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待人──寫在《晚春》出版之前
畢竟,他們離鄉已四十餘年,無論是親情和友情,或許早已隨著歲月的消逝而淡薄。有些人原想先回去探親,日後再申請回去依親或定居。但是,當他們回到老家,父母已雙亡,同輩的兄弟姊妹亦不在人間,出面相迎的均是未曾謀面的侄輩們。他們誤以為自己的親人從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人間的天堂回來,必是荷包滿滿衣錦榮歸,定能從他們身上獲得某些好處。想不到回來的卻是一個歷盡滄桑的退伍老兵,在不能滿足他們的慾望時,已顧不了親情的存在,不僅遭受冷落,甚而冷言冷語相譏,讓他們傷心透頂。
可是老梁卻有與他們迥然不同的命運,為了向父母懺悔,為了向秋蘭道歉,他時時刻刻莫不懷抱著一顆悔悟之心做著歸鄉的美夢。寧願忍受孤單和寂寞,甚而甘冒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大忌,未曾想過要把他鄉當故鄉,更不打算在異鄉成家立業或是生兒育女來延續他們梁家的香煙。想不到在歷經四十餘年的等待,終於讓他美夢成真。尤其是當年的童養媳秋蘭不但未改嫁,還收養一個養子;養子亦已娶妻生子、事業有成,對老人家更是孝順有加。老梁能有如此的造化,的確蒙受蒼天特別的眷顧。
想當年跟隨國軍撤退來台的數十萬大軍,除了高官外,一般士官兵又有誰能像老梁那麼幸運呢?倘若之前他意志力薄弱,受不了美卿的誘惑而和她生活在一起,或許早已把他鄉當故鄉,過著衣食無虞的安逸生活。從此之後,歸鄉的美夢勢必會在他的腦中消失,那還管得了秋蘭犧牲自己的青春,在老家幫他守著田園和厝宅,以及逢年過節代他祭拜祖先。即便回到老家兩人均已是古稀之年,熾熱的青春火焰早已冷卻,可是在兒媳與童年好友費盡心思的安排下,仍然讓他們象徵性地拜了天地和高堂,成為一對名副其實的夫妻。那時,洋溢在他們臉上的盡是幸福的喜悅和歡笑,雖然兩岸的隔絕讓他們蹉跎了四十餘年的美好時光,但對他們而言,有結果的等待總是美的,就如同雙腳踩在故鄉芬芳的土地上,讓他們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溫馨!
縱然,文中三位老兵有著三種不同的個性,但在這座島嶼,確實仍有少數老兵的言行舉止不被鄉親認同,可是卻無關於這段歷史的敘述。因為歷史講究的是未曾經過人工刻意地美化和修飾的史實呈現,而非看似華麗暗地裡卻是虛偽不實的表象。況且,人性原本有善亦有惡,社會何嘗不也是光明與黑暗交錯而成的。因此,對於少數較有爭議性的老兵,善良的鄉親往往也是包容多於苛責。就例如作惡多端而在監獄暴斃的老朱,當他的屍體運回村郊後,村人非僅不計前嫌,甚至還主動地伸出援手,讓他儘快地入土為安,並希望他能把這塊土地當作自己的家鄉,不再心懷怨氣。這不就是金門人純樸善良的地方麼?
屈指一算,彼時同在金防部服務過的退伍老兵,單身且仍在人間者已寥寥無幾,甚而好些已埋骨在這座島嶼。當他們歸鄉不成而遠赴天國時,遺留在這塊土地上的,可能只是那些曾經走過的足跡,以及讓島民懷念的身影。而其他呢?銀行裡的存款扣除喪葬費後已悉數充公,值錢及堪用的物品亦全數被有關單位搬走,而那些幫他們料理後事的官員們,可曾想過要在他們的棺木裡多放些金銀紙錢,好讓他們帶到陰曹地府去花用?可憐的老兵啊!只好兩手空空,揮揮衣袖上天堂。在沒有親屬與子嗣幫他們祭祀的情境下,或許必須等到農曆七月鬼門開,才能重回人間飽食一頓。至於他們的神靈是否上了天堂?還是隨著小三通的開航,搭乘輪船回到各自的家鄉?或者是成了神遊在他鄉的孤魂野鬼?也許只有天知道!
現下,當這部近十七萬言的小說即將付梓時,對於那段艱辛苦楚的創作過程,似乎有透過文字稍加詮釋的必要。因為這部長篇小說,對我這位曾經與諸多老兵有著深厚交情的筆耕者來說,無論是為他們與這塊土地的密切關係留下記錄,或是為他們的戎馬生涯畫下句點,抑或是終結他們那個苦難的年代,都有其不凡的意義存在著。即便文中仍有待商榷之處,距離小說創作的最高意境亦尚遠,但能在日薄西山即將來到的時刻把它書寫成章,毋寧是此生最大的安慰。故此,我決定把書寫時的心路歷程一併記錄在書中的扉頁裡,就當成是這部小說的引言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