而門後則放一只「粗桶」便於男丁小解。每當晚上或清晨,村婦會把粗桶仔裡的糞便端出去倒在「屎礐」,粗桶裡的尿液則必須等九分滿時再抬出去倒,兩者可說都是農家不可或缺的肥料。因此一旦踏入房門,首先聞到的總是一股嗆鼻的尿騷味,夏天更是強烈;甚至還會有一隻隻白色微黃的蛆在尿液上蠕動,或在粗桶上沿爬行。它也是農家普遍的現象,誰又能笑誰沒衛生呢?
當國軍尚未從大陸撤退到這座小島時,許多農戶惟恐自家飼養的家畜與家禽遭受偷竊,故而都把牠們餵養在屋裡的「櫸頭」或「尾間仔」,形成人畜共處在一個屋簷下的情景。也因此而蚊蠅滋生、鼠輩橫行,加上古厝大部分都是厚牆小窗,室內既暗又濕,通風又不良,故而讓鼠蚤快速地繁殖,復又飲用遭受污染的井水,凡此種種,或許就是造成居民感染鼠疫、霍亂和傷寒的主因。縣志上清楚地記載:「三十八年二月瓊林發生鼠疫,死亡四人。古寧、盤山等村天花流行,染疫者多有死亡。同月畜瘟流行,全縣家畜普遍死亡殆盡,幾不聞雞犬聲。五月鼠疫流行,發生於東沙榜林一帶,蔓延全縣,死亡近百人。」從資料上顯示,染病的原因幾乎都與環境衛生有相當大的關聯。
民國40年,也是國軍進駐的第三年,時稱「金門公醫事務所」的衛生單位,除了要島民加強居家衛生,也要求居民不要把畜牲餵養在屋裡。並在軍方的協助下,從台灣引進藥物,由駐守在鄰近的軍醫為居民做強迫性的預防接種,甚至還要建卡列管、核發證明書,以防止傳染病再次發生和蔓延。然而,當我看到那張「金門區預防接種證明書」裡頭的記載時,那年我才5歲,小小的年紀一旦看到針筒上那枝長針,絕對是不寒而慄,豈有勇氣自行去接種?儘管時隔六十餘年已不復記憶,但想必當時是由母親強拉著去打預防針的吧!因為記得讀小學時,每逢軍醫來學校為同學們施打預防針時,同學們莫不四處躲避,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最終還是被老師捉回來打一針。雖然沒有痛得哇哇大哭,但紅了眼眶則是不爭的事實。
當年核發「金門區預防接種證明書」的「金門公醫事務所」,於民國42年隨著縣治的恢復而改為「金門縣衛生院」,擔負著全縣的醫療及公共衛生工作。民國45年金門施行戰地政務實驗,在戒嚴軍管以軍領政的體制下,更強迫百姓把村莊裡的「豬椆」、「牛椆」及「屎礐」遷到村郊,每個村落幾乎都徹底地整頓一番。同時亦由村公所會同駐軍衛生單位,對各家戶實施環境衛生檢查,其結果並分為三個等級,檢查後隨即在大門左側貼上印著「清潔」、「最清潔」或是「不清潔」的紙條。每年更是按季節實施傷寒、霍亂、鼠疫、種牛痘與破傷風等預防注射與接種。從此之後,彼時經常發生的傳染病,未曾再在這座小島流行過。可說把金門的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水準,提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另一張是民國40年8月26日,「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核發的「兒童購物證」。或許老一輩的鄉親都記得,民國38年大陸淪陷後,原由內地輸入的民生物資亦宣告中斷,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東西。雖然胡璉將軍設有「粵華官兵消費合作社」,但它只是部隊本身的福利機構,並不對一般民眾營業。直到民國39年3月,粵華合作社始擴大營業,其營業對象除了國軍官兵外,也同時為一般百姓服務。惟其物資必須向香港及台灣採購,非僅路途遙遠,亦無大型貨輪可載運,故而數量有限,不得不加以管制,才有「兒童購物證」之核發;但是否有「成人購物證」之發給呢?並沒有發現到足可佐證的資料,因此不能胡謅。然而,儘管粵華合作社陳列著不少貨品,亦有政府核發的兒童購物證,可是它並非是免費配給品或救濟品,而是要用錢去購買。若依爾時農家的經濟狀況而言,除非有僑匯或大戶,要不,錢從哪裡來?這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
想當年,父親繼承先人遺留下來的那幾畝旱田,縱使和母親胼手胝足辛勤地耕耘,但如果老天爺不下雨,依然是白忙一場。幸好賴以維生的地瓜較耐旱,無論種植在何種土壤,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總會有點收成,一家大小始免於挨餓。在我的記憶裡,一旦家裡缺少了油鹽之類的民生物品,幾乎都是先到村裡的小舖賒欠。甚至父親也偶而地要我帶著杯子,到小舖賒一杯五加皮酒或是烏梅酒,讓他小酌一番好活絡活絡筋骨;或是賒一包廉價的「香蕉煙」,讓他耕種後回家休息時,疲累的身軀能享受一下吞雲吐霧的快感。如此五毛一塊地賒欠,一旦時間久了,卻也累積一筆為數可觀的金錢,到了豬欄裡的豬隻長大賣錢後,扣除還給小舖的欠款,所剩已無幾。
雖然在物資短缺的年代,政府為照顧百姓而發給一張「兒童購物證」,以方便他們到粵華合作社購物。但是,政府的德政真正受益者或許是那些有錢人家,他們可以憑證購買所需物品,而對於一般窮苦人家則毫無意義可言。試想,在生活困頓三餐不繼的情境下,即使可憑證到粵華合作社購物,但錢從哪裡來?這張購物證在窮苦人家看來,遠不如到鎮公所門口排隊領取「美國番仔」救濟的奶粉和牛油較實際。縱使那是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成立以後的事,甚至全脂奶粉一旦用熱開水沖泡也會凝結成顆粒狀,胃腸不能適應者喝後更會「落屎」,最後幾乎都成了豬的飼料,真是辜負了美國番仔的一番好意。(上)
