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古代的清官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833
字型大小:

六、蔡復一夫婦拒賄。
清官的背後往往有位「妻賢夫禍少」的內助,而貪官的背後往往有貪婪的女人。蔡復一偕夫人李氏,堪稱明代「拒賄模範夫妻」。
蔡復一(1576-1625年),字敬夫,號元履,諡清憲,金門蔡厝蔡氏21世。官至總督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廣西兼巡撫貴州,「賜上方劍,便宜行事,節制五省」(民國版《同安縣誌》卷28)。但他做人低調,「澹泊類寒士」,回鄉省親竟是「囊中如洗」。天啟二年(1622年),以右副都禦使撫治湖北鄖陽,夫人李氏隨任。一次賓館宴客,華陽王朱崇一(明太祖朱元璋孫朱悅華九世孫)派人送來一罈美酒,「夫人見封口甚固,疑有異,發出白公(指復一),當廳事啟示,則金皿也。公既怒卻之,回內署甚悅,是能與我共勵清操。」(康熙三十年《明累封夫人清憲蔡先生原配慈節李氏墓誌》)蔡復一夫婦共同拒收素有交情華陽王行賄的金器,事蹟感人,小盈嶺大房山蔡復一墓道坊明間楹聯「正己實心擔國事,卻金淑德勵清操」正是這對伉儷清廉風範的寫照。
七、陳化成是名副其實的「廉將」。
陳化成(1776-1842年),字業章,號蓮峰,諡忠湣,同安丙洲陳氏15世。他16歲隨伯母蔡氏到臺灣頭前莊讀書習武,22歲回鄉應徵加入水師,因功歷任外委、金門右營把總、澎湖副將、金門總兵、臺灣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調任江南提督。1842年6月16日堅守吳淞西炮臺與英軍浴血奮戰時壯烈犧牲,是位「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陳化成為官清廉,有「廉將」之譽。任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時,在黃厝保草埔巷建造一間簡陋的住宅,面積僅100多平方米,磚木平屋建築,門窗全無雕飾。身居提督,與士兵同甘苦,雪花鑽入他的軍帳,冷得無法入睡,總督裕謙要為他換新帳,他以「士兵住破帳,我怎能獨居新帳」為由拒絕。65歲生日時,部下特製金字錦旗為他祝壽,也被他拒絕並下令撕毀。故當地有民謠曰「官兵都吸民膏髓,陳公但飲吳淞水」。宋太祖趙匡胤說:「一個武將貪起來,十個文官都趕不上。」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谷俊山貪污受賄六億多元(人民幣),有住宅60多套,對比陳化成這樣一位一品武官,能不讓人瞠目以對?
同安古代清官不勝枚舉。唐代薛令之(長溪人,徙嘉禾里)為左補闕兼太子侍讀,家貧又清廉,肅宗皇帝「敕名其鄉曰廉鄉,水曰廉水」。蔣孟育(金門人)為吏部左侍郎,一生「操守廉潔,始終如一」。劉存德(東橋人,蔡復一夫人李氏外祖父)授行人時,奉令持節冊祭藩府益王,新王贈二百兩銀酬謝,但他「一無所受」。陳道基(阪尾人)官刑部尚書,但「家居杜門寡接,人弗敢以私幹」、「歷官不攜家室,不置妾媵」。李春芳(驛路人,蔡複一夫人祖父)任刑部主事時,「有懷金至者,正色拒之」。池顯京(裕德子)任過和州、湖州、懷慶地方官,他肥地不撈油,「三任皆腴地,而袖月載風以歸」。古同安唯一的武探花葉時茂(瑤江人)任廣西新太副將,「居官清廉,兵民悅服」。就連太監也是清監。明代「沙尤寇」時,西林柳智被擄入京,清身為監,身歷四朝,授玉牌金紫並管理內府(貯藏銀兩和財務)戊字庫,是有權有錢的大太監,但他「薄於奢華,厚于宗祖,遠於葷酒」(弘治十五年《重修柳氏先塋墓表》)。
