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好味道
回首來時路,在那記憶深處,總有個滋味牽動著我的心。食物的滋味,酸、甜、苦、辣、鹹、澀……等,總是令人難忘,在無形之中也羈絆著我們的人生。嘗到了藥的苦澀,遠在他鄉的異客,憶起了小時候母親照料自己的溫柔;喝到了冰涼酸甜的檸檬汁,彷彿再一次讓人重拾起初戀的美好。每一個食材的原味,每一個在舌尖上躍動的組合,那衝擊著味蕾的當下,我們擁有的可能只是剎那間的感動,在幾秒鐘,幾天之後便煙消雲散,但是其背後真正的意義卻可能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或許就像典故裡記載的一樣,晉朝的張翰在洛陽當官的時候,因為秋風的吹拂,讓他忽然想念起家鄉吳郡的蓴菜羹、鱸魚膾的滋味,於是便棄官回鄉,聽起來有點浮誇,是個天方夜譚,但那種感覺卻是十分真實的,只是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
張愛玲在「茉莉香片」卷首也曾經寫到:「我給您沏的一壺茉莉香茶,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每種味道都有屬於它的心情與故事,而我呢?走了將近二十個年頭,嘗過的滋味說多也不多,但是在我的心中卻一直都存在著一個感動的味道,忘都忘不掉,那個味道,只屬於我和阿嬤,即是一碗簡單的白粥拌上阿嬤親手做的魚鬆。看起來平凡至極,大家也許無法想像這種東西能夠有多好吃,能夠多難忘,但是這一碗索然無味的魚鬆拌粥卻是道盡我和阿嬤之間的感情。
從小到大可以說是阿嬤把我帶大的,因為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小時候一放學我就要自己走回家,等阿嬤從菜市場收攤回家,如果那天學校的營養午餐有阿嬤喜歡吃的,我就會帶上一些裝在便當盒裡,帶回家給阿嬤吃。阿嬤教我寫字,教我做人的道理,他教會我的不是什麼書上的學問,而是態度,他總是無時無刻的提醒我待人處事的道理,當我犯錯,阿嬤總是耐心的陪伴我,無論是什麼錯。或許是有些許的移情作用吧!我兩個姑姑都遠嫁國外,久久才能回家一次,平常和他們的聯繫,就只能透過那幾分鐘的越洋電話,而我就像是阿嬤的小女兒一樣,和她的感情可以說好到連姑姑們都吃味。
依稀記得那一天,外頭突然下起了大雨,由於太突然了,我也沒有帶雨傘,於是我便傻傻地從學校跑回家裡,全身淋的溼答答的,回到家匆匆忙忙得換下衣服,結果還是感冒了。一整天都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怎麼也提不起勁,阿嬤帶我到診所吊完點滴之後,回到家就睡得不醒人事,直到傍晚,阿嬤叫我起床,端了碗白粥給我拌上魚鬆,要我吃完它,當下的我只是覺得疲憊想睡,什麼都不想吃,也不想要起床,阿嬤仍然耐心地在一旁照顧我,一口一口地把粥吹涼,看著我吃下去,老實說,當時的粥並沒有給我太多的感受,只是覺得喝起來溫溫的,非常舒服,便這麼一匙一匙的吃下它們。
長大之後我才知道,阿嬤那一天花了將近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幫我做魚鬆,細心的將細小的魚刺一根根的用筷子挑起,就害怕我不小心噎著了,對她老人家而言,一整個下午的時間,體力是有極限的,再加上天未亮就到菜市場賣東西,可以說是一整天都沒有好好休息,下午原本是阿嬤的休息時間的,但它卻是為了我犧牲自己,就為了讓這個孫子吃到營養的魚鬆,那入口滿嘴的愛與無私,是旁人所無法體會的。
漸漸地,隨著年紀的增長,因為課業的壓力,我和阿嬤的相處時間自然也就減少,多的時間總得在書堆裡面和題目、公式交手,儘管相處時間縮短了,我和阿嬤的感情依舊沒有降溫,在餐桌上短短的一個小時,理所當然的成為我和阿嬤交流的時間,不管是歡笑,是眼淚,我們一起分享,雖然阿嬤總是笑笑地聽我說,但那短暫的過程,卻是我釋放壓力的最佳管道,無論再累再苦,因為口中的菜餚和阿嬤淺淺的微笑,我就能夠得到最大的安慰,吞到胃裡面的食物,是充滿家人的關心和他們給予我的祝福與勇氣,陪伴我走過許許多多的風雨,到了金門唸書,沒了他們的陪伴,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那些滋味,淡淡的,在心中蔓延,不自覺的淚濕了枕頭,還記得剛到金門的時候,人生地不熟的,每天夜裡都這麼狼狽地度過,卻又倔強的不肯對家人說出口那些對他們的思念,現在想起來,自己還真是有夠愚蠢。
每個人一生之中總有一些過往的記憶,是片刻、是永恆,就像一座自己的秘密花園,只有自己進入過、走過才能懂得其中的美麗滋味。或許有人會說「酸」是最能透露出情感的滋味;有人說「甜」是道出幸福和給予力量的滋味,有人說「苦」是種莊重而不可多得的滋味,有人說「辣」是熱情而奔放的滋味,有人說「淡」是生命裡頭最深刻的滋味。我則說,生命裡所際遇所有味道,只要勾起了我們心中的回憶或是那似曾相識的感動,那就是滋味,會說故事的味道,就是滋味。
(金大通識文學獎-散文組-佳作,金門大學海邊系一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