而牛油似乎較受歡迎,儘管有少許農家為了憐恤牛的辛苦,以及感念牠們對農家的幫助,不忍心再吃牠們的肉,一些較不忌口的則是例外。他們會把地瓜切成厚厚的一片,然後放進熱滾滾的牛油裡面炸,成了既酥又香的「炸番薯箍」;或是用自家小麥磨成的麵粉,加上蔥花和海蚵一起攪拌調和,然後一湯匙、一湯匙舀起下油鍋炸,便成了又香又脆的「蚵仔炸」。但是用牛油炸的食物,無論是番薯箍或蚵仔炸,都必須趁熱吃;甚至吃過後也得趕快擦擦嘴巴,以免唇上凝結一層白色的牛油。
而現下,當我重新省視這張保存尚稱完好的兒童購物證,想必從領取後一次也沒有用過。因為全家大小全靠父親辛勤耕耘而收成的五穀雜糧度日,三餐不是「番薯」就是「番籤」或「番脯糊」,配的不是「豆豉」、「塗豆」就是「菜脯」或醃過的「螺仔」,逢年過節才能吃到幾塊豬肉和白米飯,家庭經濟之拮据可想而知,如此之家境,那還有餘款到粵華合作社購物。
雖然政府核發購物證的那年我才5歲,或許不太瞭解家中的實際狀況,但從往後能領取美國番仔的救濟物品,必是政府登記有案的貧戶。縱使貧戶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然而彼時的農村,除了按月有僑匯資助或是「作大穡」的大戶人家較「好額」外,其他的似乎也好不到那裡去?被政府列為貧戶者更是不幸。可是卻也有一些有錢人,羨慕他們可以領取美國番仔的奶粉和牛油,以及用牛油炸出香噴噴的「番薯箍」和「蚵仔炸」。不管那些好額人是真羨慕還是含有嘲諷的意味,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風生水起好運來,風水也會跟著輪流轉。當年的好額人,說不定生了一個吃喝嫖賭樣樣來的「了尾仔囝」,最後則是把祖產敗光光。而貧窮人家的孩子,即便要付出更多的辛勞代價,但他們卻懂得安貧樂道、力爭上游,復加老天爺的庇蔭,往後必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因為天公疼戇人啊!
看到這兩張微黃的小紙片,即使5歲時尚有比我年長的兄姊,但他們的「預防接種證明書」與「兒童購物證」則不見蹤影,而我的卻被父親收藏在木箱的夾層裡,前後長達63年之久。雖然只是兩張過時卻又發黃、準備丟棄的小紙片,但對我來說則有不一樣的意義。因為裡面除了寫著我的名字,也是童年時政府發給我的證件,時隔六十餘年後能重新見到它們,確實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而且當年的「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與「金門公醫事務所」的稱謂,即便尚留在老一輩鄉親的記憶裡,然對年輕一輩來說則是全然不知的。故此,當我發覺到它們的存在時,我必須趁機把它記錄下來,並以原始文件為佐證,好讓年輕朋友知道當年的「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就是民國42年恢復縣治後的「金門縣政府」;「金門公醫事務所」則是隨著縣治的恢復而成為「金門衛生院」;後來升格為「署立金門醫院」,現下是「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
隨著這兩張小紙片的出現,的確讓我聯想到許多舊時的情景。惟不知道當年父親是否有先見之明,刻意地把這兩張證件放在木箱的夾層,經過六十餘年的時光沉澱後再讓它現身,成為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或者是向來細心的父親,深恐失落而把它收放在木箱的夾層裡,以備不時之需?無論它基於何種因素,似乎已不重要。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張小紙片,已歷經六十餘個春夏和秋冬,甚至曾經遭遇過猛烈的砲火,也得承受蟲蟻的啃噬,但它都幸運地逃過。雖然紙張已發黃,但記載的內容則清晰可見。此時能重見天日,成為一份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其不凡意義,遠勝它實際價值。
然而縱使如此,但時光卻已走遠、歲月又不饒人,彼時年僅5歲的幼童,如今已是髮蒼齒落的老漢。雖然曾歷盡生命中的風霜雨雪,又遭受多次戰役的洗禮,但並沒有得到上蒼特別的眷顧,甚而還讓病魔逐漸地吞噬他鮮紅的血液。即便他珍惜活著的每一個時光,亦想在這座孕育他成長的小島上多看一次夕陽,更想在這片純樸的土地上持續耕耘,但是否能如他所願則不得而知。倘或能,是他之幸;若不能,是他之命。或許,所有的一切一切,必須端看他自己的造化,焉能怪罪於蒼天的不公……。
二○一四年十一月於金門新市里(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