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九月﹐太匆匆

發布日期:
作者: 寒川。
點閱率:557

酒道.心
 22日深夜我回到離家十天的獅城! 兩天後,我偕妻再度取道廈門,渡海到金門參加詩酒文化節!
2002年首次返鄉,是在台灣詩人張國治鄉親力薦,應金門詩酒文化節之邀而踏上故土的。我當時還推薦了方然、芊華夫婦同行,回到我離鄉幾近半個世紀的故鄉!
猶記得那年,我帶了剛出版的<文學回原鄉>散文集,在大會上舉行新書發布會。大陸、台灣的藝術大師、文友,以及金門原鄉的厚愛,我是回來了,以我的文學創作回到金門原鄉!
我隨後寫了<終于還鄉>一文:「……風獅爺高高在碉堡上,它是金門的象徵,猶如魚尾獅之在獅城。我不能想像父親每次回鄉,迎面見到這尊風獅爺時會是怎麼樣的一種心境反應。風獅爺是金門的鎮風驅邪物,可是風獅爺卻改變不了金門人必須離鄉背井的厄運。」
再度受邀參與「2014年金門詩酒文化節」,我是抱著學習與瞻仰大師的風釆而來的。25日中午過後,兩岸與世界各地的大師,便已陸續抵達金門,參觀了金門酒廠、金門陶瓷廠、光華園酒窖等地。晚間則進行晚宴交流。洛夫、鄭愁予都來了,還有管管、龔鵬程、姜一涵、張炳煌、古月、楊渡、林煥彰、白靈……。新知舊雨,尤其是多年不見的金門鄉親,更是說不盡的金門情、家鄉事!
翌日上午,「金門詩酒文化節」在文化園區盛大登場,上百名書法家及藝文人士齊聚揮毫,現場熱鬧非凡。縣長李沃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開明畫院團長朱永新以及金酒公司董事長李文選,共同寫下「酒道詩心」四個大字,為詩酒文化節揭開序幕。
之後是白酒文化講座、詩酒文藝創作、詩酒高峰論壇。我拙于書法,勉強寫就了「酒香酒鄉」及「金門酒香」兩幅字。旁觀他人,渾渾灑酒,龍飛鳳舞,端的都是好字,不愧都是書法大師!
晚間在莒光樓前舉行的文化千人饗宴,其盛況與12年前的首屆金門詩酒文化節並無兩樣。我有幸與洛夫、鄭愁予、姜一涵同桌,在夜光下共飲高粱,也欣賞台灣歌手黃韻玲等人的精釆歌唱表演!
第三天,所有的藝文界人士在金門大學校園見證了華文詩壇泰斗洛夫之<再回金門>詩碑揭幕禮。詩碑安置于金門大學圖資大樓前廣場,與校園書卷氣息相互輝映。
<再回金門>只有區區25行,詩中生動描繪了金門由戰地轉變旅遊勝地的傳奇故事。詩的末尾如此寫道:「 我終于發現/開酒瓶的聲音/ 畢竟比扣板機的好聽」令人深思!
2002年,我帶來剛出版一個多月的<文學回原鄉>新著,書名即為詩魔洛夫所題。幾年後,我有幸在台北西門町與洛夫伉儷,還有金門同鄉文友共聚午餐,都是楊樹清牽的線。
鄭愁予任金門大學客座教授已有多年,我們在金門大學,或是新加坡見面的次數比較多。這回,我在金門大學校園裏,找到了他站立著看書的石雕像,太詩意了,大家都輪番上去合照。我于是想起了今早洛夫在詩碑揭幕禮上說過的一句話:「今日的金門是個和諧幸福的島,同時也是能發揮文學藝術能量的島嶼。」
下午則是參觀翟山坑道。這戰地工程,我應該已來了三數次。每一次都令我驚歎它的鬼斧神工,其間因施工意外而丟失的生命,更增添了我對戰爭的厭惡。如果當年沒有國共戰爭,也就無需勞民傷財,犧牲同是中華民族的身軀!
富有僑鄉文化的水頭村聚落,是金門詩酒文化節景點參觀的尾聲。這裏馳名遐邇的「得月樓」,及其附近一帶華麗的番仔厝,彷彿都在訴說當年離鄉背井下南洋的少數金門人衣錦還鄉的奮鬥經歷。番仔樓依舊在,夕陽中透射出歲月的蒼老……
從第一天的百人,到最後一天的下午,各地書畫詩人已陸續踏上歸程。我搭乘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陳秀竹鄉親的順風車,到中堡二舅母處,也探訪了咫尺之遙的三舅母;晚間則去四舅父家小坐。
翌日上午,光浯宗親和楊肅民鄉親帶著我和妻去柳營參加「六藝闖關」遊戲、參觀金門花園與陳景蘭洋樓。午間在著名的「成功鍋貼店」用餐,素未謀面的大表弟也來了,過後還去他家泡茶閑聊。兩點半才由光浯宗親送往水頭碼頭。
回到廈門,郭惠芬教授約我們在廈大餐館見面,同桌的尚有她剛從英國修完商業碩士課程回來的兒子,以及印尼執友曉星的兒子石偉鍾,現為廈大商科研究生。兩人還小時,我多次見過他們,不想如今都已是朝氣蓬勃的20多歲小伙子了,豈能不感歎歲月太匆匆?
九月,太匆匆!(寄自新加坡)(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