許多官員在職不貪,致仕(退休)時也沒有趁機撈一把,而是如明代于謙所說,「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羅話短長」。許廷用(金門人)任南京戶部主事,「居官清白,歸囊如洗」。林鳳儀(鼎尾人)任青州知府,「方辭抵家,僅圖書數篋,曰『吾以清白遺子孫』。」古代缺醫少藥,不少官員英年早逝,卒時家徒四壁,喪事簡陋。周源(馬鑾人)任兵部武選司郎中,「奉身清苦」,卒後棺木無地安葬。林啟(縣城東市人)任南京國子監丞,49歲卒於官,「囊無一金,六館諸生爭致禭(向死者贈送衣被)」。王三接(西湖塘人,徙居金門何厝王道顯叔父)任韶州知府,32歲卒於官,「櫬(棺材)歸囊橐蕭然,無錙銖之遺」。張繼桂(金門人)任松陽知縣,卒于任上,「歸櫬後家中蕭然,妻孥織作自贍」……
中國百姓歷來愛憎分明,即憎恨貪官,愛戴清官。他們採取許多形式來頌揚、緬懷清官的德政,使之流芳千古,增光邑乘。例如,在他們任職的地方,為清官建祠立牌,以垂永久。廣西參政林一材(潘土人)、永安縣令陳榮祖(陳健孫)、浙江提學蔡獻臣、崑山縣令蘇寅賓、蕭山縣令陳如松、廣西副使張朝綱(以上五人均金門人)等,當地百姓懷念他們的政聲,都為他們建立生祠,世代膜拜。宋代邕州知州蘇緘(丞相蘇頌堂叔)、明代四川按察副使洪朝選(栢埔人)、清代江南提督陳化成,還被當地百姓奉為保境安民的「城隍神」。深受百姓擁戴的官員,當他們離任時,扳轅不忍離,留下許多佳話。靈璧知縣張日益(金門人),調任時,「老幼泣送之,為立去思碑」。池裕德秩滿榮升,萬民曳舟哭留,後建「曳舟亭」志慕。新安縣令陳穀(陳健曾孫)離任時,「行李蕭然,父老攀號遮道,車不得前」。湖北來鳳縣令林翼池(塔頭人),「以母老乞歸,百姓攀轅祖餞,累月不得行」……,這些場景,與某些貪官離任時,百姓燒紙錢歡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有些奉公廉潔的官員,百姓還給他們起了雅號,從一個側面肯定了他們關愛民生的政績。南京右副都御使傅鎮(嘉禾嶼人)為官廉明強悍,被稱「傅真金」或「傅虎」。張青江尚在任上,「以母年老歸養,囊橐蕭條,世號『清白吏』」。盧若騰(金門人)到浙江為官,遺風留澤,浙人尊為「盧菩薩」。劉先登(社壇人)有政聲,被稱「劉佛子」。百姓的口碑,不亞于泐諸瑉石的豐碑。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同安的清官,有其生長的環境和土壤。志書稱「邑自明清而後,武臣多忠勇之士,文臣多風節之士,蓋其習尚與教化所醞釀而深者也」(民國版《同安縣誌》卷28)。同安是朱熹首仕之區,「朱子學」發祥之地。儒家崇尚氣節,知識份子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視富貴如浮雲、金錢為糞土。當官以「四維」(禮、義、廉、恥)為立身之本,堅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信條。用通俗話說,當官不能做「厚面皮」的貪官。同安民間有句諷刺不知羞恥的人的俚語叫「面皮厚過西橋石」(西橋也叫西安橋, 宋元祐間邑人許宜及僧宗定修建,橋面石板厚度為0.6米),明代林希元就寫過一首《面皮歌》。歌中採用對比的手法,說當面皮厚的官,「歸來金銀滿箱篋,腴田美宅任意置」;而當面皮薄的官,則是「官中不曾持一文,歸來稱貸無所獲」。兩相比較,天淵之別,但他寧做「面皮太薄人」,是「只為面皮生定不可易,欲作令人復羞死。不如且留一個名,好與後人上青史」(民國版《同安縣誌》卷41)。可見古代清官,懂得廉恥,顧及名聲。而貪官在於私欲膨脹,無所顧忌。但私欲是「無底深坑」,民間有首歌謠唱道:「漢武成帝欲作仙,彭祖燒香祝壽延。世間若得人心願,山做黃金海做田」。現在許多貪官連「面皮」的底線都沒有,還問「名聲一斤多少錢」?這就失去了人生的真正意義了。因此,同安歷史上這些清官,雖然遠逝我們很久,時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他們勤政廉潔的典型事蹟,對於今天反腐倡廉仍有「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的警戒作用。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