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生
清朝小說家曹雪芹寫《紅樓夢》文學巨擘,內容遊走在虛擬與真實的情節當中,把《大觀園》裡的繁華興衰,活生生當作生命的偶然與必然,其實反映了人生過程的喜怒哀樂、和繁華落盡的圖騰,也就是人間繽紛而多采多姿的眾生相。
小說內容開宗明義就把《女媧補天》所遺留在《青埂峰》的那一塊石頭,以及《三生石》畔的絳珠草化身為賈寶玉與林黛玉,他們一同來到了娑婆塵世裡,就是為了報恩和了卻《木石情緣》之故,所以林黛玉在小說故事裡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角色,幾乎是從開始流淚到結束,為的是回報頑石化身人形之後細心而體貼淋溉絳珠草的恩情。
看到這些極富浪漫之故事情節,不禁讓人想起佛法講求《眾生皆有情》的本質,由於人們本著這樣的情愫而發起慈悲心,希望能夠透過此種情愫而化成博愛的具體行為。
雖然這樣的理論很簡單,然而真要做到此種地步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到,因此必須經由《內觀與修行》的方式,一點一滴而逐步往這個境界前進。
提到《紅樓夢》虛虛實實的故事情節,以及宗教思維裡的眾生皆有情,我們看到旅美科學家楊定一博士在其《靜坐》一書當中,對於這樣的人生哲理也作了許多詮釋,他引用了科學、醫學和生理學的原理作為輔助資料,明確提出各種數據當作佐證,甚至藉由萬法歸於一宗的普世道理,把眾生皆有情的精神,自然融入個人靜坐的修行當中,著實是人生過程當中一種極其精闢的見解。
好比楊博士在書本所談到的例子中,特別提到日本學者江本勝博士所做的實驗,強調上述眾生皆有情的基本內涵。
這就是在上個世紀所發表《生命的奇蹟》科學實驗,他以最普通的水當作實驗,藉以證明即使平凡的水分子也具有靈性,以致於受到外力干擾而改變結晶體之組合,甚至影響到水分子的品質而讓人驚訝不已!
江博士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在冷凍實驗室,以超高速攝影的方式長時拍攝和觀察《水分子》的結晶體,因而發現水不但具有複製、記憶、感受和傳達信息的能力,而且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結晶之形狀。
媒體報導之內容顯示,江本勝博士認為水可以傳遞語言的波動,並進而幫助我們感受到更積極與幸福的生活;他更相信生命的能量可以通過《共鳴》而得以傳遞,所以只要能夠跟周圍萬物形成積極的共鳴作用,人們就可以享受比較和諧的人生,而且基本上與眾生的溝通能力,自然而然也會因為如此而隨著提高。
回過頭來探討眾生皆有情的議題,科學家把最簡單的水分子結晶體,用極其精密而嚴謹的方式,來詮釋生命當中最為基本與原始的內涵,再一次證明平凡的故事,也具有極其不平凡的生命密碼,而且也是人生過程必須悟道和身體力行的哲理。
雖然有些人對於江本勝所做的實驗結果尚有疑義,也有部分聲音認為那是偽科學的噱頭,所以並不能代表一種實證科學。
對於此我們暫且不評論其真偽之辯,因為我們覺得天下蒼生具有靈性的說法很溫馨,而且也充滿極其正面之啟示;尤有甚者,人們將會因此而備增慈悲與惜福之心,也許是一種極有意義的生命體驗,和饒富寓意的科學研究。
當然我們平心靜氣看待這些唾手可得之人生哲理之際,似乎覺得並不像是學院派純粹理論、或者是無字天書一般艱澀而難以理解,因此人們假如能夠抱持謙卑的態度,適時來照亮自己的內心,並且參透眾生皆有情的內涵,那麼將是一種極為平易近人、確實可行和滿心歡喜的生活菩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