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去來﹗◎
融入當地文化 回饋區域經濟
「中央駐金單位」在當地頗受禮遇,單位間也互有聯誼,自然很快就融入在地生活與文化,也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回到「台北」也常以金門人自居,親朋好友也回稱我們為「金門人」;既來之則安之,回饋地方理所當然,閒餘時間則安排至「空大」授課,也接受地方電視台專訪,另也為當地媒體寫專欄,所發表過的文章記憶中約略有「金廈經貿共榮圈雛形初探」、「台金地域性金融機構發展趨勢與省思」、「淺談廈門海灣型城市籌建與金廈經濟發展的契機」、「金門要生存發展宜先考慮拚經濟」、「金門人需要有自己的願景」、「首梯陸客金門觀光後的省思」、「營造金廈經濟合作開創金門新生機!」、「論金門在兩岸三地扮演的微妙角色」、「金廈經貿發展現況專案分析報告」、「從金廈兩地經濟談金門籌設民營銀行的可行性」……等等。
最值得回憶的兩篇相關區域經濟論述
在記憶中最值得提起的兩篇與區經濟相關的論述,應屬2003年4月;緣於廈門市政府為擬訂2010年將廈門加快翻建成「海灣型城市」,特舉辦「加快『學習型社會』和『海灣型城市』建設步伐」專題建議征集活動,拙因曾研究大陸經濟發展一段期間,一時興起,以「金門縣民」名義,套用大陸正研議實施國家發展經濟計劃原則,針對當時廈門經濟阻滯情況及應改善措施,考量廈門立地條件與願景,用彼得聖吉(Peter M.Senge)的五項修鍊為組織基礎,再配以「孫子兵法」精髓「道、天、地、將、法」為實踐藍圖,並以世界成功案例為佐證(如荷蘭、丹麥、美國、英國……等) ,提出4000餘字的具體建議案(標題:「給廈門市全面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的意見」) ,此建議案即刻獲得對案當局的肯定與重視,「廈門日報」以斗大字體登出,標題為「牽掛廈門建設台胞飛鴻獻策~自廈門市1997年開展專題建議征集以來,台灣同胞來信建議尚屬首次」,大陸媒體記者也爭相來電追蹤訪問,「福州日報」及其他媒體亦來電徵求刊出,惟當時因我政府對大陸尚未全面開放(戒急用忍) ,本機關亦設有發言人制度,私自發言理應謹慎,故一一予以婉拒並去函對岸懇請尊重本人意見,自此無再受擾;此文亦提供台中市縣做建設參考並獲謝函,這是拙為「金門」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另一件就是我有感於當時金門經濟環境困乏、工商不振(幾乎全靠金酒在支撐),而芳鄰廈門經濟蓬勃發展,尚有許多合作商機等待發掘,金門工商不振的因素之一乃缺乏組織戰,個個單打獨鬥,發揮不了群體綜效,而群體綜效背後必須有一金融機構支撐,縱然金酒一支獨秀,仍然受到公務機關種種束縛,欲帶動全面工商復甦難竟其功,若有一強而有力的金融機構擔任此任務,必能事半功倍,尤其要進軍神州,能自主的地方金融,是必備的武器,金門應該由往年之戰區,轉換為經濟的競區,惟當地雖有信合社組織,但資金、人才囿限,難橕大局,緣此,我構思將地方「信合社」改制為「金門國際商業銀行」,以「金酒」為大股東(股份不超過49%),其餘由地方工商及全民認股,並思與廈門金融機構策略聯盟或相互持股,共同繁榮兩地,實現「金廈經濟共榮圈」,並為兩岸工商往來試點(細部藍圖皆已具備,在兩地政經混沌氛圍下,期盼「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惜因種種因素阻礙、胎死腹中,殊為遺憾;數年後台灣本島金融機構陸續進駐「金門」,以為兩岸踏板,富邦金控亦入股「廈銀」,「台開亦有策略聯盟」,金門喪失了許多自主經營的商機,殊為可惜。
結論─看到「繁華」卻不見「繁榮」
回首來時路,認同金門且身為金門居民是令我一生「引以為榮」,感謝上蒼引導我踏上金門旅程,可謂不虛此行,雖離別金門非我所願,對哪懷念特別多,那兒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還深印我心,謹在此深深的祝福我的當地好友,也深深的希望中華民國唯一的淨土,不要再受到人為的污染。
不久前,九合一選舉有幸回金投票,再度盤迴舊地,感謝老友一路相陪,也喜見近年來在有心人士經營下,地方已有長足的進步,例如:大陸客落地簽措施、號稱亞洲最大免稅店昇恆昌金湖廣場的設立、影城美食街,國際精品百貨賣場、裕毛屋、星巴克(Starbucks)、全聯福利中心、風獅爺購物中心、即將開幕的五星級大飯店、創新時尚的戰備坑道……等等,各種消費娛樂觀光設施,如雨後春筍般一一呈現,這都是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尤其據媒體報導,未來政府即將離島購物免稅額調高到100萬元,酒類由每人每次攜帶1公升提高至3公升,並取消全年購買菸酒12次的限制,將使金門更加繁華,但有關當局是否應深入瞭解,繁華並不等同於繁榮,繁華是一時的,繁榮才是長久的,應如何增強基礎建設,提昇金門本土企業水平,發展高新產業,改善居民福利提高全民所得,那才是真正的繁榮,藉此再為幾位好友當選榮任賀彩,也希望他們發揮所長,為金門再創奇蹟,別了「金門─我的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