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力阿卡

發布日期:
作者: 藍國揚。
點閱率:513

小時候家裡奇窮,窮到以「三餐不繼」來形容,都不為過。或許,生長在民國三、四零年代的退伍軍人的家庭,大概都是一個樣吧,尤其是對於生長在花蓮南區鄉下的我們,日子更是苦不堪言。有時候,每一餐就只有七顆馬鈴薯,七個兄弟姊妹一人分一個,吃不飽,也只能期待下一餐了。
我們的日子,是靠父親和其他的退伍軍人叔叔伯伯們,每天結伴到山裡砍柴火變賣維生的,如果遇上下雨天或是颱風,不能砍柴,為了生活,還是得上山(如果是假日,我和小我兩歲的弟弟也會和父親一起上山),有木耳採木耳,有蝸牛撿蝸牛,也一樣可以賣錢,雖然所賺不多,但總是可以撐個幾天。
父親不會一個人到深山去,因為路徑難走,中途還要涉過水深的秀姑巒溪,大都是到來回路程只需二、三個小時之間的淺山,砍相思樹或是客人指定的樹種。父親將相思樹鋸下來後,鋸成適合兩肩可以挑起的長度後,再和進入深山的伙伴會合結伴一起回家,用斧頭將木頭劈成如手臂般粗的一小節柴片,然後以軟竹片或是粗藤綑綁,每一捆約二十多斤,由母親推出去賣。
因為父親個頭小,一次挑不了多少斤,其他伙伴可以挑上百斤一趟,父親卻頂多只能挑個七十斤左右,別人可以一天挑個兩回,父親只能挑一回,所以,生活過得比其他人苦,母親為了要改善家中生活,只好向其他叔叔伯伯批發柴火,幫他們賣柴火,賺點差價。
幸虧母親還有點生意頭腦,要不然,我有七兄妹,光靠父親每天只挑一趟柴火,怎麼養得活我們?慶幸的是,那時候鄉下還沒有使用煤炭,幾乎家家戶戶都只燒柴火,所以,母親每天就像跑業務一般的到人家家裡面去推銷,看一天要送出多少量,然後約定時間送柴火。
問題是,當需求量大的時候,光靠家裡的那輛老掉牙的舊腳踏車,是沒有辦法承受準時供貨的,幸好,有阿喬伯的幫忙,讓七個兄弟姊妹們在「有點餓又不會太餓」的過程中,度過了好幾年的平順日子。
阿喬伯是我小學同屆同學的阿公,那時候他就已經有七十多歲了,人瘦瘦的背又有點駝,但精神很好,他就在我外公上班的公賣局裡工作,在後面的倉庫整理從總局送來的米酒和香菸,一個人把菸酒搬來搬去當然會力不從心,還好有「力阿卡」(日語發音的兩輪推車)協助,才能不至於太勞累的做完當天的工作。
阿喬伯的力阿卡,長方形,兩只大輪子,車斗面積還不到一坪寬,雖然是手推的,但是可以同時載運許多柴火,如果裝載得宜,一次可以層層疊疊運送個一百多斤的柴火;為了要將人家訂的柴火能準時送到,母親只好去向阿喬伯商借那輛歷經滄桑的「力阿卡」來用,沒想到,阿喬伯一口就答應,而且是一借就借了好多年(當然是有需要的時候,並不是借著就好幾年不還),一直到我15歲上了軍校後的幾年,阿喬伯過世之後,因為許多家庭都開始使用煤炭了,柴火的需求量減少了才停止。
如果沒有記錯,阿喬伯的那台手推兩輪車,當時在那個我住的小鎮,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除了國營單位有那個財力和需求外,一般民眾買不起也用不上,現在當然都看不到了,甚至於連力阿卡的當初模樣都有點模糊了,不過在那個艱困的年代,如果沒有那輛「力阿卡」和阿喬伯的仁慈,我們七個兄弟姊妹可能早早就分散,作了別人家的孩子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