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如果當初你也學醫

發布日期:
作者: 吉士博。
點閱率:537

「如果當初汝也學醫,汝這輩的也就有一個傳承。」
我目前的工作是大學教師,從金門退役後順利兼職於高屏地區,自高中畢業便離開花蓮,從原先每一兩個月返鄉,變一年寒暑兩回,甚至博士班時,連過年都在外縣參與活動。
高教環境逐年危機,師長們也說「世道啊!你們這一代實確苦難」,我感覺苦裡有樂,時間緊實,不嫌庸碌,存摺數字告訴你「文科的此生得以知足為志」,然一餐簡約亦可一餐豐盛,偶爾輕旅行、應邀撰字、跨界辦展、藝文聯誼似乎都是一種人生視野的學習。
「跟我同輩的醫生,九個囝有六個醫生,有人傳接真好!汝研究所讀十年,一個醫生都實習完了,可能現在也可以開業,生活『油歇歇』,無免現在這樣走闖,」今年過年又得在台中辦展,提早幾週先回來,晚餐時間拎著屏東龍泉的鳳梨乾拜訪阿公阿婆,僅見阿公在餐桌旁清理剩菜,他對著我說,「做老師也好,看看可不可轉來花蓮?屏東這麼熱,回來跟父母也近點。」我也只能笑著說:「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少,花蓮僧多粥少,『專任』還要再努力幾年!兼課還有辦活動都很有趣啦!」阿公又沉浸在他「股票老友」的資訊,比如問我屏東是否有大學!我大概知道他要問的是「屏東大學」,我說學校合併始末、現在租房就在旁巷,「朋友的孫女在那邊兼,跟你一樣,講師,還是助理教授?」阿公每半年的見面多會確認我的服務單位、職級、我的工作何時能月入十萬。當然,也感受九十歲的阿公身體硬朗外,記憶與思索的能力仍不弱。
民國十四年出生的阿公,曾隨軍隊從醫至廈門與福州,然戰爭返台,服務過北投國軍醫院、屏東署醫,三十一歲時舉家遷至花蓮,在署醫與自家開門診,那些病患捧錢來醫的尊嚴時代不復在,日治的「師」級階層文化印象,此刻也只是社會的一頭駑牛罷了!──負重致遠,任勞任怨,也只是一種「甘願」的此生任務。
家族十多堂兄弟姊妹,多從商工,惟我任性踏入文學的抒情餵飽理智,阿公走股票市場或美崙山歌會,會帶著我的博士照及學位證書「展」家族的花果亦有這款「高學歷」。「汝定性高,適合做醫生,坐得住就是本事,」每回阿公都有這段套語「遺憾」我這「坐功」了得的性子怎麼沒遺傳到他的「妙手回春」?啊!
三十四歲的人生之於他當年的輝煌,我如管管〈邋遢自述〉新詩中的「荒唐」,他五十退休,與阿婆環遊世界,我輩的年代允許我們飄搖世界,卻不如他們頂著世界在時代中站穩一席之地。如果當年我也學醫,我會不會還是對文化鄉土感興趣?我會不會因無怨的青春而游移在藝文作品中?還是,我能成為一個陳克華,一手術刀,一手筆刀?

回頁首